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整为零知行同进本论文属于常德市教育研究
2018-10-23麦金花徐小兵
麦金花 徐小兵
摘要: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值得教育人用心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读经诵典,是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而将经典诵读以“化整为零”的形式开展,能让学生“知”“行”同进,是经典诵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经典诵读;良好行为习惯;策略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如何让孩子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人生奠基,成了摆在每一个教育人面前的课题。近几年来,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我校开设了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在引导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水,它的价值历久而弥新:既能开启学生智慧,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又能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准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鉴于此,学校决定将此项工作长期坚持做下去。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现在孩子们的课业负担都比较重,如果再硬性规定孩子们要完成多少经典积累量,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如何将经典诵读以一种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坚持下来,成了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调查和走访了部分学生后,我们了解到:孩子们其实挺喜欢诵读国学经典的,特别是《弟子规》《三字经》这些经典蒙学读物。他们可以拍手读、男女对读、配着动作读。同时还表示读了以后,他们还了解了很多的典故,对平时的说话、写作都有帮助。只是一听到老师规定每周要背多少,要检查验收就会觉得很紧张,反而感觉记不住。有时候即使记住了,好像也特别容易忘记和弄混。这样一来,对于经典诵读,孩子们收获的不是成就感,反而成了沉重感,时间久了,对国学的兴趣就日渐稀薄,越发不想了。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一番讨论和研究后,我们尝试推行了一套方案:将经典诵读化整为零。具体的做法就是:各年级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讨论确定本学年内经典诵读的主题。在选定的主题框内,确定每学期要完成的内容,再把内容分到每周。为了长期坚持开展,每周定的内容不要太多,三五句便可。教师每周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集中指导学生把握本周所诵经典的内涵,大致疏通文意即可,勿需详细讲解。集中指导完成后,教师会将本周所诵经典内容板书到黑板的左上角,保持一周。教师的工作完成了,剩下的就要孩子们去识记巩固,达到背诵积累的效果。为了不让学生们有繁重感,我们没有明确要求他们必须背诵,只是在每堂课上课的铃声前一分钟增设了一种铃声,称其为“课前诵时间”。听到铃声,孩子们就要迅速回到教室,端坐于座位上,在值日生的组织下,齐诵黑板上所板书的经典内容。老师不考察他们的背诵,只要求他们在这一分钟内,用最响亮的声音读、用最端正的姿势读、用最用心的表情读,读完一遍就行。刚刚从沸腾的操场进来,孩子们一个个心情激昂,读着读着,心情慢慢宁静下来。当任课老师在孩子们朗朗的诵读声中走进教室的时候,孩子们的心已经从热闹的操场回到了教室,调整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做好了上课的心理准备。每天六节课,每周就是三十节课。每节课前诵读一遍,一周下来,就是三十遍。三五句内容,经过了这三十遍的诵读,结果可以预见。一周过去了,学校到各班抽查,果然发现:虽然没有要求学生会背,可是他们已经在不自觉中熟记每周所诵的内容,准确率和通过率都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并且,这项工作的开展,学生和教师都没有感受到太重的、额外的负担,长期坚持便变得可行了。
将经典诵读“化整为零”的长期开展,促进了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经典诵读“化整为零”后,学生积累经典变得相对容易,这些不知不觉中丰富起来的认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行为,让学生们“知”“行”同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年级一个叫果果的小朋友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弟子规》要求我们做的。可是,以前我总是嫌爸爸妈妈哆嗦,他们叫我,我也爱搭不理的。妈妈叫我做事,我经常也是假装没听见,就是装不了,也总是磨磨蹭蹭。现在看来,是我做得不对。以后,妈妈一叫我,我就要马上应她,马上行动……
五年级的邱易在日记中记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告诉我,人与人的差别,往往是由学习造成的,我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就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有了经典的浸润,孩子们的内心慢慢变得充盈,更能明辨是非。孩子们的行为一步步被经典所牵引。经典端正着孩子们的认知的同时,让孩子们的行为也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良好习惯慢慢养成。
其次,经典诵读“化整为零”的组织形式,也能让学生在获“知”的同时,“行”上有长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瑶,一个性格非常内向的小姑娘。读书的时候,总是喜欢默读,跟人说话,总是像在说悄悄话。因为课前诵要求放声读,在坚持一段时间课后,她慢慢养成了放声诵读的习惯,进而延伸到生活中,她逐渐能大方地与同学交流了。
陈思远,一个特爱玩的男孩子,经常是踩着上课铃的尾音进教室的。上课时,往往是大家都起立了,他还低着头在座位里忙着翻找课本。现在因为班级组织课前诵,他在老师上课之前就能把课前准备做好。因为这个进步,他得到了老师多次表扬,课前准备的行为被不断地被老师正强化,让他慢慢养成了做好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周思安,四年级值日生。她是课前诵的组织者。刚开始的时候,她经常会忘记组织,有时即使不忘记,在台上也总是不够自然,显得特别紧张。在老师的提醒和同学们的帮助下,现在的她,每节课前都会习惯性地走上讲台,熟练地带领全班同学诵读,还可以指挥大家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读,落落大方,俨然一位小老师。有了这样长期的锻炼,她的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在已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其他同学在这些小助手的监督和帮助下,良好行为习惯也得以更好地养成。
有了课前一分钟诵读成功实践的基础,我们又把目光投向了“餐前”。因为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校大部分的孩子都在学校食堂就餐。联系到国学经典中有很多涉及就餐文明、节约粮食等内容可供孩子们诵读,我们增设了“餐前诵”。餐前诵的内容一月一换,围绕“节俭”“环保”“文明”等主题来确定,三两句就行。在孩子们准备就餐前,生活委员负责组织诵读,随后再伴着经典的余音一起愉快进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在日复一日的诵读和浸润下,满桌的残羹剩饭不见了,地上随处可见的饭粒没有了,滴答滴答的水龙头被关紧了……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值得教育人用心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读经诵典,是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而将经典诵读以“化整为零”的形式开展,能让学生“知”“行”同进,是经典诵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
作者简介:
麥金花,徐小兵,湖南省常德市,经济开发区赵家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