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形态教育
2018-10-23丁石
丁石
摘 要:从思想认识和教育实践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引领作用的充分实现还受到很大的制约。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主阵地建设、加强社会思潮管控和强化外部环境保障。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包括知识教育维度、价值教育维度和素养教育维度的结构体系,以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4-0250-02
高等院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不仅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思想认识上来看,目前一些高校对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还比较缺乏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认知,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不足可能引起的后果及危害认识不够,从而也就没有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等等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从教育实践上来看,一些高校已经认识到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引领”“引领方法”等还是基本停留于形式和口号上,比较缺乏宏观上的把握和战略方面的思考,尤其是引领的重点还不突出,针对性还不强,方式方法还比较单一,较长远的规划还是相对缺乏的。
以上这两方面的因素,制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引领作用的充分实现。众所周知,作为国家、社会的思想库、智力库、人才储备库,高校是当代各种社会思潮聚焦的场所,随着世界范围内学习和交流的日益密切,大学生已经成为西方社会进行渗透和争夺的首选对象。同时,高校作为网络信息的交互中枢,是网络信息世界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扩展延伸,这也就极大地增加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和引领的难度。部分大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价值取向方面的扭曲、艰苦奋斗精神的淡化、诚信意识的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等问题。特别是部分大学生抱着实用主义的学习态度,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从而导致理想信念模糊不清,这就很难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
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途径
第一,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来实现引领。很明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发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作用。国家教育部针对高校所设定的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和出发点的,目的在于面向大学生来传播、灌输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引导大学生摆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所谓的“三观”。由此,高校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加强对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改进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公民道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1],从而更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引领。
第二,加强主阵地建设来实现引领。显然,高校本身就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加大相关的建设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研究、讲授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优势,使大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理论和方法以形成自觉的信仰,从而在本源上巩固马克思主义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统领地位,进而从根本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引领。
第三,加强社会思潮管控来实现引领。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上是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社会思潮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状况。这就要求高校本身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科学区分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思潮对当前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进行分层分类,科学地认识社会思潮的演变条件、规律和走向,对其发展走势做出前瞻性的预测,重视和建立健全错误社会思潮管控制度,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培养大学生具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甄别社会思潮的基本能力,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引领。
第四,强化外部环境保障来实现引领。整个社会就是包围高校的外部环境,因此,要尽快健全党、国家和社会对意识形态的监管制度和措施,根据具体的社会实际状况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特别是要以法律规定的形式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明确体现,为多样化发展的社会思潮筑起坚固的底线屏障。同时,一定要理直气壮地鼓励发展有利于党、国家、民族、社会积极向上的社会思潮,从而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进而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引领。
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结构体系
(一)结构体系中的知识教育维度
首先,只有理解和接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知识,大学生才能产生相应的理性认知。这就需要直接向大学生传授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例如,必须使大学生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的本质属性,其基本任务、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是什么等等。这显然不能是一种抽象、零碎、肤浅的学习,而必须是具体、系统、深入地加以掌握。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大学生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在实际中逐渐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辨明是非、把握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内心,成为一种自觉。
其次,为了更好地消化理解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知识,就要使大学生掌握与其相关的、具有支撑性意义的一些知识,如相关历史知识。意识形态等思想观念的上层建筑不会在大学生的头脑中自然而然的产生,只有在科学认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之上,大学生才能正确地评价已有的社会主义实践,清醒地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在曲折中前进的基本历史规律,不被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某些暂时的困难所动摇,不被某些所谓“时髦”的社会思潮所误导,才能深入地體会和理解中国人民为什么最终只有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和今天的伟大成就。显然,当大学生掌握了这些相关的、具有支撑性意义的知识,再去理解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知识就会更加顺理成章。
再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与其相关的、具有支撑性意义的一些知识,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形成的间接经验。对于大学生来说,对这些间接经验的理解和掌握是必需的,但只有这些间接经验肯定也是不够的,必然还需要大学生自身在个人学习生活实践中形成直接的体验与经验的积累。大学生自身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的直接体验与经验,是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形态教育能否更好实现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对于教育者本身来说,只有真正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实际生活、工作和教育大学生的过程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实践者,才能带动大学生进行自觉的实践。同时,只有鼓励大学生积极地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真切地感受到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全面进步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真正体现出来。
(二)结构体系中的价值教育维度
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本身就意味着价值观的教育问题,同时这也就意味着价值教育维度是知识教育维度的最终目标指向。也就是说,在整个结构体系之中,价值教育维度肯定要居于根本性的地位。这也就决定了教育者不仅要让大学生学习掌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与其相关的、具有支撑性意义的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也就是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之上,必须强化其价值性。
其强化的重点在于:一是价值教育维度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是其主要内容,特别是正确世界观的建立,决定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二是价值教育维度中,理想信念教育是其核心内容,也是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点,主要包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三是价值教育维度中,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是其关键内容,主要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鲜明的时代精神。
(三)结构体系中的素养教育维度
不难发现,素质、修养教育等实际上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然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力开展素养教育。大学生的素养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人文素养教育、科学素养教育、文化品位教育和审美情趣教育。其中,人文素养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点。这也就决定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和导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特别是要不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指导思想,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突出培养大学生民族责任、时代担当责任、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高尚意识。
总之,高校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依照这样的教育结构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楠,周建华.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比较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