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6 年甘肃省奶牛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分析
2018-10-24王亮
王 亮
(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46)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以流产和繁殖障碍为特征的一种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上主要损害生殖器官,以胎膜发炎、母畜流产、不孕和公畜睾丸炎为特征。由于本病危害人畜健康,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中国将其列为二类人畜共患病,《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将其列为优先防治病种。该病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瑞典、荷兰、日本等12个国家和地区宣布消灭了该病。当前我国畜间布病呈明显的北方地区高发、南方地区低发的地域分布特点。甘肃省是奶牛布鲁氏菌病重灾区之一,近年来出现新的流行趋势,由暴发流行变为点状散发。为了分析甘肃省奶牛布鲁氏菌病流行形势,笔者对近5年甘肃省监测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样品
项目所需的奶牛血清样品采集自全省14个市(州),时间段从2012年至2016年。
1.2 诊断试剂
试验所需的布鲁氏菌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与试管凝集试验用抗原、标准阳性血清、标准阴性血清,由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3 试验设计
检测流程按照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B/T18646-2002)进行操作与判定,先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初筛,阳性样品再采用试管凝集试验复检。
2 结果与分析
2.1 检测结果比较
2012-2016年全省在7 166个场点对311 943头奶牛采集血清进行布病检测,检出阳性1 067头,平均阳性率0.34%,表1表明,近5年实验室检出奶牛阳性数量和阳性率波动上升。
表1 2012~2016年奶牛布鲁氏菌病实验室检测结果
甘肃省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组织开展奶牛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至八十年代初实验室阳性率由1.20%下降到2.16%,平均阳性率6.82%。八十年代中期全省86个县(区、市)全部达到奶牛布鲁氏菌病国家“控制区”标准,阳性率降到0.83%;于《七.五》期间开始实施布病国家“稳定控制区”达标考核工作,1999年底全省检测样品18 785份,阳性率0.11%,全省74个县(区、市)奶牛布鲁氏菌病达到国家“稳定控制区”考核标准,占全省总县数的86%(74/86)。2006年全省检测样品20 967份,阳性率0.02%。此后,由于放松了奶牛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近年来疫情明显回升,阳性率由2006年的0.02%上升至2015年的0.58%。
2.2 不同场点比较
按照2012-2016年不同养殖场点检出阳性数量统计奶牛布鲁氏菌病阳性变化情况,表2表明,不同场点奶牛布鲁氏菌病检出阳性数量存在差异,规模场检出阳性最多,其次是散养户,5年中均检出阳性,阳性数量直线上升。
表2性数量
年 份种畜场(份)规模场(份)散养户(份)其他场点(份)2012-4160-2013-3740-2014-14165-2015242751234201619127111-合 计436213994
注:(-)表示检测阴性。
2.3 奶牛和人相关性比较
甘肃省人布病感染病例相应也在快速增加,1990~2009年,布病感染率由0.41%上升到3.41%,发病率由0.035/10万上升到0.271/10万,检出阳性地区由3个县(市、区)上升到37个县(市、区);2000~2010年检查目标人群血清26 626份,阳性933份,人群布病感染率在0.97%~7.06%之间波动%。根据甘肃省卫生部门人间布病疫情通报,2013~2016年检出人间病例分别为499例、1404例、2308例和1902例。据卫生部和农业部对人、畜布病的统计分析,人、畜布病近年均呈上升趋势,其发生与流行以及人间的布病与动物及其产品的增加都呈现出正相关性。表3表明,2013~2016年14个市(州)均有奶牛和人布鲁氏菌病发生,奶牛和人布鲁氏菌病感染关系总体趋于正相关。
表3 2013~2016年奶牛和人布鲁氏菌病病例数量比较
2.2 主要原因
2.2.1 防控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将防疫经费重点用于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奶牛布鲁氏菌病防控资金投入不足。同时,由于奶牛扑杀补助偏低,导致检出的阳性奶牛扑杀不彻底,影响了奶牛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
2.2.2 部门之间配合不力 由于兽医、卫生、林业、公安和财政等相关部门沟通与配合机制不健全,奶牛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长期缺乏统一规划、技术交流和联防联控,疫情信息不能及时通报,影响了奶牛布鲁氏菌病防控,加大了感染人的风险。
2.2.3 检疫监督能力滞后 随着动物及其产品市场大流通,奶牛活交易和长距离贩运日益频繁,致使检疫监督工作难度增加,加之流通环节检疫能力滞后,监管执法不力,造成奶牛布鲁氏菌病长距离传播。同时,由于养殖人员缺乏防疫知识,引进奶牛时对产地奶牛布鲁氏菌病疫情不了解,从而加大了奶牛布鲁氏菌病发生风险。
2.2.4 奶牛饲养管理粗放 近年来,甘肃省奶牛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仍然以中小型规模和散养户居多,饲养管理水平较低,防疫意识淡薄,防疫能力较差,对奶牛布鲁氏菌病防控极为不利。
2.2.5 高危人群防护能力较弱 由于奶牛布鲁氏菌病是重要人畜共患病,很多养殖从业人员和基层防疫人员等高危人群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或防护物资紧缺,在饲养和免疫注射过程中,感染布病的案例越来越多,严重影响高危人群身体健康和工作积极性。
3 防控建议
3.1 强化奶牛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
《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把奶牛布鲁氏菌病列为优先防治病种,并确立了区域性净化目标,而奶牛布鲁氏菌病事关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各级政府和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各级财政经费投入,实施“全覆盖监测+扑杀阳性奶牛”的策略,逐步达到净化目标。
3.2 健全各部门之间联防联控机制
防控奶牛布鲁氏菌病需要兽医、卫生、林业、财政等多部门密切协作,切断其在人、畜、野生动物之间相互循环传播,部门之间应建立和加强联防联控机制,及时互通疫情信息,广泛开展人、畜、野生动物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防控研究与技术交流。
3.3 加强活畜调运检疫监督管理
调运染疫奶牛是当前造成奶牛布鲁氏菌病传播的重要环节,应当加大对奶牛调运的检疫监管,严厉打击买卖染疫奶牛的违法行为。加强活畜调运检疫监管制度的落实,严禁从布鲁氏菌病高发地区向无疫地区移动。
3.4 提高奶牛养殖饲养管理水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地应积极推行大规模集约化养殖,不断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强化防疫意识,规范防疫行为,倡导奶牛健康养殖。
3.5 提升高危人群自我保护能力
奶牛布鲁氏菌病极易感染给人,应不断加强防护用品的管理工作,足量储备防护用品,强化对高危人群个人防护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提升高危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高危人群感染布鲁氏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