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情感体验设计研究
2018-10-23陈鹭
陈鹭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饱受着环境恶化、压力剧增等诸多困扰。人们开始渴望回归一种隐逸的生活状态,寻求一个能令身心放松的地方。依靠旅游满足内心情感诉求,已成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人们在观赏旅游风景的同时,对情感体验价值越发得重视,对旅游居住环境也有了新的需求。为此,民宿业迅速发展.但现存的大量民宿,像工厂里批量生产的商品,千篇一律。文化及情感的缺失,使民宿丧失了区别于传统酒店的体验性价值。
[关键词]民宿;情感体验;体验价值
文章编号:2095 - 4085( 2018) 02 - 0054 - 02
1 民宿基本概述
1.1 民宿的定义
民宿,指利用自用住宅为旅客提供住宿和早餐的家庭式宾馆。它源于日本,与英美的“Bed&Breakfast;”相似,以个性小众、家庭式经营为特征。能让人体验区别于以往的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其进人中国仅有三十余年的时间,却在近几年有了井喷式的发展。
1.2 民宿的发展现状
古民居与民宿的结合,是我国民宿发展的主要形式。当下我国旅游业,正向着新的态势转型。传统的跟团游,已无法满足游客日益上升的审美、情感需求,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旅游模式。與此同时,传统建筑的保护性开发需求也很迫切。民宿的兴起,很好地缓解了这两方面的问题。表面上它是旅游消费审美的提升,实质上是新生消费群体对情怀、个性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新追求。
2 现存民宿设计的反思
2.1 有设计,无交流
空间环境最重要的是交流性。不仅指人与人的交流,还指人与环境的交流。国内民宿设计改造多针对古民居,有丰富的传统元素可使用,使得民宿设计成了各元素的杂汇。只注重外在的形式感,忽视了空间与人的交流性。民宿设计应注重人的体验感和参与度,达到人与空间的互动,情感上的交流。
2.2 有创新,无内涵
空间应有内涵性,一个好的空间必定具备独特的精神性。无内涵就是空间缺乏场所精神。民宿业的崛起,使民宿设计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并出现了不少创造性的范例。这些范例被争相模仿,成为固定的设计模式被机械地套用。使空间千篇一律,让人无法感受到空间背后的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3 民宿设计与情感体验
3.1 情感符号的构建
当人进入空间时,会依靠自身情感价值体系,对空间做出评价与情感回馈,这就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主要依靠情感符号,把情感转化成可通过感官感知到的东西,影响人的情绪,作用于人更深层次的感情,最终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它是被物化了的情感寄托,能不断激发人的内在情感,引发人与空间的共鸣,从而实现空间与人精神上的对话。
3.2 民宿空间情感符号构建要点
3.2.1 “乡愁”感
大刀阔斧的城市建设,使得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却忽视了空间与人关系的思考。空间被厚重的墙体围绕,陌生、单调、乏味充斥着现代城市生活。在物质生活充分被满足的同时,人们开始怀念年少时的生活状态、人际关系,引发了浓厚的乡愁感。这种“乡愁”感,驱使着现代人想要回归自然和田园生活。
3.2.2 个性化
千篇一律的装修风格,不再适用于这个消费升级的时代,更加个性化的消费观念被人们推崇。有别于传统酒店,民宿更有态度、有性格,与人的距离更近。人们都需要民宿带来的情感价值,在旅途中体验不同的风情,听不同的故事,有与不同人接触的选择。民宿应满足人们追求个性化的心理愿景,让人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得到与众不同的认知和体验。
3.2.3 安全感
人们对民宿的喜爱,本质上是在寻求一种城市里因冷漠、隔阂、压抑而普遍缺失的安全感。互不相识、彼此提防的邻里关系,造成了安全感的缺失。人们缺少一个能进行精神上的互动的空间。民宿就是要给人提供这种安全感,营造能促使人与人交流、偶遇的空间,使人们能重新熟悉彼此,多方位获得那份安全感。
3.2.4 家庭性
民宿的职能在于度假休闲,更贴近日常生活,更有家的感觉。同时又融合了民宿主人在品味、态度、生活方式以及人文情怀等方面的个人喜好。“家庭性”是他的内在核心之一。需要营造一种像家一样的亲切感、温馨感让大家在空间的引导下,无意识地去获得这种温暖的体验。
3.2.5 地域性
民宿的重点在于不同地方的文化基因,它应该反映一种地道的当地文化。让你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有切身地体验和感受,能激发游客体验与自己所在地文化不同的新奇感。以徽派民宿为例,它依托的是传统徽派古民居群,凸显的是皖南独有的市井文化、徽州文化。民宿的特质由它身处的特别位置、对话环境所决定。优秀的民宿必定是具有丰富地域文化内涵且天人合一的。
4 结语
当今设计界,千遍一律的形式带来的趋同性,让情感进一步缺失。设计应更关怀人的情感,营造真正为人情感服务的空间环境。现今旅游观念更新,消费群体年轻化,游客对生活品质和状态有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为旅游而旅游,为住宿而住宿的形式,已无法满足需求。民宿作为最富情感化的空间,作为更关心生活、关注入的产物,更能牵动人的情感,也更感性。我们要做的就是抓准定位有的放矢,在空间与人之间,构筑情感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挪)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