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比较法指导学生文本细读
2018-10-23何天富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运用比较法展开文本细读。在同中求异的过程中体会个性化特点,在群文阅读中深入体会其中的意蕴,通过替换语言的方式感受作品炼字炼句的魅力。这些方法都借助了比较法,让学生能深入探究作品。
关键词:比较法;文本细读;高中语文
文本细读是新批评主义开创的文学批评方法,注重从内部入手探究作品,感受作品的魅力。学者孙绍振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结合了我国文本中心论的观点,提出可以通过比较法来展开文本阅读。运用比较法能深入到文本深处,避免孤立的分析方法,转而将作品和可以比较的系列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这样的阅读方法能更好地找到矛盾点,避免阅读走入固定思维模式中,有助于学生展开深入探究。在指导高中学生展开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促进文本细读,进而提高阅读效果。
一、 同中求异,体会个性特点
同中求异是比较法中的一种,指的是选择题材、思想、写作技巧等有相似点的作品,将其放在一起展开比较,找出两者的差异性,进而分析体会作品的个性化特点。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给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同中求异的方法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找到作品的个性,进而获得更深入的审美体验。
在指导学生阅读《醉花阴》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其和李清照的另一个作品《声声慢》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首先,可以让学生说出这两个作品的共同点,学生发现,这两个作品都展现了浓重的愁怀。此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同中求异的方式,思考这两个作品的愁怀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学生在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后又结合词的内容展开深入探究,学生发现,《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这个作品写的是少妇的愁怀,体现出的是一种多愁善感的感觉。但是这种愁并不意味着作者的生活并不幸福,作者体现的是对于爱人暂别的离别之情。但是《声声慢》却与之不同,写的是李清照后期的内心情感,作者面临的是国仇家恨,这种愁苦的心情不是和丈夫短暂别离可以比较的,而是一种刻入骨髓的深深的愁苦。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不仅找出了这两首词的相似点,而且也找出了其不同的特點。
学者孙绍振认为文本分析要找出不同作品之间的相同点,但是其最终目的却不是找到两者的共同点,而是找到其特殊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同中求异的分析,这样能促使学生发展发散思维。
二、 群文阅读,深度探究意蕴
群文阅读也是比较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要求学生将不同题材、不同作者或者是同内容的作品放在一起展开阅读,找到其中的联系点,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自主探究作品的深层次韵味。群文阅读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深意,同时也能让学生拓展阅读量,建立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学习《祝福》后,教师鼓励学生展开群文阅读,尝试将鲁迅的小说放在一起展开整体阅读,并思考作者创作了哪些人物形象,作者为何要创作这样的人物形象,其创作思想是什么。学生阅读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高老太爷》《兄弟》等作品,发现作者在作品中写了不少知识分子和农民的形象。对于这些人物,作者的评价不一,作者通过《狂人日记》展现了狂飙突进的呐喊,又通过《孔乙己》批判了身上充满了酸腐的气息的知识分子。对于农民,作者怀着既批评又同情的方式,展现了祥林嫂等人物形象。归根结底,学生发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展开“疗救”和“改良”,希望自己的作品“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学生感受到了鲁迅小说的深层内涵,再来阅读《祝福》等文章,学生的理解能力就会更强。
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将作品孤立地分析,而应该将一系列作品放在一起观察,如果只是孤立地分析文章,则只是浅层次地分析。组织学生展开群文阅读能促使学生开阔思维,但是教师也要注意不要一味地追求阅读的量,而应该在一定广度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探究下去。
三、 替换语言,讲究炼字炼句
在使用比较法展开阅读的过程中,除了可以比较不同的文章以外,还可以展开文章内部比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找到文章中比较有特点的词汇,如生动形象的词汇和文章的文眼,尝试将这些词汇替换掉,然后斟酌字词,看看作者如何展开炼字炼句。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探究作品的写作手法。
《荷塘月色》一文中有不少精彩的词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替换语言的方式,将其中的一些词句替换掉,然后思考作者如何炼字炼句,让文章更为生动形象。如可以让学生阅读作者描写叶子的词句,作者在写到“舞女的裙”时,用了“袅娜、羞涩”等词语,可以让学生尝试替换掉这些词汇。如有学生用“多姿”替换掉“袅娜”,用“蜷曲”替换掉“羞涩”。在对比中发现“袅娜”让人联想到女子的娇媚状态,和“舞女”的形象能呼应,同样“羞涩”也给人这种感觉。此外,“有蜷曲地打着朵儿的”虽然也能成立,但是却无法展现出生命的姿态。除了用词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替换掉其中的一些运用了特殊修辞手法的句子,如将“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个通感替换成一般的比喻句,并对比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处。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对于文章的语言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比较法要注重典型性原则,因此在指导学生替换语言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尽量寻找那些具有典型性的词句。同时,在指导学生分析时,要以学生自己分析为主,体现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展开文本细读,深入探究文本的内蕴。通过对比,学生能将文章的真正意思还原出来,进而分析出作品的深层含义。
参考文献:
[1]周宽邦.基于比较法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文本细读研究[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7(6):37-38.
[2]毕素梅.比较法在高中古典诗歌细读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6):12-13.
作者简介:
何天富,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