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2018-10-23黄丽丹
摘要:职校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来讲较为薄弱,传统文化知识也显得比较匮乏,因此在语文教学当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则显得尤为必要,能让职校学生在审美、道德、职业观等层面产生感悟,进而助力职校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基于此,身为职校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开展中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职校;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传统文化是一种极具价值的精神产物,能够对人们的思维、价值观、审美及道德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这一产物不仅为意识形态,也有着大量的文化实体,比如古典诗词、民风习俗等等。在职校语文教学当中渗透传统文化尤为必要,能够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实现综合素养的目的,因此也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需要花心思在教学设计方面,结合职校学生特点与语文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教育巧妙渗透,让职校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与归属。
一、 营造教学情境,感知传统文化内涵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尝试着基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教学需要去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在环境中进行互动去感知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且能够有效激发职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与欲望,而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学习的有力手段。在营造教学情况方面,有着多种多样的手法,可以是语言描述、想象,也可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比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教师则应以准确且形象的语言将作者所写的磅礴气势与生动画面进行描述,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产生联想并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奔放、乐观的内涵,从“大江东去,浪淘尽”“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中去感受到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这一点与苏轼另外一首作品《赤壁赋》有着相吻合的精神内核,其认为生命在于短短的“一瞬”,告诫人们无需空叹息,应当以乐观心态,享受大自然的“无尽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利用图文、多媒体等方式将作者所描绘的真实情境营造出来,让学生在情境中去理解苏轼身处逆境却依旧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这一学习过程当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够促使他们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困难,应当选择积极面对,这才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真正意义。又如,在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排演课本剧,增强趣味性,学生不仅加深了课文理解,同时也明白了直言不易,知错能改的道理,树立了正确的认知观。
二、 基于教材深挖,品味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学价值是隐藏在教材的原生价值之后的,是需要开发的,是生成的,所以教师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深究,找出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首先,要重视汉字与成语的教学。汉字作为传统文化的构成基石,向后代传递着先哲的文化、教育、艺术、科技等辉煌成就。一个汉字,往往关乎一个人的故事、一种姿态、行为和情致,如对“男”字,一个“田”和“力”,本身就是对中国男耕女织最后的诠释,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在对字形演变进行深究,品味其中的传统文化演变历程,将它与人的思想、生活和行为有机联系起来,从而深刻理解其丰盈的文化意蕴。而成语的内容则涵盖了衣食住行、民风习俗、故事典籍等等,属于中华文化的“特产”,通过成语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劝学》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还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此时便可以引入“滴水穿石”故事,加深学生对“学贵在恒”这个道理的理解,也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得以进一步了解和传承。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材当中有许多文章都蕴藏着传统文化内涵,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描述的古代服饰文化与礼仪文化;《鸿门宴》中刘邦、项羽、范增等人坐席方位排序;《窦娥冤》中的元代杂剧艺术;《吆喝》中体现的民俗文化等等,都能够成为对学生展开传统文化教育的范本。
最后,还应重视写作练习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比如在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中,责任担当一直是重要核心。正如顾炎武所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孔子所言“知其不可而为之”、林则徐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等等,这些素材都能够被学生用在写作实例当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细细品味,通过内化呈现在文笔之间,能够让作文的可读性大大增强。
三、 开展活动体验,践行感悟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堂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是有限的,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课外活动开展,让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践行与感悟。唯有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场景紧密相连,才能够体现出更佳的教学效果。
比如,教师可开展以“中华古代文化常识”为主题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主要活动开展思路为“课前准备——组织竞赛+小组评判——立足课本——学有所用——活动评价”。通过活动的开展,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竞赛性、知识性的存在,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常识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在亲身践行的过程中获得对传统文化的更好感悟。又如,利用故事法从一些成语典故的起源中汲取丰富的文化精髓,获得勤学励志的教育,如李白为我们留下的“铁杵成针”,匡衡的“凿壁借光”等典故。也可以用成语接龙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好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多外出旅游,踏访我国大好河山,游览诸多名胜古迹,尤其深入富有文化底蕴与历史沿革之地,其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與魅力。
文化孕育文明,文化启迪智慧。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应以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内容展开相应的传统文化教学,能够使职校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认知热情,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吸收并内化民族精神,使得传统文化的永恒性得以延续。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既具有职业技能,又身怀民族家国主义的后起之秀,在职校学生的日常职业技能学习当中,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能够让他们养成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观,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便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蓉蓉.职校语文拓展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2]张才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马光银.职高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黄丽丹,福建省漳州市,漳浦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