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着运河,行走“运道之中”

2018-10-24刘心同

走向世界 2018年9期
关键词:衙门总督济宁

文/刘心同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这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住在运河岸上的济宁人、著名词作家乔羽发出的由衷感叹。

河畔,作为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是人类最初繁衍生息的地方,承载着人们最原始的记忆,牵动着内心最深处的情怀。而一个城市因为有了河,便多了几分灵动与平和的气韵。随着商业文明的发展,河水不再单单供人们取给,而又负载起货物的运输流通,给两岸带来了富饶和繁荣。

正如在山东大地曲折奔流了千百年的大运河,养育了济宁这方热土,也造就了济宁的辉煌。如今站在岁月的边角,时光仿佛穿越千年,带人看尽历史沧桑。只一眼便思绪翻涌,那是来自内心的触动,沉睡的记忆被重新唤醒。

○运河流水滔滔。图/侯贺良The flowing water of the canal.

依水而起的运河之都

帆樯起,蒿橹摇,运河之都显辉煌。济宁者,自元开运河始,是谓“运河之都”。商贾云集,舟车辐辏,往来通衢,昼夕不止。转漕上国,砥柱中流。锵锵然,吆喝阵阵,轰轰然,汽笛声声。北通京畿道,南至杭州桥,上下九百公里,运河流水滔滔,漕运百业兴,围湖济州宁。

○1907年,济宁河道总督衙门大门。The gate of the government office of Jining Riverway in 1907.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北起黄河南岸的梁山县,南至微山湖,全长270余公里。由于济宁“居运道之中”,“南通江淮,北达幽燕”,因而元明清三代都把治理运河的重点放在济宁,治运、司运的最高行政机构和最高军事机构驻设济宁,使济宁成为京杭运河的管理中心。济宁是调控中国南北大动脉的枢纽,建有运河上最为先进和知名的水利工程——南旺分水工程,号称“北方都江堰”,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元明清三朝均设有最高司运机构河道总督衙门,使济宁成为声名显赫的“运河之都”。

济宁段始凿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元朝统一全国,定都北京,其封建王朝的一切物需主要由江南供给,而元朝之前,北上物资需经原先隋唐大运河曲折迂回达8次之多,才能转运到北京,那是一条绕远道、费时力的水陆联运路线。据史料记载,当时一石米(按120斤)运至北京,却要花去三石米的运费。与此同时,海运虽然利大,却因风涛难测、危险极大而为封建王朝慎用。在陆运极其落后的农业社会,开通京杭大运河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元朝于1282年开挖了济宁至东平的济州河,此后不久,京杭运河全线贯通。原来张开的折扇状的隋唐大运河,改造成为直线型的京杭大运河,运距比原来缩短了700公里。南北之间的交通运输,就此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济宁随之逐步成为南北漕运的咽喉,独领风骚数百年。

当时的济宁仅是隶属兖州府的满目疮痍的小县城,运河的开通和兴盛,为济宁提供了一条开放交流的大通道,从此济宁“南通江淮,北达幽燕”,出现了“百货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的繁荣景象,把济宁的商业文明推向鼎盛。明清时期,济宁设有河道总督衙门及河道都察院之类的管理机构,专事运河堤防、漕运事务,这些官署机关也成了济宁地名的来源,如察院街、厅门口街、厅西街、道门口街、院门口、院前街、院后街等,济宁城区街道达上百条,开设店铺逾千家,辐射周围近百县,成为运河沿线最重要的商埠之一。济宁民谚讲:“济宁州,赛银窝,南门靠着运粮河。小闸口里真热闹,税务街上买卖多”,这就是当时济宁城繁荣的真实写照。

一枝独秀的漕运文化

济宁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运河的开凿不仅带动了济宁的经济发展,也孕育了独特运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运河之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独放异彩。

济宁运河文化,是集漕运、商贸、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农业商品化于一体,吸纳了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的精髓,融合了秦晋文化及外来文化的特色,具有广泛兼容性、多元性、开放性的文化,其核心是沟通、包容、创新,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大家庭中的特色文化。

济宁运河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最具特色的当属以漕粮供给为中心的漕运文化和以河道总督衙门为代表的运河之都历史文化。漕运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随着漕运制度的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用途日益广泛,漕运的社会意义与社会功能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漕运重心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化格局;二是漕运与中国社会形成越来越紧密而广泛的关系,日益渗透到社会的诸多领域。

在政治领域,漕运是维系历代中央政权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经济领域,漕粮征派的重点地区,多为农业生产的发达之区;漕运在一些地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水利的发展。漕运对于商业经济的促动作用尤其突出,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漕运对城镇兴衰的影响最为明显,尤其是运河沿线的城镇。一方面,随着运河的开通和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一大批城镇随之兴起;另一方面,运河漕运的日趋频繁,以及它所带来的大量商品和贸易机会。

○繁盛一时的漕运文化遗址。Site of canal transport culture which was booming at one time.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申遗成功。拥有丰富运河文化资源的济宁,在此刻再次唤起人们对运河的感情,这其中也包括对复建河道总督衙门的期盼。在济宁,人们习惯了把河道总督衙门唤作“运河衙门”,这足以体现济宁人对大运河的感情。河道总督衙门除了有其历史文化价值之外,还有无数著名的水利专家、重臣高官都在此整治河道或督漕督运。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杨义堂说,像清朝顺治年间的总督朱之锡,每10天只有一天在衙门内办公,其余时间都在河道上,夜间更是与河工同住,最后病死在任期,后来济宁的老百姓将其祭为河神。得封赏、奉河神、建祠堂,这些形式都记录了济宁运河两岸百姓对河道总督们的纪念。也正因为有如此多经典的历史典故存世,所以在不少文物界人士看来,这种上对朝廷、下对黎民忠心耿耿的情怀,才是大运河上巨大的精神财富。

说古道今的济宁运河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如今古运河已被河道宽阔的现代运河替代,济宁境内的许多古河道已经被淤积和改造成粮田、宅基地,但城区及部分古镇的古运河在政府的保护和改造下,仍然水波涟滟、楼堂亭榭,风景宜人,成为了兼具商业、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景观水道。

素有“运河之脊”的汶上南旺镇,如今店铺林立,商业繁荣,街巷为青石铺地,民居为青砖灰瓦,古色古香,颇具文化品位,是展现古运河生态和运河文化不可多得的载体。

○运河水道上的二级坝。The grade II dam on the canal.

还有那伴随着元代运河的开凿和全线贯通而出现的竹竿巷,经历了300多年的历史,现在已经成为老济宁的文化符号。过去是济宁城区最繁华的商贸地带,承载着济宁人太多关于旧时繁华“江北水乡”的回忆。如今,竹竿巷旁边的运河不再有往日商船来往的繁忙景象,曾经古色古香的竹竿巷也逐渐改头换面了。这条山东省曾经最大的竹器街,已经被岁月湮没在现代城市的规划和平淡中,只有几座青砖灰瓦房坚强地屹立着,依然保存着百年历史岁月的纹路,向人们展示着它曾有的历史。

悠悠运河水,依依济州情,美丽的济宁说不完,心中的情感道不尽,如果你到济宁来,相信自会有一番别样体验。

编辑/任童心

Jining emerged and thrived in reliance upon the canal. The canal not only promo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ining, but also bred the unique canal culture, which becam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owing extraordinary brilliance on the amazing land of the Canal City.

The canal culture of Jining is characterized by extensive compatibility,diversity and openness, and centered on communication, inclusiveness and innovation, thereby becoming a distinctive culture in the big family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canal culture of Jining has rich connotations.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ones should be the canal transport(Caoyun) culture centered on tribute grain supply and the historical culture of the canal city represented by the River Governor’s Office. Canal transport was an important economic system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and a transport mode, by which, the Chinese feudal dynasties shipped some grain (levied as land tax) to the capital or other designated places via the canal.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creasing scale and increasingly extensive functions of the canal transport system,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canal transport beca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I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first,the evaluation of the canal transport core reflects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the ancient economic core of China; second,the increasingly closer and extensive relations between canal transport and Chinese society gradually permeated many fields of society.

猜你喜欢

衙门总督济宁
济宁华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山东济宁卷
我读封面
济宁玉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买到假货?到衙门去喊冤
旧衙门
路过济宁(组诗)
清代珲春副都统衙门档之户口册浅析
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