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讲计划的物理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2016-03-23陈小芝
陈小芝
摘 要:从“学讲计划”的内涵及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运用,运用“学讲计划”纠正学生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构建知识网络——发现问题三个方面,研究基于学讲计划的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关键词:学讲计划;物理概念;适应能力;策略;突破
中图分类号:G424;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4-0084-01
在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非常重要,可以说它是一个核心问题。如果学生对概念都不理解,那下面的物理知识也就无从学起。将“学讲计划”的理念应用到物理概念教学中,能够达到让学生透彻理解并掌握的目的。
一、“学讲计划”的内涵及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作为物理教师,不仅要了解“学讲计划”的内容,更要利用好“学讲计划”服务于学生,让学生不仅“学进去,讲出来”,更要“学得会,能做题”。“学讲计划”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合理分组,关键是学生的讨论、交流。“学讲计划”非常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生成了学习力。以人为本是“学讲计划”的立场,它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应该说,“学讲计划”是一种学习方式方法,运用这种方式方法来领会物理概念是非常有效的。学生对很多概念本来有基本正确的认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对概念的基本正确认识成为知识的生长点。如光源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是比较宽泛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谈谈知道的能发光的物体,如蜡烛、太阳、小镜子、月亮、萤火虫等,以及它们发光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得出光源概念。再如“速度”,学生只有“快”和“慢”的感性认识,不知道其真正内涵。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创设情境,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学讲方式”,让学生思考:有几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哪种方法符合日常思维习惯,等等。通过这样分析、比较,学生就能掌握“速度”概念。
二、运用“学讲计划”纠正学生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
学生在没有学习掌握物理概念之前,他们会根据经验来理解其含义。他们的理解,有合理的部分,但也有很多是不合理的。如对“浮力”概念的理解,他们往往认为“物体上升受浮力的影响,物体下沉就不受浮力的影响”。这一环节的教学,非常适合运用“学讲计划”。应用“学讲计划”纠正学生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往往非常有效。所以,在这一环节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学”和“讲”,从而牢固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有些物理概念学生无感性认识,也无法通过做实验来认识,如电压、电流、核裂变。教学这些物理概念,老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把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并最终掌握这些概念。老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先让学生“学”,然后再让他们“讲”。如讲电压,可用类比的方法来让学生认识这个概念。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能要适当地多讲些,但并不影响“学讲计划”在这一环节的运用。“学讲计划”的精髓在于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而并不在于形式上他们是“讲”多或“讲”少。学生只要能够主动地去探求知识,那就是“学讲”。笔者曾经指导学生研究身边的力学,学生的细致观察令人振奋:他们说铁轨下的碎石块是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应用;一种水生植物蒲苇长长的叶子的结构,符合了力学的原理,很好地抵抗了外界力量;学生的小制作里有的出现了杠杆的组合。还有的学生意识到并且观察了邻近的不同地方池塘的水位变化的速度不同,可能是由于不同土质的池底对水的渗透能力不同,也由此想到本地区的深井采沙增加了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物质交换,地表环境增加了对地下环境的影响,该地区环境保护形式更加严峻。
三、构建知识网络——发现问题
学生对知识的整理,经历了几个阶段才能达到娴熟自如。第一,临摹。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每章知识内容学习任务完成后进行小结,同时也要指导学生进行小结,养成习惯,使知识内化。第二,自主。在经历了模仿阶段之后,要求学生能根据学习的进程,运用自己能懂的方式将每章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个简单的知识网络。第三,发展提高。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整理知识的能力之后,就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整理。特别是在中考复习阶段,学生只有很好地归纳,才能形成知识网络,并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查漏补缺,形成知识体系。第四,设计好问题。无论是平时教学还是考前复习,老师都要设计一些具有思维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并注意搜集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好相应预案。第五,课堂展示——呈现问题。可以采用多种展示方式,比如故事、实验、问题讨论。至于怎样才能发现问题,就需要教师给予指导。课堂展示这一环节,一定要让学生多“(自)学”、多“讲”、多“练”,要做到“学得会”“讲得通”“练到位”,提高实效性。这一环节,可以说是“学讲计划”最充分、最生动的体现。
四、结束语
从“学讲计划”的视角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目前还只是一种尝试。学生通过“学讲计划”,要学会学习,要有获得知识的手段;要学会做事,面对问题要有创造能力、应变能力;要能够充分地发展自己的理想人格;有机智地去应对周围世界的适应能力。这些基本的能力,是人类应对未来挑战的必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欧阳芬.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许云凤.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看物理概念教学[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