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本科院校经管人才特色培养模式探讨
2018-10-24李中斌等
李中斌等
[提要] 目前,我国的多数农业院校都设有经济与管理专业,但在经管人才特色培养方面仍有一些不足。本文通过分析农业本科院校经管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特色人才培养模块,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探索,力求为农业院校经管人才的培养建言献策。
关键词:农业院校;经济管理;培养模式
本文为福建农林大学2017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闽台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研究——以福建省农科院校为例”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8月2日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腾飞,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农村经济也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与管理是一门与时俱进的专业,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管专业的人才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现有的农业本科院校大部分都设有经济管理专业,这一类以农林专业为自身特色的院校在经管人才的培养上应该更加需要大胆创新,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特色,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为社会的创新创业发展添砖加瓦。
一、农业本科院校经管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农业类院校经管人才的培养分为两种:
一种是全日制的培养模式,即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模式。新时代下,国内农业类高等院校得到了综合、全面的发展,开设了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经管类专业,培养了一批具备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经管人才的培育方面,农业高等院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除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三下乡”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的高校还为学生提供调研实习平台,通过广泛开展与涉农企业或集团的合作,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农业领域的实际应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创业机会。
另一种培养模式主要面向社会人士,针对在职攻读研究生的群体。例如工商管理硕士(MBA)就是旨在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方式同样具有农业高校特色,学员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三农相关的知识。除此之外,部分高校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培养高素质的新农人,还开设了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班,这些学员面向市场、专业化强、掌握技术、素质高,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
农业本科院校经管人才的培养有其一定的专业特色。与财经类院校和工程技术类院校相比,农业本科院校经管专业的设置具有农林基因,校企合作和人才输送方面更加倾向于涉农产业和涉农企业,以此作为产学研的基础。学校还十分重视经管专业与农林特色相兼容,强调经管人才服务于农林产业发展。
二、农业本科院校经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农业本科院校经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模式存在同质性,培养目标单一。我国在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有着同质性的特点,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用都大同小异,与综合性院校和财经类院校相比,这种同质性使得农业本科院校学生对农业或林业不甚了解,降低了学生的专业性。事实上,对于高等院校,尤其是农业院校这样有一定特点的高校而言,应该有其独特的培养体系和模式,通过设立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利用好当地资源,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学科优势。此外,经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单一,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为例,其对学生的培养以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和知识为基础,同时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成为能够服务于农业生产各环节的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单一的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应该在培养过程中更多地融入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和实例,培养既具有扎实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功底,又爱农、懂农的特色经济管理人才。
2、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合理。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注重对经济学、管理学等经典理论的学习,这些课程往往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又缺乏与课程相关的实践经验,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农业院校没有为经管专业学生开设涉及农业发展前沿和农业热点问题,导致学生在课上所学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不利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吸收。此外,部分院校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训与教育还未重视起来,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内容互相脱节,导致经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难以全面性地提高。
3、学生实践操作培养欠缺。长久以来理论和实践总是密不可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可在我国高校教育当中,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农业本科院校经管人才的培养构成中,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其主体地位不突出。主要体现在各高校虽然设立了较多的实验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表现出理论教学偏强,实践环节教学偏弱的现象。再加上对学生实践学习的考核较为松散,导致学生不够重视,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另外,农林高校也会存在学校与农场、企业之间合作水平不够等问题,使得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数量较少,实习质量得不到保证,大部分实习项目局限于参观走访,学生参与度不高,很難有实质性的收获,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二)农业本科院校经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成因。之所以在农业本科院校经管人才培养中存在以上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与综合性院校和财经类院校相比,农业院校对经管专业的重视和投入不够。农业院校的特色学科往往集中在农学、林业、理、工等专业,因此对经管专业的人、财、物的投入低于其他学科。由于投资水平不够,导致软硬件等配套设施建设不及时,实训和实践的设备、场地建设不完备,课程开发与创新不足,对学生的教学培养跟不上时代潮流,满足不了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优质人才的需求;第二,经管专业的教师队伍虽然拥有高学历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但由于没有行业从业经验,限于时间和精力的不足,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操技能方面存在一定欠缺,难以在教授过程中将理论、实践与最新的应用成果相结合;第三,教师的考核机制不健全。经管类专业所学知识广泛,要求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技能,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现下对教师的考核或职称评定等方面,往往侧重于科研工作和研究成果,没有侧重对包括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和效果等教学工作的评价和激励,这就影响了教师投入学生培养工作的积极性。
三、农业本科院校经管人才特色培养模式的构建
农业本科院校经管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既要能够系统地掌握各专业的理论知识,保证专业性,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将农林特色背景融入教学和实践当中,打造复合型高端人才。笔者认为应从基础培养模块、专业培养模块、特色培养模块三个模块入手,从多方面关注学生学习的宽度,同时注重学生发展的深度,提高经管类人才培养规格。
(一)基础培养模块。该模块涉及基础课程体系设置,除了设置基础通用的大学英语、数学、体育、计算机等课程,还应包含管理学、经济学经典理论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对专业认同程度,培养学习兴趣,为深入研究打好基础。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在信息化时代下,还可以以线上网络课程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历史、文学、科技、法律等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各领域的基本常识和主要概念,为学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铺路,以适应将来不同领域的学习和工作。
(二)专业培养模块。有了基础的课程体系,可以根据具体专业的不同为每个专业设置核心课程,例如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等,通过学院整合师资和资源,让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同时在数理统计和定量分析能力也要有所提升,提升其专业素养。此外,还可以多多引进外部资源,通过广泛邀请知名校友、企业家和社会人士来校开办讲座和各种交流会,让学生了解到经济管理的最新前沿和实际应用案例,从而对所学理论有更深层次的把握。
(三)特色培养模块。农业本科院校经管人才特色培养模块中,应在框架中融入农业院校的专业特色和特有的资源,以培养能够服务于涉农产业的专业型经济管理人才。通过将专业和产业特色融入日常教学和实践当中,结合农业院校的优势特色专业的教学和科研背景,依托涉农产学研合作,加强涉农经济管理领域的教学。在经济管理专业注重实践的背景下,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实习等方式,强调学生参与和实际操作,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类经济管理类比赛,以大赛的方式深化对专业领域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未来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农业本科院校经管人才特色培养对策
(一)多元化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人才的培养要分层次、有目标,可以从学校、学院、个人三个层面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从学校角度出发,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适应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为第一要义,为学校整体的教学规划和人才培养做好规划;从学院角度出发,应结合农业院校和自身学院特色,根据具体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计划;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对专业认同度和发展志向的不同,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此外,农业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通过总结地方特色与发展情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经管人才伴随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共同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对具有农业院校办学特色的经管专业要重点扶持,不断造就独具特色的高素质经管人才,避免陷入人才培养同质性的怪圈。
(二)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农业本科院校经管人才培养要建立重基础、针对性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一是在通识能力的培养方面,通过设置经济管理类通用课程以及数理化、计算机、专业英语等课程,突出强调打好基础,综合发展,与时俱进;二是针对不同专业,提高核心专业课程的教授水平,不再照本宣科,而是要适当增加专业发展的前沿进展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高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三是将农业院校特色融入课程当中,用系统的办法把农业科技知识、生物科技知识等同经济管理知识相融合。为了培养经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建立一套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的教学内容。教师授课的过程中,不宜拘泥于传统教材,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可以通过最新的视频、文献和研究报告等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的前沿问题和发展动态。同时,多增加专题讲座和实地调研,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改善学习方式方法。当今教学的发展已由原先的单一灌输式教学转向更加积极、开放的教学方法。通过增加启发式和研讨式案例教学、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考、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氛围,形成师生互动,做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除了改进教学方法,还要改善教学内容,传统的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下人才培养的需求,应充分利用好校友资源、社会资源,广邀相关领域专家和实干派企业家或以网络教学,或以现场讲座的方式,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了解学科前沿和企业发展的真实案例,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为学生将来升学或者进入企业获得感性认识,也为今后开展创造性工作打下基础。
(四)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鼓励科研创新。农业院校在不断完善自身实验室实验课程教学、实习等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时,还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多种方式与涉农企业、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让校外师资力量和社会资源进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让经管人才参与到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和管理流程中去,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更多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起到指路人的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和提出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活动作为实践探索的一种,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调查走访、实地考察、社区服务等多样化实践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创造力。
主要參考文献:
[1]任娇,何忠伟,刘芳.美国农业人才培养对中国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12).
[2]郑可,包昆锦,蒋远胜.高等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内涵和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5).
[3]焦娜,王菁.应用型农林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18(6).
[4]管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分析——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3.32(1).
[5]王艳华,尤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协同发展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4(7).
[6]李翠霞,黄凤,余志刚.基于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1).
[7]王艳华,刘孝国,陈瑜.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地方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6).
[8]刘峻峰,曾福生,刘琼峰.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