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带动下的宿迁市城市滨水区规划研究

2018-10-24么贵鹏郭豫炜

山西建筑 2018年27期
关键词:宿迁滨水大运河

么贵鹏 郭豫炜 谭 伟 王 华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36)

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国提交的“大运河”申遗申请。随着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如何发挥大运河除航运功能之外的多元价值,带动城市滨水区域的发展与城市的活力成为运河沿线城市的共同命题。本文以宿迁市为例,根据宿迁市规划局2015年—2016年组织开展的《中心城市运河整治工程(核心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国际征集》项目的中标方案进行整理,探讨以大运河两岸的城市更新与开发来带动城市滨水区域发展的路径。

1 背景

宿迁城市的发展历史与运河密切相关,元朝至清以前,宿迁城市沿黄河发展,雏形始于黄河东侧。清初,开凿中运河代替黄河为运河航道,城市逐渐向运河方向延展。运河在宿迁发展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城市边缘,随着航道功能的兴起,运河与城市的关系日益紧密。但是其长期以来,大运河宿迁段以航运为主要功能的单一性质仍未变化,对城市活力带动的作用也并未发挥,结合运河及周边地区的实际情况,城市功能的提升与活力的激发已经迫在眉睫。

2 挑战

通过对上文与相关规划的梳理和现状实地调研,笔者认为,该地块应作为凝聚城市三个功能片区的“核心”纽带,落实遗产、水质、风景名胜区保护的相关要求,并重点应对以下五大挑战。

2.1 城市功能——散

由于运河相对单一的航运功能与较宽的尺度,跨越运河的城市交通联系不畅,南北跨河通道和通河道路不足、滨河支路不畅,整体路网不完善等问题,运河沿线的发展受到了较大限制。迫切需要加强彼此在交通、产业、景观等方面的联系,加强城市功能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2.2 景观风貌——乱

现状公园绿地主要集中在市府路与项王路之间的滨河及桥头两侧,其余以防护绿地和生态农林用地为主,景观基底良好但品质粗放,滨河环境亟待改善。沿运河的天际线松散平淡,均质的沿河界面不利于滨水城市形象的塑造。

2.3 文化彰显——弱

大运河宿迁段历史悠久,河段分为三部分:一是隋唐大运河之通济渠(老汴河)入淮河的尾闾33 km;二是元明间作为京杭运河主航道的黄河故道(原泗水下游)121 km;三是清康熙27年(1688年)为避黄行运而开挖的中运河112 km。当前对于文化的彰显局限于运河南部沿线的项王故里景区等点状空间,缺乏系统的梳理与展现,尤其缺乏对运河本体文化的发掘与展现。

2.4 生态本底——扰

骆马湖大堤与宿迁闸之间的三角低洼地带是骆马湖滞洪区,生态基底较好,但也面临着养殖、种植等活动对现状湿地的干扰。受航运及工业污染的影响,运河水环境面临重大压力。生态本底的保护、大区域生态格局的串联与整合、运河沿线水环境的改善与提升都需要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2.5 用地模式——杂

运河沿线区域范围约22 km2,从用地来看,以农林用地和水域为主,建设用地约为639 ha,沿线工业、仓储、码头、堆场、棚户区等用地所占比例较高,产业业态低端,环境和景观污染严重,不符合城市滨水地段的实际价值。

3 理念——四世同堂 时空链接

基于现状的相关问题,规划提出了力求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河之变:由单一的航运功能转变为对城市服务的综合功能;二是城之变:由城市边缘地带转变为凝聚三大片区的城市核心;三是景之变:由城郊的生产型粗放景观向精致的服务空间转变。

为了实现三个转变,规划提出以“四世同堂时空链接”为理念。这一理念首先根植于中运河的历史特质,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主航道,运河宿迁段在不同历史阶段多次改道,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三条河,即隋唐大运河之通济渠(今老汴河)的尾闾,元明间作为京杭大运河主航道的黄河故道(原泗水)下游,以及清康熙年间开挖的中运河,这使得宿迁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大运河三个历史阶段不同主航道的城市,而中运河宿迁段至今仍行使航运职能,笔者提出将宿迁运河这一典型特质概括为“四世同堂”,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实现对大运河发展四个历史阶段的链接,彰显宿迁大运河“四世同堂”的唯一性与原真性,同时加强城市在功能、景观、生态、交通等方面的连接,缝合城市各个片区。

4 规划方案

规划形成“一带望三台、四片承两脉、七点道四世、千年大运怀”的总体结构。

一带,即运河文化游憩带,将地块内主要景点相串联,并与三台山相联系。四片,即湿地生态片区,包括酒文化湿地公园、彩瓷植物园、五谷田园;文旅创智片区,包括创智河湾、苏玻耀城;运河生活片区,包括运河往事、水岸人家;古韵东关片区,包括项王故里与马陵河洲头公园。七点,即最具创意与竞争力的核心节点。规划提出“聚城、寻源、塑景、通脉、创智”五大核心策略,以应对本文前面提到的五大挑战。

4.1 聚城

从功能、交通、景观等角度缝合城市组团。通过用地潜力分析,植入公共功能,提升空间价值,凝聚城市活力。加强交通链接,新建隧道连接黄河北路与井嶂线,提升城市南北的交通联系;加强运河与城市的联系,结合现状滨河堤路改造与周边城市道路的梳理,提升滨水交通的公共性与可达性。于河湾处设置标志性步行桥——梦虞桥(如图1所示),形成活力凝聚的城市特色节点。

在用地规划上注重以下四方面:一是强化沿线生态功能,并注重与周边功能的有机衔接与渗透;二是滨河沿线通过鼓励土地混合使用,减少地块内交通出行的同时创造交流机会;三是注重景观性,即重要公共设施沿河和生态廊道布局,塑造良好的空间景观形象;四是注重经济性:通过开放空间的塑造,提升周边土地价值,设置适度的公共设施规模,提高可开发土地总量。

4.2 寻源

以宿迁大运河“四世同堂”的特色为出发点,依托现状诸多自然、人文资源,在主题游览线路中贯穿体现运河发展四大阶段的主题游览片区,分别为:漕运之始——天下粮仓:以运河最初的运粮功能与农耕文化为主题构建“五谷田园”;隋唐中兴——千年瓷韵:以通济渠的运瓷历史和瓷文化为主题构建“彩瓷植物园”;借黄行运——宿迁酒香:以宿迁在借黄行运期间繁荣的酒文化为主题构建“酒文化湿地公园”;中运贯通——苏玻耀城:以近代江苏玻璃厂的崛起为主题构建“玻璃文化创意产业园”。

4.3 塑景

结合视线分析,全面提升沿线景观与风貌特色。利用运河湾独特的空间转折效果以及多河道汇聚的空间特色,形成由滨河向内陆逐渐升高的“城市山峰”形意,构筑地区视觉焦点的同时与北侧三台山遥相呼应。结合两岸观景点和水面视线,打造“美人湾”空间意向,寓意虞姬的柔美臂弯,设置醉心塔、梦虞桥、情人堤等重要标志性建构物,形成“美人湾上梦虞桥,情人堤上醉心塔”的浪漫空间序列。结合玻璃厂改造打造世界玻璃艺术展示馆——玻璃樽,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玻璃质感,成为运河长廊璀璨的明珠(见图2)。

4.4 通脉

规划以水、绿为脉,构建两河与三台山、骆马湖、各城市组团之间的生态联系,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通过分析水系流向、污染来源、雨水径流等因素,以酒文化湿地公园为水体净化核心示范区,设置蕴浆池、香酒湖等多尺度的湖体沉淀,构建青、兰、花、香多条水溪过滤,全面提升水环境。

4.5 创智

对热电厂、玻璃厂等地块工业建筑改造利用,植入创意办公、休闲娱乐等功能。依托河湾景观优势,结合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打造运河西谷众创港,兼具商务办公和文化休闲功能,构筑新产业集聚的特色组团,对老城商业中心进行功能补充,并与北侧湖滨新城副中心形成错位发展。

5 小结与展望

宿迁不仅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四世同堂”的运河特质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其沿线城市更新与发展应抓住这一特质,加强城市的凝聚力,完善城市交通与公共服务功能,激发滨水地区的空间活力,注重生态保护与建设,以城市设计的手法塑造优美的滨水天际线、构建滨水视廊、打造标志性景观空间与节点,充分展现运河在文化、景观、社会等方面的巨大价值。

猜你喜欢

宿迁滨水大运河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东大街:宿迁人的清明上河图
大运河,行走山东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宿迁姑娘登上珠穆朗玛峰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