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奇妙乐器(十九)
2018-10-24郭羽佳
郭羽佳
快乐的暑假就要到了。虽然暑假有炎热的夏天,但是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有我们喜欢的动画片、清脆叮当的风铃、蔚蓝的大海,还有妈妈准备的凉爽西瓜。在这些小美好中,音乐也在不经间布满了每一个角落,仔细聆听你就会发现,特别有意思哦。比如夏威夷吉他演奏的《海绵宝宝》配乐,音色独特,既表现了海绵宝宝搞怪的风格,又能感受度假的气息。而在电影《菊次郎的夏天》配乐《summer》中,轻快跳跃的钢琴键,向我们刻画了可爱又坚韧的主人公,每次听到都会很感动。这些音乐的世界是不是很奇妙呢,本期我们就继续学习几件有趣又好玩的乐器吧。
热瓦甫
維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的传统弹拨乐器,主要流行于我国的新疆地区,深受新疆人民喜爱,也是《十二木卡姆》中的演奏乐器之一。热瓦甫历史悠久,和很多人的年龄比起来,是一件很古老的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断发展与改革,逐渐有更多音乐爱好者学习演奏,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并喜欢上它。热瓦普的音色很嘹亮,不同于琵琶的温婉,它更加激昂清脆,音乐有很浓郁的异域风情。聆听时,我们仿佛置身其中,吃到了甜甜的哈密瓜,看到了载歌载舞的美丽姑娘。
热瓦甫有很多形制,在我国新疆就分了很多种类—如喀什热瓦甫、刀郎热瓦甫、哈密热瓦甫和牧羊人热瓦甫等等。最早的热瓦甫共鸣箱体非常大,呈扁圆中空形,是由一整块桑木挖制而成的。指板很宽,箱体正面蒙有驴皮,在琴箱与琴杆连接处的两侧,设有木角装饰。
喀什热瓦甫
据记载,它创制于公元14世纪,因流行在喀什地区而得名。箱体由桑木制成,正面蒙有羊皮、驴皮或蟒皮。琴杆细长,琴头向后弯曲,琴杆与琴箱连接处的两侧有羊角形状的装饰物,琴杆与琴箱上用贝壳或者驼骨镶嵌出好看的图案,独具特色的有辨识度。如果你看见它,一定会一眼就认出它。
在清朝时,热瓦甫被列为宫廷的回部乐。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音乐工作者不断研究,热瓦甫逐渐被改良,共鸣箱体不再是一整块桑木挖制而成,取而代之的是由多块木板拼合而成。正面同样蒙蟒皮,琴杆比喀什热瓦甫短,粘有红木或者塑料制的指板,嵌24~25个铜制音品,使得音域更加宽广,音区也比传统热瓦甫高且音量大。
新型热瓦甫的演奏方法也很有意思,并不像大多数弹拨乐器一样放置在腿上,而是将琴体横在胸前,用右手腕部夹着共鸣箱体,拇指与食指持拨片弹拨琴弦,左手托住琴杆,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演奏。热瓦甫可以与乐器合奏,或者在节日中为歌舞伴舞。但最适合它的还是独奏,比较经典的独奏曲有《我的热瓦甫》《美丽的祖国》《天山的春天》,大家可以查找相关音频欣赏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乌嘟鼓
在非洲的尼日利亚诞生了一件特别好玩的打击乐器—udu,中文译作乌嘟鼓,名字可爱,udu在当地语言中是陶的意思,其发出的声音也主要是“呜”和“嘟”两种音响,因此得名。但它还有一个反差很大的名字叫作巫毒鼓。它大概有着几百年的历史,随着人类的迁途,慢慢传入波斯、印度、欧美洲等地,还被音乐人运用到多种音乐风格里。在不同的音乐领域,它都能展现出独有的特色。
乌嘟鼓的形状有很多种,但大多数看起来都像一个水壶或者陶瓷罐子,乍眼一看,你可能都不相信这是一件乐器呢。它的制作材料一般用泥陶制成,现代也有用瓷、合成的玻璃纤维或者木头制作。乌嘟鼓身肥胖,底部平坦,中间圆圆的身段向上逐渐变窄至瓶口,鼓身的中间位置还开有一个4公分的洞口,犹如漏了的花瓶。
演奏方法上,把乌嘟鼓放置在双腿中间,双手敲击节拍或者摩擦发出声响,音色奇妙,韵律十足。乌嘟鼓节奏复杂,可即兴演奏,也可以和多种乐器合奏。不论哪一种演奏方式,它总是能给人带来惊喜。它时而空灵神秘,就像神话故事中吐着芯子的毒蛇慢慢从罐子里扭动而出;时而又深沉湿润,仿佛大自然中水滴回落激起的涟漪,令人回味无穷。
乌嘟鼓中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它本来是非洲人民用来运输或储存食物的罐子,有一天在运输途中,不小心掉在地上摔破了一个洞。但乐观的非洲人民没有沮丧,试图拍打,意外发现了它独特的声响,从此它便成了非洲人民喜爱的节拍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