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引领桐城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2018-10-24彭旵生中共桐城市委办公室

安徽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桐城市高新技术全市

◎文/彭旵生(中共桐城市委办公室)

近年来,桐城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创新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以科技引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以来,全市组织兑现安庆市自主创新政策与省科技创新奖补政策50余项,争取各类科技奖补资金达2000余万元。

一、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桐城产业转型升级

桐城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坚持把发展重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1.全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桐城市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创新资源配置和成果评价机制,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重新修订了《桐城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桐城市专利资助办法》等政策,并在安庆市率先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2013—2017年,全市财政共投入自主创新资金3000余万元,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达6000余万元。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施安庆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5项,争取科技资金1500余万元,组织兑现安庆市自主创新政策与省科技创新奖补政策50余项,争取奖补资金1200余万元。

2.大力提升创新平台建设

桐城市紧紧围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需求和关键性技术难题,与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等5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并与清华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组建了校市科技合作战略联盟,同时积极与19家央企开展合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34个,其中国家级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5家、企业独立技术研究院3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科技型企业孵化器1个、众创空间1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2017年,桐城市与清华大学郝吉明院士合作成立了院士工作站,成为全市首家省级院士工作站。依托院士及其团队的科技资源和智力优势,安徽琦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面加强空气净化材料、环境催化氧化、抗菌杀毒等开发与应用,为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3.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桐城市以输送机械、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汽车部件为重点,以提高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加强技术集成,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全市认定创新型(试点)企业12家,建成安徽省输送机械(桐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组建了安徽省输送机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十二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年均增长10%,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25.56%。截至目前,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30家。

4.积极推进科学技术研发

桐城市积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集聚一批优秀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截至目前,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64项,研发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个、省级重点新产品2个、高新技术产品60个,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专利优秀奖1项,安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5项。专利数量与质量均得到有效提升,全市共申请专利突破9000件,申请发明专利2206件;全市共授权专利1493件,授权发明专利77件。

二、桐城市产业创新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困难

近年来,桐城市虽然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先进发达地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差距和不足。

一是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作用不够明显。桐城市目前的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高,科技型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企业仅占全市规上企业总数的5%和12%,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均偏低。

二是科技投入保障力度不够大。研发经费支出占工业产值的比重偏低,除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占比高于3%外,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对科研机构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以及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不够。

三是科技人才要素制约明显。近年来,桐城市虽然加大了人才引育力度,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但科技人才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对在外桐城籍人才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普遍反映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端人才难引进、留不住,造成企业科技研发人员不足,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更是十分匮乏。产学研结合层次不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理论型人才与市场、企业需求结合不紧,“难接地气”等。

三、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在桐城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

“十三五”期间,桐城市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条主线,重点突出创新人才和科技企业两个主体,牢牢抓住产业升级、项目建设和平台打造三项举措,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着力点,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力争实现全市创新驱动发展工程实施卓有成效,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1.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进一步明确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的创新资源配置和成果评价机制,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促进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0项。力争自主创新水平进入全省前列,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集聚一批优秀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开展一批核心技术攻关,转化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争取各级科技进步奖30项,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实现翻番。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力争达到4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30家,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独立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达到50家以上。

2.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提高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突出重点领域,凸显地方特色,加强技术集成,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在机械制造业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以汽车、内燃机配件,工矿运输设备等为主体的专业生产体系;在新材料领域,围绕玻纤材料、磁性新材料、非金属深加工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重点突破结构功能、集成器件和绿色制备等关键和共性技术,实现新材料产业低碳与绿色生产。在节能环保领域,重点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引进消化国外先进环保设备制造技术。在智能装备制造领域,开展高档数控机床现代设计、先进制造、数控系统、高性能伺服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

3.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集聚高层次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组建技术研发中心10家以上,同时推动已建的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组织引导重点骨干企业创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是支持企业研发机构针对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并投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高附加值、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三是鼓励企业研发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联合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开展技术攻关、制定技术标准、转化科技成果并共享知识产权、共担市场风险,构建产学研利益共同体。

4.强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依托优势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系统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一是针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整合关联度高、互补性强的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建设新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效整合创新要素,形成资源开放共享、紧密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二是完善联盟运行机制,切实发挥联盟在整合创新资源、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引导鼓励已成立的联盟开展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搭建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引进先进技术和成果并加速产业化应用,着力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5.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探索“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规模企业”的培育途径,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原则,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针对当前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加快建设一批中小型创新创业企业孵化器。一是强化已建孵化器建设,完善基础服务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加快孵化速度,提升孵化质量。二是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孵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的科技型企业。三是探索建设众创空间、创客咖啡等新型孵化模式,为创业者提供基础办公、会议设施及人才交流、技术分享、市场拓展、项目对接等一站式服务。

6.优化政策环境,加大科技投入

完善推动科技创新的支撑政策和配套措施,形成支持研发项目、创新平台、创新团队、科技金融、协同创新、集群培育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撑体系。积极落实国家、省制定的有关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桐城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桐城市专利资助与奖励办法》等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拓宽科技投入渠道,加大政府在科技创新投入的引导力度,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投入中的主体作用,探索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等融资工作,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活动中的融资难题,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7.大力实施科技人才战略

实施产学研结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培训、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推行产学研联合科技创新模式,多形式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社会中介的作用,依托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平台,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8.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科学技术普及

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切实保障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强化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加快科普基地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普示范体系,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环境支撑。探索开展桐城市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创造活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业、勇于创业、乐于创业的良好风气,不断增强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猜你喜欢

桐城市高新技术全市
农业现代化让农民挑起了“金扁担”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在跨境并购中的价值评估
贵州省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增长40%
全省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6%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桐城市发展优质米品牌现状及对策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