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18-10-23李貌
摘 要: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较多规律的提出都离不开物理实验。比较多的物理公式和定理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总结得出来的,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引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解释现象,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实验;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微课
一、 利用微课来辅助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在物理课的日常教学中,为完成教学进度,较多教师倾向于直接讲述,教学有时候会显得枯燥,这样的课程会给学生带来一些错误的理解,认为只要背诵下来概念,学习起来就容易。物理课中有一些相对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难度,但记忆和背诵下来之后,其背后的规律和概念形成的过程却没有得到掌握,所以一些看似简单的知识点学生掌握不牢固,在应用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这点我们可以在课后练习中得到验证。
物理概念的掌握,并非记忆和背诵结论就可以,还需要理解概念的来由和实验推导的过程,学生跟踪和观察概念的生成过程其实也就是学习和总结的过程,缺了这个过程,直接记忆和背诵结果,无异于舍本逐末。物理概念的形成,背后都是有实验数据和客观事实做支持,物理实验可以让学生参与,逐步理解的概念的形成过程,相比于机械性的记忆,学生在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设计实验,收集和处理数据,形成概念,最后尝试应用概念,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概念的形成。
学生进行观察如下微课视频:
(一) 把两个橡皮筋对拉,观察两橡皮筋产生的形变。这表明一个橡皮筋对另一个橡皮筋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橡皮筋形变所产生的力。这里体现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 把两块条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现象: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学生可以在上述实验现象归纳的出,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時,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同时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类似的例子比如太阳和地球等其他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 铁粉跳舞。将铁粉放纸上,用磁铁在纸下(不接触纸,隔开一小段距离)移动。学生观察到纸上的铁粉自动规则整齐地排成队形,跟着移动,进一步明确了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存在相互作用。观察完实验视频之后,再让学生描述“力”的概念,此时的效果就有明显的不同了。
二、 利用微课来辅助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所以与物理规律某些感性认识会有所欠缺,有的学生因为受到社会上一些错误说法的影响,会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有失偏颇。在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脱离了实验,只通过理论分析来学习物理规律,效果会较不理想。
经过探索我们发现,在进行物理规律教学时,让学生在自己观察或实验的基础上,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来找到规律,效果较好。有些时候因为教学进度的需要,实在没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动手的话,可以让学生来观察微课实验视频,弥补感性认识的不足和偏差,增进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并深化与自然生活的联系。
比如,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先在实验室里做完实验,学生有了基础的认识之后,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巩固的时候,利用微课视频播放“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视频,然后通过画出光路图进一步分析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对同一个知识点实验课不可能开好多节,微课视频这个时候就派上了用场。从学生的作业中就可以知道学生掌握好了这一规律,再加以适当练习巩固,效果较好。有些学生反映,这个规律太难记了,总是记混了,但现在有了微课视频,结果就不一样了。
实验课时,我们可以在课前设计好表格,在f=10 cm已知的条件下,表一给出的物距分别为25 cm、30 cm、35 cm,表二给出的物距分别为14 cm,16 cm,18 cm,表三给出的物距分别为4 cm,6 cm,8 cm。让学生到实验室,分小组完成实验后在三个表中分别填出像距和像的性质。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直接观察到每次实验中像的性质,要求学生从大小,正倒,虚实这几个属性上来描述。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比较每组实验中物距和焦距的倍数关系得出第一组实验是u>2f,第二组实验是2f>u>f,第三组实验则都是u>f。从而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三组实验的条件、结果进行比较,得出“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物近像远大”的规律。最后再与同学一起探讨利用两条光线,作出凸透镜成像规律,进一步验证和应用这一规律并加深印象。
可见让学生经历由现象到规律的实验探究过程,是学生学习物理规律的有效方法。在学习的时候利用微课,可以有效的巩固知识,弥补学生学习资源的不足。在实验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利用微课为学生辅助教学,是在教学方式上的一个小小改变。
三、 利用微课来辅助实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物理课程中新课的学习,每节课如果安排学生2-3分钟时间让学生预习教材,找到本节任务的重点,标出难点,然后在教师讲解的时候加以重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重视问题,在课堂学习中师生一起解决问题,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时间不允许,没有实验条件的时候,我们利用微课来让学生对对物理概念、规律等进行阅读理解,消化所学知识,若遇有疑难,及时反复推敲,直到真正弄明白为止。例如:对于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特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的理解。先让学生齐读三遍再默读、细读三遍,再结合视频,才能慢慢地体会其真正的含义:“一切物体”就是所有物体(只要有质量的物体)没有例外;“总”就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状态;“或”就是二者选其一,要么是匀速直线运动,要么是静止,什么情况下匀速?什么情况下静止?则需要我们反复推敲;“直到有外力……”就是说外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总之,在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用好实验,同时利用微课进行辅助,可以相对形象直观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而且通过实验,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易于纠正偏见、启迪思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在这方面不断努力和探索,多尝试用实验的方法,利用微课来巩固教学,加深知识理解,让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轻松、更有效。
参考文献:
[1]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查有梁.物理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10.
[3]余胜华.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07(22).
作者简介:
李貌,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福田区皇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