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美杂感

2018-10-23鹿耀世

书屋 2018年10期
关键词:艺术

鹿耀世

今年3月,我和老伴到美国波士顿儿子家小住,除了到纽约、华盛顿、费城等处游览以外,有不少时间体验当地生活。我参观了该市久负盛名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美术馆、图书馆、华人街等景点,的确开了眼界。

平时,我常去的地方就是附近的镇图书馆了。沿着市郊别墅区人行道,绕过小超市,步行十几分钟就来到面积很大的图书馆。馆内设施齐全,共有三层。除了报刊阅览、开架图书、画册、磁带以外,还辟有儿童图书中心、小型会议室和可以用餐的休息室。馆内书桌密集,空间疏朗,既有普通木椅,也有不少布艺和皮面沙发。沿墙陈列的展柜中,我看到了中国的脸谱、折扇、刺绣、玩具,日本的木俑、贺卡、七宝烧等工艺品,还有儿童的绘画、手工制作,而且定时更换。每层的白墙参差错落地悬挂了一些静物、人物画像及艺术摄影,屋角还间或陈设一件优雅的圆雕。每次前去,总让人感受到宁静、温馨、恬淡的艺术氛围。

在这个令人亲近的地方,二层集中陈列中文读物的一排书架上既有《史記》、《资治通鉴》,又有现当代中外人物传记、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读物。有些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并排摆了好几种,如贾平凹、冯骥才、毕淑敏、邵燕祥、白先勇、余光中、李敖、林海音等。其中,有几位作者和我有着微妙的联系:1985年,由黄苗子、郁风、曹辛之等名家策划的《诗书画》报即将面世,任执行主编的著名诗人、设计家曹先生邀我协助,任约稿、设计版面的业余编辑。能和对我有知遇之恩的老师共事,我很高兴。不久,我按主编意图到久闻其名的邵燕祥先生家拜访、约稿,得到了《忧乐百篇》、《绿灯小集》、《蜜与刺》,仔细捧读很有收益。后来,我写的一篇杂感和一组诗歌曾得到他悉心指导。半个多世纪以来,邵先生从最初出版《歌唱北京城》、《到远方去》等诗集,到后来的《人生败笔》、《沉船》、《邵燕祥自述》等,显示出诗人兼作家的知识分子正气凛然的风骨和不同凡响的才情。2003年,大象出版社的《邵燕祥自述》中,作者对文艺界经历的种种运动和惨痛往事,给予了翔实的阐述、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反思,读来恍若昨日、感慨万分。

高莽先生是著名翻译家、画家,著述丰硕,平易近人。多年前,我为生物学家巴斯德一书设计封面时,曾请高先生绘制肖像,不几天,一幅造型准确、十分传神的作品摆在了我的面前。先生送我的好几本文艺、美术评论集,对我业余写作很有帮助,而且先生应我之约,为我画过速写。2008年,我的专著《艺术之门》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高莽先生创作的俄国作家一组肖像,为该书增添了光彩;该社出版我主编的“设计创意丛书”也得到了先生好评。这次,在中文读物的书架上,欣喜地看到了高先生主编的“世界经典散文丛书”中的俄罗斯卷《明月般的朋友》(百花文艺出版社),我先读了他的严谨平实、文采斐然的长序,又接连读了普希金、果戈理、别林斯基、契诃夫、索尔仁尼琴等人的作品,它们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对民主、自由不懈追求,对残暴君主极端憎恶的佳构,让我感同身受、浮想联翩。由此,我又回忆起读过的《白夜》、《复活》、《静静的顿河》,还有我曾经出版的四本一套硬笔书法丛书中的《经典之诗》,我怀着敬重之心钦佩之情精心书写了多首俄罗斯的著名诗篇。

2015年,曾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阿来,出版了选材独特、结构新颖的历史小说《瞻对》。这部以川藏交界“瞻对”的、晚清留下的系列史实为背景创作的小说,摘录了不少官员奏折、朝廷文告以及专家阐述。时任四川总督的鹿传霖公,曾因恩威并重、改土归流、执政有方,史有定评,也在书中给予了正面描述。因为鹿传霖是我的曾祖父,四川文艺出版社在北京大学举办推介会时,特邀我作为嘉宾参会。在一次国外书展的《瞻对》推介会上,主办方安排了阿来和麦家对此进行了对话。

后来,因《瞻对》销得不错,又出了第二版。这第二版的样书,在这里竟和台北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繁体字本并列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回忆起2010年中国社科院举办“鹿传霖学术研讨会”时前前后后的情景。因曾祖学养深湛,颇有远见,上奏朝廷之后,创办了四川大学的前身“四川中西学堂”,一百年来培养了无数人才;川大为延续文脉,请我题写“感悟历史〓感动川大”刻石立于川大档案馆门外。曾祖因为书法出色,遗墨收录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清代名人书札》中,曾有评家先后撰文在书法刊物发表。我在专业从事平面设计的同时,也一直兴致盎然地追随法帖、用心临池,习作投至报刊多有发表,并出版了几十本硬笔、毛笔书法读物。去年十月,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四体毛笔作品《耀世书法》。

过去,常常阅读台湾的《雄狮美术》,欣赏过不少中外杰作,获得了不少资讯。后来该刊主编蒋勋不仅在大陆报刊连续发表美术评论,而且出版了多部文集和艺术史专著。这次,借阅一本他在台湾出版的《天地有大美》。书中,从衣食住行着眼,依据生活中的事例,十分有趣地阐发了朴素的美学观点。比如:说到住房的外观造型、居室分布、门窗式样、庭院的美化等,怎样使你觉得舒适、方便,非常值得研讨。

1850年,巴黎市长豪斯曼出于职责,组织有关专家备案,给市民住房设计提供了美观经济实用的蓝图,一百多年来,这些多为五层的建筑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给人庄重、浑厚、挺秀之美,依然是旋律优雅、十分抒情的“凝固的音乐”。这使我想到美国、欧洲城乡之间和广大农村的民居,造型设计是那样的美观,是那样的统一色彩,是那样的协调,的确是给你美感的人文风景。在欧洲旅游时,大巴在路上连续行驶几个小时,两边的农田因为不同的季节与作物,连续闪过浅黄、淡绿、浅粉、鲜红等缤纷色彩时,那装点于这连绵画面之间的民居,虽造型有别色调各异,但却给人以诗意丰盈之美。

我在波士顿市郊小住期间,也对镇上多为二层的别墅式木制建筑十分欣赏。在松杉环绕柏油路与绿地土路交错的社区中,每家的建筑外观均不同,门窗、廊柱、阳台、阁楼、栅栏、绿地、设置、色调各式各样,但搭配得确实好看。其中道理即是:绘画创作与造型设计均应遵守点线面布局、黑白灰层次这一美学规律。欧美式普通民居大多为门前回廊立柱、中间百叶窗棂、上置坡形屋顶;门窗采光为点、廊柱雕饰为线、三片墙体为面。论色调,坡形屋顶深色均为“黑”,门窗边框多为“白”,墙体无论浅绿、浅棕、浅黄等均为中间色调的“灰”。有了点线面构成、黑白灰层次,就达到了整体建筑风格鲜明、和谐美观的视觉效果,这就是应该追求、创造、积淀的优雅的文化。只有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们才具备这种审美眼光,才懂得建筑与环境是品位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此联想到我国走向富裕之路的农村,不少民居毫无设计美学基本概念,造型为所欲为、色调杂乱无章,不讲协调,毫无美感。在旅游名城三亚市,一面是亚龙湾鳞次栉比、设计高档、宛若人间天堂的系列五星级酒店,一面是三亚市郊虽人气旺盛但布局无序、毫无美感的民居建筑,这种乱象很影响城市的旅游品质。市场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富裕了,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是需要设计的,现在文盲极少,但美盲很多,这是需要各界引起重视的社会现象。

参观了举世闻名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大饱眼福之后,我又浏览了十分现代的两个馆。

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是一座白色的设计独特的圆形建筑。步入大厅,顺着置有白色围墙的螺旋形坡道游览,可以走到高度约五层的接近玻璃穹顶的尽头。馆内展示了千余件作品,有绘画、雕塑、摄影等,种类繁多,千奇百怪。

最初,我看到的是空阔的白墙上挂着一大块下垂的旧皮料;往前走,是一把平常的空心木制椅架;再往前,是一大片灰暗的方形旧壁毯。继续顺着坡道往上走,依次是一副黑乎乎的马鞍,一支老式猎枪,一件庞大的枝形吊灯(商店常见的造型);一堆杂乱的树枝;两块异形钢板(在工厂司空见惯);一组非人非兽、不伦不类的木雕;三件重叠在一起的洗衣机、冰箱和电视;两片带灯泡的彎曲支架;不远处的天花板上,悬挂了一片锈迹斑斑的金属零件……这些毫无美感的藏品,仿佛是从历年堆积的废品与边角料中,随意地清理出来,漫不经心地摆放到这里的。

在抽象绘画展厅,大小不等、色调有别、多为平涂的圆点、方块、三角、线条等单元组成的不同构图,给人以空泛、苍白、故弄玄虚的视觉感受。在摄影作品展厅,一大批构图与光影效果十分寡淡的风景、人物、花卉、静物等诸多图像,毫无生气地组合在一起。其中,一位亚洲老妇的全身照,服饰庸常,姿态木然,毫无神采,但尺寸很大。

在印象派为主的油画展厅,作品有二十几幅,欣赏之后大多印象平淡。在馆藏中,一件大幅玻璃墙面装置,上面镌刻有不少拉丁字母,吸引了不少人,但这充其量只能称为技术工艺制品,与艺术无关。有一件小巧玲珑的中国鸟笼十分养眼,但仅是宠物市场比比皆是的工艺美术产品,在这里却成了博物馆藏品。古根海姆博物馆在欧洲等地还有三家,以后有机会,也许能看到一些令人喜爱的艺术杰作吧?

在纽约市中心的现代艺术博物馆,虽也是五层,但面积很大,藏品十分丰富。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有多幅梵高、莫奈、高更等名家名作。当时,梵高的杰作《星月》前面,围满了驻足欣赏和拍照的人们。

在油画展厅和摄影展厅等处,确实有一些好作品,但是,不少列为现代艺术杰作的藏品就难以恭维了。例如,两根红、白并列的灯管,一组四方的绿色钢架,一柄悬于空中的雪铲,几团管线缠绕的装置,这些生活中随时可见的用品及企业正常生产的构件,有何评家所说的“富有丰富哲理与艺术内涵”?还有所谓名家绘制的造型有残的飞鸟素描、存放剩菜的敞开的冰箱摄影、线路密集而刻板的理工挂图、高悬空中的金属骨架……有何艺术作品理应蕴藉的美感?在两面大墙上,贴满了大小不等、黑白彩色重叠的女人生产照片,有的婴儿刚刚露头,有的鲜血淋漓顺利出生,充其量只能称为妇科挂图,怎么也成了艺术藏品?还有不少高校和科研单位专职人员绘制、书写的令人费解的草图、公式及实验纪录,也堂而皇之地尊称为“艺术”。

这使我想到,作为历史不足三百年的美国,绘画、雕塑等写实主义的典范远不如欧洲丰厚,涌现出来不少走捷径的现代艺术家也十分自然。美国经济发达、资本雄厚,用各种传媒迅速地扩大现代艺术对欧洲、亚洲的影响也易如反掌。三十多年来,仅中外双年展一种现代艺术活动,就推出了大量荒诞不经、胡涂乱抹、毫无美感的作品。“绘画艺术家”们无论在画布上画几个圈、刷几道杠、戳一片点儿、勾几条线,都是创新的杰作!“装置艺术家”们无论在古建上绑沙袋,在大墙上挂渔网,在木板上布钉阵,在展厅中铺绿草,都是“超凡”的创意。“雕塑艺术家”们无论烧出开裂的瓷罐,劈断乐器的琴弦,堆成歪扭的泥胎,推出便器的残躯,都是“独特”的造型。

还有一种“创意”是将儿童玩具与某件生活用品放大。例如,将市场上极平凡的毛茸茸的小黄鸭做成百倍以上的大黄鸭;模仿大街上小贩都会的将塑料管吹鼓做成的小狗或花卉,放大几十倍、制成不锈钢的大狗和巨大的花束,这花卉在纽约广场与美国驻华大使馆均有;将餐具中的勺子、刀叉随意放大,制成一人高的组合衣架;将日常的竹制衣夹制成几十米高的巨大雕塑;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宽阔的下沉式庭院中,屹立着一棵十余米高的玫瑰……这些被某些人青睐的低幼化、平俗化作品,只是生活中原生态物品的模仿制作,谈不上艺术品位。关于在某些大型展览中,将超市整架的百货或食品搬入现场来代替“创作”,比以上实例更加荒唐!一些专家的所谓“生活即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等论点,是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是十分有害的。西风东渐,在学习欧美好的艺术作品、艺术理念、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国内不少人也不加分辨地接受了很多负面的有害的东西。

以丑为美、以乱为奇、以怪为新的趋势大行其道,在富豪、官僚、藏家、明星们尽情游乐的名利场中,标榜现代、创新的丑书法、丑绘画、丑装置、丑雕塑等层出不穷,而资本的运作与宣传的强势造成的乱象,误导了广大民众与莘莘学子。

我看到,一幅幅造型怪异、色块堆砌的绿狗系列丑陋油画;我看到,一幅幅五官歪斜、四肢畸形的、丑陋的戏曲人物国画;我看到,抡起墩布墨迹飞溅,将阔大白绢肆意蹂躏的丑陋书法;我看到,一个个赤身裸体咧开大嘴、仰面狂笑的丑陋雕塑;我看到,横贯美术馆大厅的粗拙曲线、故弄玄虚地连接歪七扭八画框的丑陋装置……面对这些丛生的乱象,有名头的艺术评论家们不仅不予批评,反而空泛而狂热地给予了一系列的赞美,对国外现代艺术的丑作,更是顶礼膜拜、奉若神明,这正如国内某富豪不着调的演唱,引来名流献媚捧场,奇丑无比的“墨宝”促成拍卖天价!

社会毕竟还有心怀良知的人。以《古船》、《九月寓言》为代表作且多次获奖的著名作家张炜先生,在繁忙的文学创作之余,针对国外现代艺术作品,连续发表了剖析深刻、真诚客观的文章。在《远逝的风景——读域外画家》(学林出版社)一书中,对三十五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评介。除对怀斯、雷诺阿、高更、梵高、柯罗、库尔贝、毕加索等传世杰作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赞美之外,对米罗、夏加尔、马蒂斯、康定斯基、毕加索等空洞乏味刻板的几何构图及粗率单调、毫无美感的绘画作品,分别给予了言之有据的尖锐批评,称这些“幼稚、肤浅、儿戏”般的作品是“皇帝的新衣”。“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我们的确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秩序、道德混乱、一切都失去了标准的商业和技术的时代。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我认为,这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现代艺术,也对评论界的价值混乱将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猜你喜欢

艺术
抽象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
身边的艺术
美在《艺术启蒙》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