他汀类药物防治冠心病的临床应用
2018-10-24牛志红邓丽蓉
牛志红 邓丽蓉
作者简介:牛志红,(198409-),女,汉,河北唐山曹妃甸区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内科学。
邓丽蓉,(198507-),女,汉,河北唐山市曹妃甸区人,主治医师,本科,研究方向:内科学。
【摘要】目的:对比常规方法和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选择了我医院诊断治疗的80位患者进行观察研究,通过软件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观察组进行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之前,两组患者之间动脉IMT指数以及TC等指标都没有产生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经过治疗后得到指标显示观察组比对照组好很多,而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治疗的总共有效率高达95%,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仅为775%,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而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他汀类药物对于冠心病的临床治疗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安全系数较高,值得加以推广。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冠心病;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15【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9-086-02
现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经常会见到冠心病这一疾病,尤其是很多三高患者以及老年人群,这种疾病更是十分常见。冠心病患者一般都会有着异常的脂质代谢过程,与此同时血液中如果聚集脂质,就会导致冠状动脉产生粥样硬化,导致心脏供血不足。他汀类药物即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可有效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中低密度脂蛋白。文章对他汀类药物进行冠心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文章选择了我院201610-201711诊断治疗的80位冠心病患者进行观察研究,使用计算机软件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对照组有25位男性,15位女性,年龄从56岁到80岁不等,平均年龄在682岁左右。观察组患者中有27位男性,13位女性,年龄从57岁到8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93岁。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的资料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传统的阿司匹林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进行治疗,一天口服一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十二个疗程。
122观察组观察组的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每天晚餐时口服,一天口服一次,最大使用剂量为80mg,根据患者病情具体情况决定用药量,一个月作为一个疗程,连续进行十二个疗程的治疗,
13观察项目对患者TC指标和动脉IMT、斑块积分等参数进行检查,临床疗效进行分级:有效则为临床症状基本都消失,与此同时有关的检查项目均显示数据正常。无效则为临床症状没有明显变化,同时检查的数据结果也没有回复到正常。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处理研究,卡方检验技术资料,用t值检测计量资料,每组之间的差异若P<005则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指标对比在治疗开始之前,患者TC、动脉IMT斑块积分等数值都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治疗完成之后患者TC、动脉IMT、斑块积分等指标都和对照组之间产生明显差异,而觀察组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
22临床效果对比观察组的患者当中,有效治疗的患者为38位,有效率为95%,21例显效,17位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的共两位患者。对照组当中16位患者治疗效果显效,15位有效,9位无效。经过对比可以看出,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的好于对照组,差异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冠心病即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危害人类最常见的疾病。根据有关研究可以看出,包括年龄、性别、吸烟、肥胖、高血压、脂质代谢异常在内的诸多因素都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脂质代谢过程出现异常则是导致动脉产生粥样硬化的最主要的因素。近些年人们对于动脉粥样硬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提高以及载脂蛋白含量降低等都会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问题。人们提出了三种动脉粥样硬化的学说,发病机制从三个角度入手阐述,包括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脂源性学说以及损伤应答学说,其实质也是一种炎症观点。大部分学者逐渐关注到了内皮损伤导致的炎症,这方面学者认为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引起内皮损伤,使之分泌生长因子(GF),并吸引单核巨噬细胞粘附于内皮,提取脂质,形成脂纹,最终形成纤维斑块。有关的医学专家认为,早期产生的动脉粥样硬化必须有脂质来源,这主要来源于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随后病情发展成了动脉粥样斑块之后就会产生大量的脂质。从这一角度看来,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如果针对这一作用进行治疗预防,就可以有效的防治冠心病。
他汀类药物(HMG-CoA)除具有调脂作用外,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起到抗炎、保护神经、抗血栓等作用,对于心绞痛的缓解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所以他汀类药物现在逐渐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必选药物。他汀类药物作用的机理:内源性的胆固醇合成限速酶来产生竞争性的抑制,进而阻断内羟甲基戊酸的合成,抑制这一步骤之后细胞产生胆固醇能力明显下降,与此同时 血清清除胆固醇的能力上升,进而降低了TC等水平,与此同时药物抑制了载脂蛋白的合成,降低了和甘油三酯的合成效率。有关的调查研究表明,临床治疗冠心病的过程中,他汀类药物当中阿托伐他汀是最有效而且最有安全保障的药物。这种药物能够快速有效的降低血液当中脂质的含量并稳定粥样斑块,延缓斑块的成形和聚合,同时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消炎作用,还能抵抗血栓形成,这对于患者的病变来说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通常人体对于他汀类药物的耐受性都是十分良好的,如果发生不良反应一般为横纹肌溶解和肌肉炎症,这些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很低,但是治疗过程中也要强化对于血清酶的检测来避免副作用的产生。在研究的过程中看到对照组TC和TG等指标都没有十分明显的差异,经过治疗之后看到TG和TC等指标都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差异,有效治疗的患者为38位,有效率为95%,21例显效,17位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的共两位患者。对照组当中16位患者治疗效果显效,15位有效,9位无效。所以可以认为,对于冠心病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这种药物治疗方法有着比较好的临床价值,具有实践推广的意义。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的过程中有着十分显著的疗效,可以对冠心病患者的一些临床症状起到十分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安全性也比较高,可以推广在临床治疗当中。
参考文献
[1]孙瑜. (2015). 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6), 48-49
[2]张利刚,白希明,高 华. (2005). 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影响的对比分析.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3]那开宪, 余平, & 刘凤奎. (2003). 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合理应用. 首都食品与医药, 10(22), 35-38
[4]荣玉江. (2017). 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防治中的作用. 医疗装备, 30(10), 182-183
[5]热孜万古力·麦麦提. (2017).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应用研究.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4(30), 5899-5899
[6]郭凤贤. (2017). 冠心病整体防治中他汀类药物的重要地位. 中国处方药, 15(1),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