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本的生命力

2018-10-23张昭卿

书屋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学术历史

张昭卿

读完《想象与叙述》,不仅欣喜于与书本相遇,而且心里充满豁然开朗的快乐。我2011年在美国的中文网上书店买了这本书,随后读读停停。读赵园的书如沐春风,下功夫啃一啃是非常值得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丰盈的历史,开阔的生活图景,精湛的分析议论,生动流淌的语言,书本打开了你心灵的窗户,像缕缕阳光照射进来,阳光滋润着你,你的心里贮满快乐与温暖。

赵园本来是研究现当代文学的,突然转到明、清的历史研究,得益于她深厚的学术功底,这华丽转身带出来的是另一种精彩。用赵园自己的话说:“由中国现当代文学到明清之际的思想文化,在我,一以贯之的,是对‘人的兴趣,对士大夫——知识者的兴趣,对心态、精神现象的兴趣。明清之际吸引了我的,始终是人,是人物的生动性,和由他们共同构成的‘历史生活图景的丰富色彩。即使面对‘事件,吸引我的也是人。能感动,被光明俊朗的人格所吸引,是美好的事。”这段话也被印在封底。赵园告诉读者她的研究领域虽有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对人的兴趣,即使面对事件,吸引她的还是人。

赵园叙述历史,是大历史的眼光和笔调,她力图勾勒出历史中的生活图景。开篇《那一个历史瞬间》的起笔就是“甲申年三月十九日,即西历1644年4月25日,明朝京城陷落”,作者说:“李自成军入城之际的动作行为,我所见的几种记述,就言人人殊。”“被诸多或凭了传闻、或声称‘亲历者叙述得如此参差错落,想必使史学家遭遇了取舍之难。”“言人人殊”,“参差错落”,但作者已经提醒读者不要过于相信以往的历史记叙。对于历史材料的选择、判断、应用,作者应有自己的思考和决断。“我相信中国史五千年中,大有值得、经得住‘细读的瞬间,问题在于有没有细读的能力。‘细读的确是一种能力。对于‘历史,我们的阅读往往太粗糙,‘上下五千年,似乎可任由驰骋”,作者的大历史是“事件的诸种空间形象,逐层推展,开发出历史生活的丰富性和广阔性……‘历史的确曾经广阔地展开,且丰富到不可穷尽”。

作者提到《研堂见闻杂记》,说:“尽管不及《扬州十日记》的广为人知”,但“将太仓一带诸种政治势力间的起伏消长,情势的倏然变化,人们的盲目奔窜,士人裹胁于乱世的身不由己,叙述得令人印象深刻”。“演出在此处的‘历史,成分混杂,冲突各方色彩闪烁不定,并不如正史叙事的井然有序、阵线分明。‘有序、‘分明想必以牺牲上述‘混乱为代价……将参差的边沿裁剪整齐,以便装入现成的框架”。作者对照文献,补充新鲜材料,不断提醒我们现成的史书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差距。你所看到的历史,其实已经被人裁剪掉、修理过了。

回到开篇《那一个历史瞬间》,作者充满激情地总结:“甲申年三月十九日那个历史瞬间,由那历史瞬间所引发的,是何等的丰富,无可穷尽!”“我知道自己在所涉及的点上都未及从容地停留。本篇不过由文献中抽取了若干线索,不成经纬。我相信一定有更富于解释力的框架,也一定有其重要性不下于上文所引的材料在某处,尚未经人翻查。大量的遗失与遗漏,等待着另一种眼光向尘封中搜寻。”作者强调社会生活的大历史观,力图构建一个开放的框架,虽不能细致铺展,但鼓励有志者拓展视野,善于发现、选择、接纳更多史料,向历史尘封处搜寻。

不满足于现成结论的赵园,是以一种谨慎又自由的质疑态度,在缝隙之间想象,与历史对话。她是严肃的、认真的,但又是自由的。不拘泥于别人读过的书,开启自己独特的路径,她喜欢读文集。她愿意把人放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梳理他们的思想,重视他们兴趣爱好,展示他们的日常生活。那些活跃的个体生命,在扩展的空间中活动,丰富而又矛盾的各式人物,在她笔下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笑声有叹息。赵园写人物善于综合多方面材料,有时撷取的是反差很大的两个极端,这样人物就有了宽度,加之她想象、领悟、分析,人物亦有了深度。几百年前的古人在读者眼中不仅变得立体、生动,而且活力四射地越出了书本。

赵园对祁彪佳的寓园的介绍近乎奢侈。她在《废园与芜城》一章中,专有一节叙说《祁彪佳与他的寓园》。祁彪佳,明代政治家、戏曲理论家、藏书家。清兵入关,力主抗清,任苏松总督;清兵攻占杭州后,自沉于梅墅寓园别业梅花阁前水池中,有遗书留几上,其绝命词有云:“图功为其难,洁身为其易。吾为其易者,聊存洁身志。含笑入九原,浩然留天地。”

赵园介绍园林,重点还是园林的主人。她说园林“不但各有面目,且像是各有性情”,园林所呈现的不仅是“富足与闲适”,还有园主的“教养与品味”。“祁彪佳、倪元璐同为明末名臣、廉吏。祁氏居乡曾在荒年从事赈饥,施粥、施药,不遗余力,经营私家园林却挥金如土,与刘宗周等一流刻苦自励的儒者显然神情不侔。或许可以认为,祁、倪以营园示人以不废风雅,不以为做好官就应该茹淡食贫。他们所理解的节操,想必也不以节制物欲为条件,不认为这方面的欲求会成为道德人格之玷”。赵园用“痴绝”来形容祁彪佳明亡前夕的经营园林的举动。她说:“祁彪佳显然将寓园作为了自己的作品,且是晚年的得意之作。他对每一细部都刻意经营,精雕细镂,用心之细,用力之勤,的确可以比之文人的推敲文字。其中若干设施(如所谓的‘瓶隐),规制出于巧思,更是得意之作的得意之笔。”祁彪佳亲自设计“手制绘画”,“巧匠见之束手”,“寓园不如说是祁氏与园林专家、工匠合作的結果”,“祁氏显然以为经营园林与拯饥济溺,并无扞格抵牾。日记中的祁彪佳,时时周济着贫窭的族人乡邻”。距离他投池自沉不过几日前,他还在与人商议“平粜”,“发瞻村之告白”。对祁彪佳而言,救济穷人这类善行,亦是生命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他能善始善终。赵园进一步分析祁彪佳的个人生活与时局的关系。“他的作为著名忠臣的身份,令人难免预先认定了‘日常生活中的祁彪佳,不可能不随时与时局有关。正是由‘最后一幕看过去,祁氏始于崇祯八年的对寓园的经营——亦其人‘晚年的一项重大活动——置于时局的背景上,意义见出了暧昧”。赵园强调“时局”与“日常生活”虽然处于两端,但在祁彪佳的生活中,“当着与友人、与亲人、与亲人中尤亲的妻子相处,‘时局并不随时在场。你由文字间感染了祁氏的一份单纯的喜悦,面对他园中的花木,面对他精心设计的亭榭楼阁”。赵园笔下的祁彪佳确实是一个光彩夺目的人物。他是个精明强干、时时记挂民间疾苦的好官,也是一个沉湎于精致生活的江南士大夫。赵园的特别之处是,选择那些不被正史选中的废弃材料或封尘材料,细腻而周全地呈现人物繁复的全部,包括对比刺目的场景。

与人物相遇被感动。“打动了我的,始终更是那些贴近士大夫的人生境遇的思想,更直接地反映着他们在这一历史瞬间的感受与命运,他们以之回应冲击、震撼的思想。还应当承认,某些言论材料的被我选中,也因了富于感染力的表达。士大夫的‘精神气质也系于他们言说的态度与方式,这一点往往被忽略。言说被抽离了具体情境中具体生命,不再是曾经鲜活的个人的言说。无论讨论明清之际士人的经世、任事,还是清理他们有关井田的谈论,我都曾感动于明代、明清之际士人立身处世的严正……”。“涉足这一时段不久,我就被‘人物——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方以智、陈确、魏禧等等——所吸引”。赵园反复说被“吸引”,是兴趣,更是精神的契合。

与题目相遇凭直觉。“也如在现代文学研究中,我与题目的相遇,通常凭借的是直觉,是某种契合之感;我最初只是被明清之际的时代氛围与那一时期士大夫的精神气质吸引了”,以及“其时活跃的言论环境、生动的言论方式,以致某些警策的议论”。

与材料相遇求初次。“引起我兴趣的,通常更是一些像是未经系统化的思想材料,甚至为一般思想史弃而不用的材料。我相信‘思想史并非仅由那些已被公认的主题构成”,“我的尚未分明的思考,被遭遇的材料激活并明晰化了”。

与场面相遇呈“众声喧哗”。“我力图复现那个‘众声喧哗的言论场,而非将其呈现为组织严密秩序井然的‘公共论坛。”“尽可能保存互相抵牾的议论、陈述,因为我相信这将有利于发现,甚至有利于澄清。”

当然,学术是艰苦的,不会没有困难。

与困难相遇坦言之。“我的难题始终在理论工具的匮乏,……因为不懂得语言哲学,不懂得符号学、叙事学等等,阅读中不可避免的浪费。我很清楚,如若工具适当,一定能由文献中读出更多的东西”。作者真实告诉读者自己所长所短,放下架子,走向读者,没有神秘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有一份对作者的真实了解,以便更好理解全书。

与收获相遇谈补偿。“作为艰苦的研究的补偿的,是上述由对象的思想以及文字引起的兴奋与满足。如顾炎武表达的洗练,如钱谦益、吴伟业、陈维崧式的生动,如王夫之议论的犀利警策。更令人陶醉的,还是那种你逐渐‘进入、‘深入的感觉。在这过程中甚至枯燥的‘义理,也会在你的感觉中生动起来”。作者引用清代朴学大师梅文鼎的一段治学状态的文字后说:“我想我熟悉类似的紧张与兴奋,紧张中生命的饱满之感,以及那种生命消耗中的犹豫与‘自伤。”

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作者谈思想收获、心灵滋养、精神气质、人格培养,强调自我完善,抵达更高的学术意境。“学术作为生活方式,自有它的意境。在研究中我曾一再地被对象所激动。激动了我的,甚至有理学家那种基于学理的对于‘人的感情”,“我以为,学术有可能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经由学术读解世界,同时经由学术而自我完善”,“我曾说到过‘无人喝彩,从不影响我的兴致”。

赵园关于学术生涯的文字,给我们描述了一种追求学术境界的美好情思,读书读人,照亮自己,照亮他人。我们领略、欣赏作者推崇的开阔的胸襟、高尚的人格,追求真实的气魄,还有纯净的学术目标,那是鲜花盛开的充满诗意的学术意境啊。赵园在历史的长廊中,寻找她关切的人,以文学家的激情、史学家踏实,时而叙述,时而议论,叙说精湛,议论携情,文采缤纷,引人入胜。

有采访说,赵园大学毕业后去河南农村插队,她只带了《辞海》文学、艺术分册。劳动一天,在同伴熟睡后,她会在床头点一盏墨水瓶做的煤油灯,读那两册《词典》。在《辞海》中遨游,她的文字不仅有字斟句酌的准确,且有驾轻就熟、信手拈来之自由和轻松。她的歷史著作,挥洒散文笔法,充满人气、灵气、人间烟火气。

赵园写的是历史著作,但字里行间总有温情徐徐流淌。她会说“读出万分激情”,特别会感染你,让你去喜欢她怀有敬意的人。她循循善诱,又像一个好老师,她反复提及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也点燃着读者阅读他们著作的愿望。她的“读出万分激情”的体验,传达着她的快乐:阅读的快乐、想象的快乐、思想的快乐以及文字的快乐。她的快乐,在字与字之间的空隙处流出,我被她的语言感染,也变得快乐起来。她读出激情,又把激情注入文章,读者又从文章中感受到激情,化为精神与身体的兴奋与满足。她喷薄而出的思想与语言,点燃了你的激情,点燃了你的读书欲望,点燃你对自己的期望,你是否也要成为一个光明俊朗的人,无愧于我们的历史?

猜你喜欢

学术历史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新历史
遏制学术造假需多管齐下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