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周金文连动式研究

2018-10-24王依娜

殷都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殷商金文连词

王依娜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上海 200062;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上海 201800)

西周金文作为西周时期最重要的出土材料,语料价值无可替代,但长期以来,西周金文有关句式研究相对薄弱,西周金文连动式有哪些结构形式,连动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是怎样的?自殷商至西周再到春秋战国时期,汉语连动式有何变化?这些问题前贤时哲虽有论及*管燮初、邓章应均考察了西周金文连动式的语义类型,对结构类型没有全面分析,张玉金对西周汉语连动式的研究较全面,但用例多来自传世文献,针对西周金文连动式的考察不够充分。详见: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科学出版社,1953年第26-34页;邓章应《西周金文句法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45-46页;张玉金《西周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95-301页。,但尚无专门深入的研究。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研制的《金文资料库》为依托,考察西周金文6000余篇,穷尽调查后统计出西周金文连动式268例。对这些连动式的整理和研究我们将从结构类型和语义类型两个方面进行。

一、主要结构类型

根据动词间是否有连词连接,我们将西周金文连动式分为以“以”为标记的连动式和无标记连动式。无标记连动式根据连动动词是否带宾语、补语、状语等成分进一步细分。

(一)以“以”为标记的连动式

与同时期传世文献相比,传世文献连动式的连词标记更丰富,有:以、用、而、言、若等。具体来看,《尚书》连动式的连动标记有“以”、“用”、“而”三个。如:

(5)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尚书·酒诰》)

(6)先王既勤用明德。(《尚书·梓材》)

(7)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尚书·大诰》)

《诗经》连动式的连动标记有“言”、“而”、“以”三个。如:

(8)受言藏之。(《诗经·彤弓》)

(9)尔还而入。(《诗经·何人斯》)

(10)嘉宾式燕以敖。(《诗经·鹿鸣》)

《周易》连动式的连动标记有“而”、“若”两个。如:

(11)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周易·讼卦》)

(12)遇雨若濡,有愠。(《周易·夬卦》)

《逸周书》的连动标记有“而”、“用”、“以”三个。如:

(13)管叔经而卒。(《逸周书·作雒解》)

(14)武王乃夹于南门用俘。(《逸周书·世俘解》)

(15)武王乃手太白以麾诸侯。(《逸周书·克殷解》)

以西周时期为基点,上溯殷商下及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发现连动式在使用连动标记方面有较大的变化。殷商甲骨文中没有有标记连动式这一类型,根据张玉金的统计,殷商甲骨文中的连词有“暨、及、于、有、唯、此、延、作”[1]八个,用来连接两个名词或两个动词的只有“暨”,但主要作用是连接并列关系的动词,相当于“和”,并未发现出现在连动式中的连词。

但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期连动式中连词使用进一步增多,出现的连词有“以”、“而”、“而后”、“则”、“而以”等,而且有连词连动式用例也增多,甚至在一些文献中超过了无连词连动式。比如:张耿光统计《庄子》中“而”标记的连动式占连动式总用例的近80%[2],魏兆惠统计《左传》中使用连词标记的连动式占连动式总用例的79%[3],郑蕾统计《韩非子》中使用连词标记的连动式占总用例的61%[4]。魏兆惠说连动式的连用动词之间使用连词的频率,自商周时代至两汉经历了“从少到多再到少”[5]的变化的过程,其中“从少到多”的时期大概就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二)无标记连动式

西周金文连动式以无标记连动式占绝大多数,语法结构也比有标记连动式丰富。我们根据动词是否带宾语、状语、补语等成分作进一步划分。

1.不带宾语类型

(17)二月,眉敖至见,献帛。(乖伯簋,西晚,《集成》08.4331)

2.带宾语类型

(24)隹(唯)王于伐楚白(伯),才(在)炎。(作册夨令簋,西早,《集成》08.4300)

(26)王出獸(狩)南山。(啓卣,西早,《集成》10.5410)

(27)鼒从王伐刅(荊)。(鼒簋,西早,《集成》06.3732)

(29)取吴□舊彊(疆)仅(付)吴虎。(吴虎簋,西晚,《资料库》5904)

(31)更乃祖考乍塚土(徒)于成周八师。(曶壶盖,《集成》15.9728)

(32)从王征行。(史免簠,西晚,《集成》09.4579)

3.带状语类型

(38)天畏(威),「否」畀屯(純)陟。(班簋,西中,《集成》08.4341)

4.带补语类型

二、主要语义类型

连动式作为一种明显符合认知语法时序原则的句式,近年来受到认知语法研究的关注,典型的连动式中两个动词的结构规则反映客观世界中客观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当然,这种反映并非一一对应,或者说连动式并不仅仅对应客观时间的先后顺序,连动式也是一个具有原型语义特征的范畴,具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典型的连动式反映客观时间顺序,进而通过隐喻反映逻辑层面顺序和认知层面顺序。根据这些不同,我们可以将连动式分为典型连动式和非典型连动式。

(一)典型连动式

(49)二月,眉敖至见,献帛。(乖伯簋,西晚,《集成》08.4331)

例(48)(49)中的“内(入)右”和“至见”反映了客观世界里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发生的两个动作或事件,例(48)的“内(入)”和“右”,例(49)的“至”和“见”的顺序都不能颠倒,颠倒了就代表客观世界中发生的动作或事件也不一样。这种反映客观世界先后关系的连动式称为典型连动式。典型连动式中的V1和V2都可以放在“先……后……”这样的结构中理解,比如:“荣伯内(入)右应侯见工”中“内(入)右”可以理解为“先内(入)后右”,“眉敖至见”中“至见”可以理解为“先至后见”。

如果再细分的话,典型连动式存在两种情况,我们且看下面例句:

(51)□王來奠新邑。(新邑鼎,西早,《集成》05.2682)

(53)王出獸(狩)南山。(啓卣,西早,《集成》10.5410)

例(50)-(53)中的V1都是趋向动词,V2是V1的目的论元,例(54)中V1的宾语为V2增加了一个处所论元,例(50)-(54)的共同特点是:V1是V2的前提,V2是V1的目的。例(55)中的V1和V2不存在这种前提与目的的内在关联,只是单纯表示先后发生的两个动作或事件,所以例(50)-(54)的语义特征可以表示为[目的性]、[先后性],而例(55)的语义特征表示为[先后性]。我们将例(50)-(54)的类型称为顺承关系(单纯表示时间先后),例(55)的类型称为“V1表示动作,V2表示目的”(简称目的关系)类型。

(二)非典型连动式

例(56)-(61)与典型连动式的区别在于不表示时间先后,也就是说,它们不具备典型连动式的[先后性]这一语义特征,它们是非典型连动式。从认知语法对连动式的解释角度讲,连动式的语义特征是一个连续统,通过由具体到抽象,由客观到逻辑和认知,由此连动式形成一个具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的系统,这些不具备[先后性]语义特征的连动式表现的或是“一个问题的表、里两个方面,或者说是同一动作或事件的外部表现和内部意蕴。”[6]当然,仔细分析例(56)-(61)中的动词会发现,这些连动式中连动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也有细微差别。例(56)(57)中V1(更、易)和V2(胥、作)的关系除了具有[同时]的语义特征外,还具有[因果]的语义特征,这类语义特征的连动式较少。

三、讨论

关于连动式的由来和发展,学界一直以来存有一种观点,认为连动式的发展经历了由复句到小句紧缩而成或由使用连词标记到丢掉连词标记的发展演变过程。杨伯峻、何乐士用《左传》和《史记》例子的对照来说明连动式由复句到小句的发展趋势,如:

(66)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左传·僖公五年》)

(67)还,袭灭虞。(《史记·晋世家》)

(68)及战,射共王,中目。(《左传·成公十六年》)

(69)癸巳,射中共王目。(《史记·晋世家》)[7]

我们认为上述例句由复句到小句(连动式)的变化过程,可能反映的是从《左传》到《史记》这一时期汉语句式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是考虑到殷商西周时期汉语连动式的大量存在,便很难说“连动式的发展经历了由复句到小句紧缩”是一条贯穿汉语史的普遍规律。

另一种观点认为“连动式的发展经历由使用连词标记到丢掉连词标记”,这更是值得商榷,而且还有学者认为连动式的出现就是由平行句发展而来[注]如高增霞认为:“连动式是由平行句丢掉连词或者紧缩之后发展而来的”,详见其《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41页。,这样没有时段限制的判断更是没有事实依据。恰恰相反,通过对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连动式的梳理我们发现:连动式在使用连词标记方面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连动式的发展经历的不是一个“由平行句丢掉连词”的发展过程,从连动式的源头和发展来看,连动式经历了一个由较少使用连词标记到较多使用连词标记的发展过程。具体来说,在殷商时期没有“有连词标记”类型的连动式,发展到西周时期,出现了“以、用、而、言、若”等连词标记的连动式,但是从数量上来说,这时期仍然是无连词标记的连动式占多数,但是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已有研究对这时期一些代表性文献连动式的统计发现,有连词标记的连动式在数量上占到了多数。

四、小结

连动式是一种重要的多动词类型句式,其前后两个动词同属一个主语,且动词之间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西周金文连动式分为有标记和无标记两类,连词标记主要是“以”。从认知角度分析,连动式符合时间顺序原则,典型的连动式反映客观时间顺序,根据语义特征不同又可细分为顺承关系和“V1表示动作,V2表示目的”的目的关系两类,顺承关系连动式的语义特征表现为[先后性],目的关系连动式的语义特征表现为[目的性]、[先后性]。非典型连动式通过隐喻反映逻辑、认知层面的顺序,不具备[先后性]语义特征,一般情况下,V1和V2在语义上有主次之分,V1是V2的状态、方式等背景语义。

自殷商时期始连动式就是常见句式,受连词发展的限制,殷商甲骨文的连动式没有“有标记连动式”这一类型,但结构类型和语义类型已较为丰富;西周时期连动式开始出现连词标记,西周金文中的连词标记主要是“以”,而同时期传世文献连动式中的连词标记更为丰富,有“以、用、而、言、若”等;到春秋战国时期,有连词连动式用例进一步增多,甚至在数量上超过了无连词连动式。可以说,从殷商到春秋战国时期,连动式演化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经历了一个由较少使用连词标记到较多使用连词标记的发展过程。

猜你喜欢

殷商金文连词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殷商遗址大搜寻
殷商鸮形器及鸮形纹饰探析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卜辭類組差異釋字之又一例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语法填空专练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
殷商古城青铜器对现代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