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景泰县盐碱地治理模式探究
2018-10-24王生态
文/王生态
合理有效的盐碱地治理方式可以缓解土壤盐渍化程度,减缓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甘肃省景泰县委、景泰县政府在深入调研、多地考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盐碱回归水发展水产养殖业,治理土地盐碱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思路。笔者对甘肃省景泰县的盐碱地治理方案进行了梳理,同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盐碱地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白银市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黄河上游。黄河流经县境112公里。景泰县属国家六盘山片区扶贫重点县,是甘肃省58个片区贫困县之一。县辖8镇3乡,136个行政村,总人口23.91万,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240户,贫困人口3.47人,贫困发生率18.59%。
一、基础条件
景泰县作为沿黄灌区重要的农业大县,多年引黄灌溉导致的土壤次生盐渍化正日趋加重。截至2015年,景泰县受盐碱化影响的耕地面积达27万亩,占水浇地面积的42.19%,其中,中、重度盐碱地达16.3万亩,因盐碱弃耕撂荒地达6.5万亩,并以每年增加6000亩的速度蔓延。农林牧业无法有效直接利用这些盐碱耕地,由于长期荒芜,土壤盐渍化逐年加重,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景泰县11个乡镇中有6个位于盐碱区,2015年因碱失地、失房人口达10063人,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29%,已经到了“盐碱不治、穷根不除”的境地。为此,景泰县委、景泰县政府在深入调研、多地考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盐碱回归水发展水产养殖业,治理土地盐碱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思路。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景泰县委、景泰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推进盐碱地治理发展现代休闲渔业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并通过《景泰县推进盐碱地治理发展现代休闲渔业实施意见》,出台《景泰县推进盐碱地治理发展现代休闲渔业奖励办法》,对在全县范围内发展现代渔业的经营主体给予资金、技术、项目申报等扶持。
(二)水土资源丰富
景泰县内因盐碱化弃耕土地达6.5万亩,每年可利用排碱工程收集500多万立方碱水资源,经专家测定水质完全符合碱水养殖要求。此外,境内有被誉为“中华之最”的景电一、二期高扬程提灌工程,在景泰县内形成了完善的水利灌溉网络,为发展现代渔业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三)区位优势明显
景泰县位于甘、宁、蒙三省(区)交界地带,航空、铁路、公路、水运交汇融通,与兰州新区相邻。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南通白银、兰州,北抵银川,西上武威至河西走廊的交通网络,为发展现代渔业提供了优越的营销和运输条件。
(四)休闲旅游资源独特
景泰县地域文化浓郁,是黄河文明与丝路文明交汇的重要区域。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前景良好,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有待进一步融合,为发展现代休闲渔业提供了良好氛围。
二、发展现代渔业推进盐碱地治理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一二产互补、一三产融合、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建立“政府引导、群众参与、企业支撑”的发展模式,积极开发利用现有盐碱水资源,发展现代渔业,使盐碱地治理与培育富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扩大招商引资,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和生态修复治理相结合,切实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与盐碱地治理相结合
充分利用盐碱弃耕地和水资源,结合各乡镇的盐碱地治理工作,做足做好“用水”文章,大力发展咸水养殖业,既发展渔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又改良盐碱地,达到治理盐碱地的目的。
2.坚持与休闲旅游相互动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促进渔业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服务功能,打造集垂钓、观赏、品鲜、旅游、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渔业生态旅游基地,扩大渔业经济效益。
3.坚持与生态修复相互补
坚持“重点修复、全面保护、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4.坚持与产业转型相连接
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引导鼓励有意愿的工业企业转产、转业、转型发展现代休闲渔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三)目标任务
充分利用弃耕的6.5万亩撂荒地和盐碱水资源发展现代渔业,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治理”的步骤,力争到2020年,景泰县推广发展现代渔业水域面积达到5万亩,新建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5000个,把景泰县打造为甘肃省水产养殖大县。
(四)主要措施
1.制定发展规划
委托中国水产科学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编制景泰县盐碱地现代渔业发展的总规和详规,明确分阶段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达到优化资源、科学推进的目标。
2.优化区域布局
在五佛乡发展渔稻综合立体养殖、标准化池塘养殖;在一条山镇利用现有水域资源新建或改建标准池塘,发展流水养殖;在草窝滩镇和上沙沃镇挖塘抬田、修建湿地,达到治理盐碱地、修复生态环境的目的;在中泉镇发展标准化池塘养殖、设施养殖和流水养殖;在芦阳镇以打造集渔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水产养殖旅游基地。
3.完善服务体系
(1)加强人才队伍体系建设,景泰县财政列支专项资金用于保障支撑。采取以“底薪+提成”或免费提供养殖池塘发放工资补助等方式,高薪聘请国内一流盐碱水养殖方面的专家做技术指导,高薪选聘有实践操作经验的技能型人才参与水产养殖。
(2)加强技术力量体系建设,新组建景泰县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加大省市县渔业技术推广部门协作,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强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养殖户外出考察培训,学习先进适用技术。
(3)加强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发展鲟鱼、金鳟鱼、虹鳟鱼、对虾的基础上,建立水产养殖种苗繁育中心,完善良种繁育供应体系。
(4)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织建立以监测为主的检测站(点),完善渔业环境与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建设。
(5)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强化渔业信息服务和资源共享,完善水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信息的收集发布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对生产流通环节的引导作用。
4.制定奖补办法
对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展标准渔稻综合立体养殖,新建或维修标准化、立体化、高密度的养殖池塘或建设以休闲垂钓、餐饮娱乐、观光旅游、高效养殖等为一体的水产养殖示范基地给予扶持奖补。对集中连片、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企业、合作组织和个人,优先申报湿地建设、生态修复、旅游开发和水产养殖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项目。鼓励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岗创业,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5.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政策扶持”新机制,加大对发展现代休闲渔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保障体系的投入力度,景泰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现代休闲渔业发展,并逐年加大投入。
6.坚持抓点示范
建立领导联系示范点制度,县级领导、各乡镇党政一把手、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每人确定一个示范联系点,为示范点发展提供一对一的协调服务。
三、盐碱地治理的成效与展望
(一)盐碱地治理初见成效
经过近3年发展,景泰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000亩,其中以河蟹为主的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000亩;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养殖水面达到1200亩,高位池109座135亩、小拱棚12座40亩;以无鳞鱼等品种为主的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养殖水面178亩,深度3米的高密度流水槽9个2.25亩;以虹鳟、金鳟为主的冷水鱼养殖高密度池4处60亩,养殖水面150余亩,其它各类大宗淡水鱼、鱼虾混养水面7500余亩。发展过程中抬田造地1200亩,改良盐碱地2万余亩。2018年培育杂交鲟鱼苗200万尾,出售虹鳟金鳟鱼苗50万尾,小龙虾、泥鳅、河鲈、梭鱼等新品种养殖试验及鱼虾混养新模式探索全面开展,依靠发展现代渔业推进盐碱地治理成效显著,发展势头良好。
(二)盐碱地治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科技支撑不足
水产养殖技术力量薄弱,缺少可借鉴的养殖技术模式,亟需与相关技术推广、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
2.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在盐碱地开挖池塘投入较大,部分养殖场点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养殖户对增氧、水质监测设备在促进渔业增产增效方面的认识不足,投入较少。
3.思想认识不到位
虽然景泰县群众一直以来就有发展水产养殖业的传统,但由于盐碱水长期无人利用,且水质复杂、不稳定,养殖技术仍需探索,群众参与积极性仍需调动提高。
(三)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是加强各级渔业技术推广部门上下联动,积极与相关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为渔业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建立相应的鱼种繁育场,促进养殖品种的开发繁育,提高水产养殖良种供应,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渔业竞争力,加快渔业现代化进程。
三是积极争取标准化池塘改造等项目资金,以项目引导农户增加渔业基础设施投入,增加现代渔业装备的投入。同时,抓好渔业项目实施效果的宣传、示范、推广,使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愿意投入,舍得投入,达到投入有回报的效果,逐步改善渔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
四是把渔业引入精准脱贫产业,通过产业扶贫资金增加渔业投入,为增加渔民收入、助推精准脱贫、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