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加高方案土石坝渗流及稳定性分析

2018-10-24吴建平

东北水利水电 2018年10期
关键词:蓄水位坝坡骑马

吴建平

(鹰潭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江西鹰潭335000)

0 引言

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了我国适合建坝的坝址越来越少,由于水库淤积的作用,已建的大坝越来越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大坝加高成为未来大坝建设的重要工程,大坝加高方案的选择对坝体的稳定性极为关键[1-6]。

许多研究及统计资料表明,影响库岸边坡稳定性失稳破坏的重要因素是地下水。地下水的渗流作用会影响边坡内的渗流场变化,并随之影响岸坡的稳定性[7-9]。为了确定浸润面位置,众多学者采用解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目前多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其进行工程计算[10-11]。

本文对土石坝采用3种不同的加高方式(骑马式、上游贴坡式、下游贴坡式),利用极限平衡法,对坝体进行渗流和稳定性分析。

1 基本渗流理论

地下水的流动可以通过达西定律进行描述[9],在x-y平面上可以写成:

其中,总水头 μ可以写成:

式中:μ为总水头值;y为竖直高度;p为孔隙水压力;γW为水的重度。

除此之外,还定义了一个孔隙水压力水头μp:

当进行瞬态分析时,其连续性方程为:

式中:kx,ky分别为土体x,y方向的渗透系数;Q为边界流量;t为试件参数。

有效容量c和渗透系数张量K的表达式为:

式中:csat为饱和容量;n为孔隙率;S为渗透面面积;krel为渗透率。

2 模型的建立及模型参数

某库岸由于该处淤泥土比较丰富,导致库内淤积十分严重,实测淤泥厚度达到15 m,水库调控能力急剧减小,急需对坝坡进行处理。对研究区勘察资料进行整理,选取坝坡的某个典型断面进行分析,对坡面进行适当简化,图1为坝坡断面结构图。

图1 坝体地质剖面图

由于实地清淤困难,需要对原坝体进行加高处理,拟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案对原坝坡进行加高,依据相关试验以及规范[12],对岩土体相关物理参数进行经验取值,表1为坝坡相关的物理力学参数。

表1 坡体相关物理力学参数

3 坝本加高方案

3.1 骑马式加高

骑马式加高方式是在原坝体两侧填筑新土体,以达到加高坝坡的目的,图2为骑马式加高坝坡示意图。

图2 骑马式加高示意图

水库的正常蓄水位为30 m,设计洪水位为35 m,校核洪水位为40 m,针对3种不同的水位工况,利用极限平衡法软件Slide2对其进行渗流和稳定性分析。图3为骑马式加高坝体模型示意图。

图3 骑马式加高坝体模型示意图

对不同水位情况下的坝体进行渗流分析,图4为骑马式加高坝体浸润线位置图。

图4 骑马式加高坝体浸润线位置图

从图4中可以看出,采用骑马式加高方式加高坝体后,坝体的浸润线随着水位的升高,浸润线越高;坝体加高后,在正常蓄水位情况下,加高坝体后的浸润线要低于原坝体的侵润线,这是因为加高坝体的渗透系数要大于原坝体,且在正常蓄水位情况下渗流路径越长,浸润线越低。利用极限平衡法计算3种不同水位作用下的坝体安全系数,骑马式加高坝体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3种方案加高坝体计算结果m

从表2中可以看出,原坝体在采用骑马式加高坝体后,在同一蓄水位下,坝体的安全系数明显增加,但在校核洪水位下,加高后的坝坡稳定性很差,对于原坝体较陡时,一般不建议采用骑马式加高方式加高坝坡。本文选用此模型,是对相同蓄水位在3种不同加高方式下的坝体做对比,说明3种不同加高方式的优缺点。

3.2 下游贴坡式加高

下游贴坡式加高方式是在下游坝体侧填筑新土体,以达到加高坝坡的目的,图5为下游贴坡式加高坝坡示意图。

图5 下游贴坡式加高示意图

对不同水位情况下的坝体进行渗流分析,图6为下游贴坡式加高坝体浸润线位置图。

图6 下游贴坡式加高坝体浸润线位置图

从图6中可以看出,当坝体采用下游贴坡式加高坝体时,在正常蓄水位情况下,坝体的浸润线相比于原坝体的浸润线更低,一方面是因为加高坝体的渗透系数比原坝体的渗透系数更低,二是因为在正常蓄水位情况下渗流路径越长;采用下游贴坡式加高坝体时,坝体的浸润线相比于骑马式加高坝体的浸润线更低,这主要是因为加高坝体的渗透系数要小于原坝体,库水首先在加高坝体中发生渗流,之后在原坝体中发生渗流,加高坝体在阻碍水的渗流作用方面发挥了充分的作用,因此其浸润线更低。利用极限平衡法计算3种不同水位作用下的坝体安全系数,下游贴坡式加高坝体计算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原坝体在采用下游贴坡式加高坝体后,在同一蓄水位下,坝体的安全系数明显增加,在3种不同水位下,采用下游贴坡式加高后的坝坡稳定性也满足相关规范要求。但是,采用下游贴坡式加高坝体时,施工上比较困难,首先要对淤泥地基进行处理,提高施工区域淤泥地基土的抗剪强度,降低土的渗透性,提高地基土的稳定性,处理好地基土的沉降问题,使得地基的沉降在施工允许的范围之内。加高坝体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分级加荷的方式,控制好施工的进度,减少每一回次的填筑厚度,逐层加高,逐次施加荷载,合理地安排施工工序提高地基土的稳定性。在施工过程中也要做好防排水,做到防排结合,减少施工过程中水的渗漏,防止水的渗流对淤泥土地基造成破坏。

3.3 上游贴坡式加高

上游贴坡式加高方式是在上游坝体侧淤泥土上填筑新土体,以达到加高坝坡的目的,图7为上游贴坡式加高坝坡示意图。

对不同水位情况下的坝体进行渗流分析,图8为上游贴坡式加高坝体浸润线位置图。

图7 上游贴坡式加高示意图

图8 上游贴坡式加高坝体浸润线位置图

从图8可以看出,当坝体采用上游贴坡式加高时,在正常蓄水位情况下,相比于原坝体,坡体的浸润线在原坝体中无差异,但在加高坝体中,由于加高坝体的渗透系数比原坝体的渗透系数更低,其浸润线降低明显;相比于骑马式和上游贴坡式两种加高坝体方式,采用下游贴坡式加高坝体时,坝体中浸润线位置降低较少,水在原坝体中渗流时,其浸润线位移无明显差异,但水在加高坝体中渗流时,由于加高坝体在阻碍水的渗流作用方面发挥了充分的作用,因此其浸润线更低。利用极限平衡法计算3种不同水位作用下的坝体安全系数,上游贴坡式加高坝体计算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原坝体在采用上游贴坡式加高坝体后,在同一蓄水位下,加高后的下游坝体的安全系数明显增加,但上游坝体安全系数变化不明显。在3种不同水位下,采用上游贴坡式加高后的坝坡稳定性基本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4 对比分析

4.1 土方量对比

对不同加高方式坝体的横断面进行分析,选取1 m长度的土坝为研究对象,计算3种不同加高方式下所需的土石坝方量:骑马式加高为971.81 m3,上游贴坡式加高为1 276.03 m3,下游贴坡式加高为1 543.41 m3。从土方量方面考虑,采用骑马式加高坝体最具优势。

4.2 施工难度对比

上游贴坡式加高坝体时,首先要对淤泥地基进行处理,可以采用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如换土垫层法、预压砂井法等)对淤泥土进行处理,提高施工区域淤泥地基土的抗剪强度,降低土的渗透性,提高地基土的稳定性,处理好地基土的沉降问题,使得地基的沉降在施工允许的范围之内。

下游贴坡式加高方式的难度最小,不需要考虑淤泥土的处理问题,但采用下游贴坡式加高坝体时,需要设置排水设施,做到防排结合,防止排水失效对土坝的稳定性造成问题。

骑马式加高坝体施工难度在上面两者之间,主要问题时在施工时对原土石坝上表面进行处理。

4.3 实用条件对比

下游贴坡式加高坝体方式适用条件最为广泛,在背水面进行施工,无需考虑淤泥土等问题,不受水位的影响,地基处理起来也比较方便。

上游贴坡式加高坝体方式适用性也较广,但是其施工条件受水位的影响,并且如果淤泥土的性质发生改变,坝坡的稳定性将受到一些。

骑马式加高方式适用范围较窄,骑马式加高方式主要适用于坡率较缓的坝体,而本文中的库底集聚了大量的淤泥,而填筑土的位置应在淤泥土之上,这使得骑马式加高坝体对提高坝体稳定性增加了难度。

综上所述,采用上游贴坡式加高坝体时,坝体浸润线下降最多,坝体安全系数最大,但是其施工难度最大,所需要的土石量适中;采用下游贴坡式加高坝体时,施工难度最小,所需要的土石方量最大,坡体浸润线下降相对较少,坡体安全系数相对最小;采用骑马式加高方式时,所需要的土石方量最少,施工难度适中,坝体浸润线下降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猜你喜欢

蓄水位坝坡骑马
蚌埠闸蓄水位抬高对抗旱减灾的影响研究
库水位骤降偶遇地震作用的土石坝稳定分析
第一次骑马
骑马
Neonatal cholestasis and hepatosplenomegaly caused by congenital dyserythropoietic anemia type 1: A case report
砂岩压重对病险土石坝坝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水库工程正常蓄水位选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某水库水位下降过程前后坝坡稳定性分析
拍脑瓜
下坝水电站正常蓄水位的经济技术综合比较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