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人〉发刊词》的基本思想及重要意义

2018-10-23王立梅

学理论·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共产党人现实意义

王立梅

摘 要:《〈共产党人〉发刊词》是毛泽东建党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是党建的重要文献。本文阐述了《〈共产党人〉发刊词》这一经典著作的写作背景、基本思想和重要意义,从而论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这一经典著作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共产党人〉发刊词》;基本思想;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4-0047-02

《〈共产党人〉发刊词》是毛泽东写的一篇阐述党的建设的重要文献,载于《共产党人》创刊号上,现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这篇著作是毛泽东建党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它针对当时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对党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全面总结了建党18年来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从政治上建设党的基本原则,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写作背景

(一)毛泽东建党思想走向成熟的主观条件

1.毛泽东个人的杰出才能。毛泽东建党思想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思想。但是,毛泽东个人的杰出才能是促使毛泽东建党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和大革命时期,党缺乏一个伟大领袖,毛泽东建党思想处于萌芽状态。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这为毛泽东获得领导全党工作的经验、系统总结党建经验创造了必要条件。毛泽东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党建实践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概括,为毛泽东建党思想走向成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贡献。毛泽东建党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为它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刘少奇阐述了共产党员修养的理论、党内斗争的理论;陈云论述了党的干部、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和党的纪律等问题;周恩来揭示了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并总结了党领导工作方面的经验;任弼时阐述了共产党的党性問题等等。

3.党员队伍的迅速发展和质量的不断提高。抗战初期,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至1938年底党员总数已从抗战开始时的4万发展到50余万人。随着党员队伍的扩大,中共中央开始注重党员队伍的质量问题,并于1939年夏做出了《关于巩固党的决定》。迅速发展的党员队伍是党的建设实践的主体,是毛泽东建党学说走向成熟的重要条件。

(二)毛泽东建党思想走向成熟的客观条件

1.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党建基本理论实际上是党建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至此文发表时,党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并正经历着抗日战争。在残酷的战争中,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并逐步认识到在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规律。

2.党建立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找到了“革命家园”。在以后的岁月里,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共同粉碎国民党的“围剿”,巩固和扩大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并不断加强根据地人才建设。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十余所学校,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提高了干部的理论水平和领导水平。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人深入研究马列理论和系统总结党建实践经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共产国际工作和领导方法的转变。1935年7月,共产国际七大决定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规定一般不直接干涉各国共产党内部组织事宜。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的决定,要求“中共中央要以毛泽东为首解决统一领导问题”。自此,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制定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共产国际工作和领导方法的转变是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基本思想

(一)明确提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

“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1]602。这是当时党建的基本任务,这一任务体现了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党”是对党建数量的规定,而“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则是对党建质量的规定。毛泽东认为,实现这一党建目标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毛泽东在文中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实施这一伟大工程的必要性:第一,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需要。“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两大历史任务:一是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改造旧中国的任务;二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道路问题及党的建设问题。要完成好这两大历史任务,关键是建设一个数量和质量相统一的好党。第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由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投降危险、分裂危险和倒退危险日益发展着”,“而党的任务是动员群众克服投降危险、分裂危险和倒退危险,并准备对付可能的突然事变,使党和革命不在可能的突然事变中,遭受出乎意料的损失。”[1]602此种情况下,毛泽东提出建设一个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第三,党组织自身巩固和发展的需要。毛泽东认为,一些新的党组织在质量上还存在问题。一些老党员需要提高自身水平;一些老组织需要进一步布尔什维克化。总体而言,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状况还不能完全适应革命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二)揭示党的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

《〈共产党人〉发刊词》提出了“党的建设过程是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的基本精神是要求党制定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并在实现它的过程中自觉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而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认为,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党的政治路线决定党建的方向。党的政治路线是指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任务和行动纲领。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政治路线主要是处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问题。因此,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突出表现为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联系。正如毛泽东所说:当我们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地处理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或被迫分裂统一战线问题时,我们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就前进一步;而如果是不正确地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时,我们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就会后退一步。同样,在武装斗争问题上也是如此。党的政治路线决定着党建的前进与发展。另一方面,党的建设对党政治路线的制定与执行起积极作用。毛泽东指出:“倒转来说,党更加布尔什维克化,党就能、党也才能更正确地处理党的政治路线,更正确地处理关于统一战线问题和武装斗争问题。”[1]605中国共产党是政治路线制定与执行、修正与完善的主体,因此,政治路线受党建的制约和影响。总之,党的建设和党的政治路线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提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18年来的基本经验,明确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正确地理解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1]605。首先,统一战线是战胜敌人的一个基本武器。在当时,统一战线问题主要是党同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一关系,对党建意义重大。毛泽东认为,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既要注重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的革命性,又不能忽视资产阶级的动摇性与妥协性。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既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斗争,同时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其次,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毛泽东指出:“十八年来,我们党是逐步学会了并坚持了武装斗争。我们懂得,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十八年来,我们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是在革命战争中进行的,没有武装斗争,就不会有今天的共产党。”[1]610最后,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要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要保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黨。

毛泽东还使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概括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1]613。

(四)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科学命题

首先,《〈共产党人〉发刊词》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科学命题。理论与实践能否正确结合,关系到革命事业的成败,决定着党建的进退。毛泽东指出,如果党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那么党就发展、壮大、巩固,革命事业就前进、胜利。否则,党就会后退、缩小、失败,革命事业就遭到严重挫折。其次,《〈共产党人〉发刊词》提出如何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问题。此文依据马列主义基本原则,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阐明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明确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并论证了三者的辩证关系。最后,毛泽东指出:只有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才能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走向成熟,并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三、重要意义

(一)历史意义

从此篇著作的特点来看:一是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党建的经验教训做了历史性的考察和高度的总结概括。二是从党的建设与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动力及由此而确立的政治路线的关系中论述党建的任务和规律。三是反映了党经历反对“左”和右的斗争胜利后对党建的深刻认识。

从此篇著作的内容来看:它正确地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它所提出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党的建设必须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相连的原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等等,是党建的基本指导原则,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现实意义

1.利于坚持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当前,党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这一基本路线,保证这条基本路线的实现,这是新时代对党建的总体要求。

2.利于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939年,毛泽东提出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在民主革命中曾起过决定性的作用。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新时期党建的总目标,即“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在党建目标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为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3.利于坚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要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3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

猜你喜欢

共产党人现实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想对您说
初心如磐
从“两学一做”谈共产党人的信仰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的共产党人政治自觉观
共产党须联合其他进步的政党和政治派别一起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