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管廊建设项目技术工作体会与思考

2018-10-23冯强

价值工程 2018年33期

冯强

摘要:笔者自2007年起就开始了城市综合管廊相关规划设计研究和技术探索,在多年的综合管廊建设技术工作实践中,对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在技术工作中所有别于其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独有特性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现就部分体会和思考阐述如下。

Abstract: Since 2007, the author has started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exploration for urban integrated pipe corridors. In the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pipe galler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many years, the author ha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grated pipe gallery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the technical work,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municip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ome of the experiences and thoughts are explained below.

关键词:综合管廊建设;规划设计研究;技术探索

Key words: integrated pipe gallery construction;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technology exploration

中圖分类号:TU9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33-0060-03

1 技术工作体会

1.1 综合管廊技术工作开展应遵循大协同特性的要求

综合管廊项目与城市道路及桥隧项目一样都是关乎城市安全和民生的重要设施,但其功能特性决定了综合管廊与普通市政道路和桥隧不同。因此综合管廊的建设主管部门和相关参建单位,在综合管廊的技术管理和实践中,不能仅仅单独考虑综合管廊自身的建设技术需求,而是应同步考虑、统筹、协调各类关联设施的技术要求,并在综合管廊建设的技术管理和统筹协调中,在相关项目技术审查、管线技术对接、管线专项设计、道路工程设计、道路及管廊施工时序、管廊配套系统及入廊管线集成与安装等工作中实现同步推进、同步协作。

1.2 综合管廊技术工作应遵循大体系特性的要求

综合管廊是各类城市地下管线大体系的综合集成,因此开展综合管廊建设时,既要考虑载体道路的自身成体系需求,又要考虑重要管线,尤其是给排水及高压电力等系统性强的管线自身建设成体系要求,还要结合综合管廊本身运营运维体系需求进行系统铺排。目前国内个别中小城市,就存在未能遵循综合管廊建设大体系特性,导致综合管廊建设呈点状化或碎片化状态,以致后期建设成的管廊不能成体系运营,也不能实现管廊内重要管线的正常运行。

1.3 现阶段综合管廊建设中应重点加强的技术工作

首先是尽快构建和完善综合管廊的地方技术标准体系。城市管廊规划布局与规模,管廊建设标准的确定,入廊管线种类的选定,具体管廊工程设计与施工,不同运营模式下的技术需求,地方管廊服务及收费体系的建立等,都需要在源头上构建好地方技术标准体系,通过标准体系实现本地管廊建设的技术统筹和标准统一,避免在建设标准和功能选取上的五花八门,给后期成体系的运维带来不便。

第二是应强化综合管廊规划在建设中的引领和控制作用。综合管廊作为系统性要求较强的市政设施,与城市各规划,尤其是交通路网、给排水、电力、地下空间、轨道交通等专业规划间具有较强的系统关联性。因此在综合管廊建设中,应提前制定切合本地需求、科学合理的综合管廊规划,并在规划指导和约束下开展管廊建设,在规划未厘清和健全的状况下,贸然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先建设后规划,势必造成部分重大管线及地下空间关系处理统筹协调不足,建成后的管廊可能成为未来开发建设的不利因素,也无法实现管廊和管线建设功能和效益最大化。

第三是应加强技术工作的协调统筹。在前期工作中应加强相关勘察设计单位的管理和协调,确保管廊设计与道路工程、地下空间及轨道工程、景观工程、各类管线工程等在技术上的衔接与统一,在工程投资界面上分割明确和实施界面上层次清晰,并对关联部分进行统一技术整合,确保在实施中不出现技术偏差和矛盾。在施工建设中应加强各环节实施时序、关键节点控制、交叉施工的总体统筹和调度,确保建设质量、安全、投资可控。

第四是适时开展适于本地的相关技术课题研究。综合管廊目前存在建设、运营技术经验积累相对不足的现状,目前各地在大规模开展建设中,势必遇到本地特有或共有的技术问题,适时开展地方建设和运营所需的相关技术课题研究和攻关,有助于推进各地综合管廊的建设进程,提高综合管廊建设的技术含量,化解建设技术风险。

第五应尽快建立健全本地综合管廊相关价格体系。当前各地综合管廊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中,但由于配套价格体系尚不完善,也间接影响了部分工程建设质量品质,以及政府在综合管廊项目投资和建设模式选择上的决策。地方综合管廊价格体系不但包括建设工程造价体系,还包括后期管线入廊收费、运维服务收费及大中修费用等全过程价格体系。目前在实际建设工作中就存在如预制拼装、特殊材料及设备、智能智慧平台构建、GIS+BIM建筑信息化等单项建设价格指导缺失,带来了施工质量控制及采购、结算等系列问题,同时当前入廊及运维价格体系不完善,地方管线收费议价体系还未建立,管廊建设项目后期回报不确定因素较多,导致目前综合管廊项目整体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高,实际投资参建的单位都基本以央企和大型国企为主。

1.4 现阶段综合管廊建设中应重点关注的技术问题

作为一种相对新兴的事物,为确保在百年工程中尽量不留遗憾,综合管廊在具体建设实践中,还应重点关注以下技术问题。

首先是综合管廊设计工作应充分考虑综合管廊的中长期运维需求(包括各类管线在管廊条件下的运维),但由于目前运维经验缺乏,相应技术体系缺失,导致各地在管廊设计中,对管廊中长期运维的发展需求考虑甚少,预判不足。未来管廊运维在管控模式、运维效率和可靠性、高效性、运维成本控制等方面都将受到当前设计的影响。

第二对综合管廊部分新功能要求的运用需审慎。在当前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大环境下,综合管廊同时还承载了更多化解城市病的功能与期望,目前就雨污水入廊、与地铁同线共建、大型地下空间共建、部分防洪排涝和海绵城市功能的植入等,都使综合管廊的技术难度不断增加,设计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将直接影响后期综合管廊及管线的运行安全和可靠性。在目前相关技术经验积累缺失以及配套技术体系构建尚不完善现状下,如需开展相应技术工作,其技术论证比选应更全面、细致、严谨、充分,技术关键点的论证分析应更深入、透彻,同时行政技术决策也应更慎重,不能一味为追求“高、大、全”,导致后期造成遗憾和无法弥补的缺陷。

第三对重点技术环节的把控。在综合管廊建设技术工作中,可针对部分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把控,结合已有建设实践经验,建议在如下环节进行重点研究和把控:①管廊的规划布局和总体规模的论证;②管廊具体项目建设标准、功能定位和入廊管线选取的论证;③管廊重要功能节点的设计;④道路工程和其他地下工程与管廊之間的技术对接与协同;⑤各阶段管线专项设计技术对接;⑥消防型式的选择;⑦雨污水入廊型式和重要节点处理;⑧管廊防水技术型式选择;⑨预制拼装结构型式选择与论证;⑩监控报警平台及智能智慧系统构建论证;{11}投资与实施界面划分和造价审查;{12}重要配套设备和材料采购的技术标准论证;{13}不良地质措施及基坑支护方案论证;{14}管廊基础和防水施工质量控制;{15}系统安装与入廊管线安装施工时序安排及交织处理。

2 思考与建议

综合管廊建设成功与否离不开对技术工作的重视和敬畏,技术工作开展的既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方针要求,又要着眼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并秉承科学、务实的态度,细心、冷静思考,扎扎实实做好综合管廊建设的各项技术工作。以下是几点思考与建议。

2.1 如何明晰政府部门与参建企业的技术职责划分?

在当前综合管廊相关政策和技术体系尚不完善,建设经验积累不足的现实情况下,目前政府和企业在综合管廊建设技术工作中职责和角色划分并不清晰,那些工作是应该由政府承担或主导,那些又是企业分内的职责?由于技术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确,给综合管廊建设工作推进带来了一定困扰。

结合管廊建设工作特性,建议地方政府部门在技术管理中应主动作为,积极完善符合综合管廊技术特性需求的协调机构或技术管理平台,并重点开展综合管廊规划编制及建设计划制定、地方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地方配套政策和收费体系构建、加强综合管廊建设相关各方主体技术协同管理等工作,并以管廊的中长期安全、高效运营为目标进行相关技术标准和投资建设模式决策原则,处理好在不同投资和建设模式下的管廊建设质量与投资控制,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技术统筹和协调方面优势。

各参建企业则应在相关规划和技术标准体系指导下,充分发挥各自技术及管理优势,扎实做好各自责任范围内的建设技术工作,并通过优化技术方案和实施技术创新等手段,确保综合管廊建设质量和技术水平能满足百年运维需求。

2.2 如何合理确定地方综合管廊建设规模和标准?

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原则上新区市政道路均要建设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改造、轨道交通等建设管廊,但实际在所有市政道路中建设管廊并不实际。

当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过高时会造成地方政府投资压力增大,财政支出增加,但若过低时又不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同时也将造成管廊功效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实现通过综合管廊建设提升和完善城市品质的目标。

建议在符合当前国家基本政策要求前提下,以城市发展和管线建设需求为管廊规模和建设标准确定的本根出发点,并在规划上适度留有余地和弹性,在建设上结合本地发展和财力实际,科学、合理确定本地管廊建设规模和标准。

2.3 如何处理建设新技术、新功法中与现有技术规范体系的差异或矛盾?

随着综合管廊建设工作的推进,各种新兴技术和新功法大量涌现,为综合管廊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技术选择,但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与目前现有技术规范体系要求的差异,导致在建设中技术选择较为困惑,部分新技术、新功法运用也受到一定影响。

因此在现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尚未完善前,建议可通过制定地方技术标准体系的方式化解上述矛盾和差异。对部分重要的新兴技术路径或技术措施、功法,还可通过专题课题研究和相关工程实验试点来处理,以有效推进新技术、新功法、新材料等前沿科技在综合管廊中的运用。

3 结语

总之,综合管廊建设技术工作开展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总体把控和协调统筹,离不开各方参建主体扎实和务实参与。应按照综合管廊所特有的功能技术特性要求,从宏观的规划布局决策到具体的技术协同处理,将实现管线、管廊的中长期安全高效运营为基本目标,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并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规划规模和建设标准,积极开展本地相关技术管理和创新工作,构建和完善地方标准体系,以促进综合管廊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转型发展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安邦,刘应明,黄俊杰.对城市综合管廊规划体系的深度思考[J].城乡建设,2017(12).

[2]卜令方,汪明元,金忠良,夏军红.我国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现状及展望[J].中国的水排水,2016(22):57-62.

[3]钱春华,李雪梅.地下综合管廊管理与技术应用分析[J].价值工程,20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