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通的文化因子

2018-10-23何欢欢

学理论·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何欢欢

摘 要:马克思主义初到中国之时,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本土文化传统,这构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场的文化基础。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能扎根于中国大地,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源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具有相通的文化因子。“同”表现在它们对于未来社会的理想、世界本原、事物发展根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个人与集体关系、认识与实践关系、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物质存在方式等问题的观点高度契合。“异”则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互补,从而实现有机结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相通性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4-0038-04

马克思主义初到中国之时,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本土文化传统,这是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却以其巨大的理论指导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创立新中国的最重要思想武器,并指导新中国取得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不得不说,这是文化传播史上的一个奇迹。

恩格斯指出:“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1]257中国文化对于外来文化并非来者不拒。马克思主义能扎根于中国大地,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源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具有相通的文化因子。“同”使得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先进分子易于接受和认同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异”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互相弥补,相互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似或者相通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障碍,促使他们找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之处,从而让更多的中国人发自内心地接受并信奉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共产主义和大同社会

马克思主义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构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在真正解决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等的矛盾之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美好社会形态。这一社会形态的建立要求推翻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要求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如此方能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人为物役以及人性异化的不合理现象,让每个人获得强烈的幸福感。这与中国古人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大同社会”具有共同点。

在中国古代社会,劳动人民一直追求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憧憬“天下有道”的时代。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一种完美的和谐状态,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不受物的奴役,是文明社会的表现形态。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认为应该建立“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所有社会成员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条件,没有不劳而获者。道家主张人与自然应该实现高度和谐,实现这种和谐的方式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佛家有“极乐世界”的构想,佛家认为“众生平等”,极乐世界就是一个人人平等、自由与和谐的社会。而儒家提出的“大同社会”理想集中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礼记·礼运》中详细描述了大同社会的景象,同时还对大同社会实现之前的小康社会进行了描述,认为小康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而大同社会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其根本原则是天下为公,人人平等地劳动,人与人之间和谐、友爱,这与小康社会有本质区别。《春秋公羊传》中对人类社会的进化理论进行了阐述,认为人类社会将经过“据乱世”“小康世”和“大同世”,大同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级阶段和必然归宿。

二、关于世界本原的看法:唯物主义和唯气论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就是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都无一例外地认为自然界是世界的本原[1]20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也被称为世界物质统一性观点,它不仅认为物质是代表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还认为实践也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活动。这一观点认为,意识根源于物质,派生于物质,依赖于物质,物质具有独立性,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在于,它仅仅从客体和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和现实,而不是從主体的角度去理解[2]58。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本体论与认识论三者的统一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

与马克思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观点类似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唯气观。唯气观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在于物质”。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具有明显差异,但二者依然具有相通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唯物主义物质观包括四种理论形态,分别是自然论、唯有论、神灭论、气本论。最早的唯物主义物质观是自然论,起源于先秦。老子提出,所有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是自然而然的,天不是占主宰地位的崇高的存在。这一观点为唯物主义物质观开辟了发展的道路。后来的《管子》一书运用“精气”来表现万事万物的变化和结构,进一步推动了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荀子更进一步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自然界的运作不受任何人主观意志的影响,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反对天命和鬼神迷信。荀子可以说是先秦时期最杰出的唯物主义代表。到了两汉时期,唯物主义物质观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天道自然论。汉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强调,万物自然生成,尖锐地批判了当时备受推崇的神学目的论。魏晋时期,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理论形态是唯有论。魏晋哲学家王弼持有贵无论的观点,认为事物的本体是“无”,“无”表现为“有”,这是抽象的客观唯心主义。针对贵无论,西晋哲学家裴■提出崇有论,认为万事万物自然而然产生,彼此之间互相联系和依赖,“无”即是“无”,“无”中无法生出“有”。裴■的崇有论对贵无论进行了强烈抨击。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宣扬神不灭论,与此相对的,神灭论随之出现,并与神不灭论进行了坚决斗争。范缜就是神灭论者中最坚定的一位代表人物。他提出“形质神用”和“形神相即”的观点,尖锐地批判了神不灭论持有的“神与形相分离”的观点,推动唯物主义发展到新的阶段。佛教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具有空前影响力。佛教广泛宣扬天人感应说。柳宗元在继承无神论观点的基础上,写出了《天对》和《天说》等文章,批判了天人感应说的谬论。刘禹锡则深入分析了有神论产生的思想根源,从理论高度揭示了神学目的论的荒谬之处。到了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唯物主义循序渐进获得了发展,气本论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理论形态。北宋理学创始人张载提出了“太虚即气”论,认为气是万事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所在,是一切物质最原始的状态[3]12-15。明代哲学家王廷相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元气,元气不灭,有气才有理。他们所谓的“气”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概念,泛指一切客观存在,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相当于西方哲学所讲的“物质”。

三、关于事物发展根本规律的看法:对立统一和阴阳互补

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根本法则。它认为:矛盾贯穿于所有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导致事物的发展变化。事物矛盾双方固有的两种属性就在于对立面之间的统一和斗争。由于对立面双方的统一,矛盾双方得以相互依存,事物得以保持统一的状态,从而获得向前发展的机会。这种相互依存和统一性,促使矛盾双方得以吸收借鉴利用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不断向前发展并为解决双方的斗争奠定基础。反之,由于对立面双方的斗争,矛盾双方必然相互否定和排斥,促使事物发生变化,最终导致自身统一状态的破裂。这种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不断发生改变,当其达到一定限度的时候,就促成了新矛盾体的形成和旧矛盾体的破裂。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决定性力量就是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斗争。

毛泽东指出,在欧洲和中国的古代都产生了辩证法的宇宙观。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辩证法。阴阳学说指出,阴阳二气存在于天地中,气候变化和农作物生长就是由阴阳二气的流转决定的。阴阳二气对立统一,是事物的基本属性和事物发展的根源所在。伏羲画八卦的传说用阴爻和阳爻表示普遍存在于事物中相反的双方。阴阳学说在西周得到进一步发展。西周末期思想家伯阳甫曾用阴阳学说来解释地震,认为天地之气的混乱导致地震的发生。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此可见,老子不仅提出事物内部存在对立的双方,而且提出对立双方可以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统一。阴阳学说不仅揭示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指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易传》把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视为事物变化的根本规律,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思想。宋明理学强调阴阳互补可以化生万物,这是自然规律。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和北宋思想家张载都提出过此类观点。北宋科学家沈括也指出:“阴阳相错而生变化”;“阴阳合德,化生万物者也。”王夫之指出:“万殊之生,因乎二气;二气之合,行乎万殊。”上述思想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芒,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有不谋而合之处。但另一方面,阴阳学说作为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并没有脱离经验形态,也没有形成完备理论,无法全面解释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就被形而上学所取代了[4]303。

四、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看法:唯物史观和理势合一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部分,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它认为,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生产方式改变和社会不同阶级的阶级斗争。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政治、精神和社会生活由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并且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性力量;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条件的制约。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第一次承认了过去被人们忽略的事实,那就是人们首先必须通过劳动获得衣食住行的来源,然后才能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活动[5]335。

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理势合一的观点,以此来强调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的趋势和规律,同时指出社会发展与人类物质生活关系密切,二者互相影响。“理”最初的内涵包括自然规律,后来其内涵得以扩展,也用来指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势”最初指的是权势、形势或威势等,后来被用于指代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理势合一”的观点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趋势是内在统一的。虽然人们在先秦尚未明确提出“理势合一”这一概念,但已经开始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儒家强调从社会物质生活状况入手探寻历史发展动力,认为人的物质生活状况会严重影响其道德和政治活动乃至国家兴衰治乱。《荀子·天论》中明确指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柳宗元认为社会制度的形成是历史发展必然之“势”所决定的。这是理势合一思想的萌芽。明代思想家王夫之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完整阐述了理势合一的思想。他指出,事物如果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那么就自然能够形成向前发展的大趋势,事物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中能够体现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就是理势合一的过程。美国汉学家魏斐德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萌芽于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他的思想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具有相通之处[6]121。中国古代哲学家首先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且进一步认识到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社会发展规律密切相关[7]28-35。因此,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通常都会将解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问题视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内容。

五、关于个人与集体关系的看法:革命集体主义和家国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是归属于社会的,其本质在于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产物,人只有在集体之中才能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2]82。为此,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革命集体主义思想,强调个人的权利和利益离不开阶级的权利和利益,同时呼吁全世界无产阶级以及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必须联合起来,争取独立和自由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家国思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家国思想认为社会的单元分别是家、家族和国家,个人离不开他人,离不开集体,在必要的时候,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这种思想体现在中国的古训当中,例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认为个人修身不仅仅是为自己,更是为了家、国和天下。中国传统的家国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所倡导的个人主义思想截然不同。所以,西方个人主义观念在中国社会很难得到普遍认同。尽管马克思的革命集体主义与家国思想不完全等同,但是它们都強调人属于社会,集体对于个人具有重大意义,这是相通的[8]17-18。为此,中国人更加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思想。

六、关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看法:实践认识论和知行合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它认为,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主观和客观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活动,体现了主客观世界的对立统一。通过实践活动,人们得以发现和认识客观规律,并且把主观思想加以实现,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体现,实践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决定性意义。认识来源于实践,根源于外界物质的客观存在。实践对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认识的必由之路。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获得认识,运用认识,发展认识,并且验证认识。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是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看法表现为知行思想。儒家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就在于重视实践,拒斥玄虚。中国最早的知行学说就是《尚书·商书·说命中》提出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先秦和汉唐时期的许多哲学家都不同程度地论述了“知”“行”关系。宋代程朱学派提出了“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的观点;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知即是行”“行而后知”等观点;王夫之提出了“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的观点。这些思想家对于“知”“行”关系的论述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知”“行”关系的思想蕴含了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的观点,这与强调实践认识论的马克思主义是相吻合的。

七、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看法:群众观和民本思想

马克思立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基础之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这一观点认为,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实践主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和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提出人类历史首先是人民群众的历史,这一科学观点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结束了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错误思想,恢复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创造者的本来面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最有价值的思想。中国的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时期。西周统治者认识到人民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因此形成了保民思想。西周的保民思想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源头,开启了民本思想之先河。随后,民本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孟子最早明确地提出了民本思想。他总结了王朝兴废的历史和经验,指出得民心者方能得其民,得其民者方能得天下。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充分肯定了民众在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孟子的“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和“制民之产”“仁政”学说,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把殷周以来的民本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尽管中国的民本思想根源于尚农和重农的社会传统,与重农主义互为表里,又和君主专制主义相反相成,但是其重视人民重要作用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具有共鸣之处。

八、关于物质存在方式的看法:运动观和气化流行

马克思主义运动观指出,一切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都是运动。运动和物质二者不可分割。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是绝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是相对的。

中国传统文化用“气化流行”来指代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总过程。北宋思想家张载认为,太虚,也就是天,代表了客观物质世界,阴阳的运动变化过程就是道。北宋哲学家程颐指出,万事万物的产生最初源于气化,事物产生之后代代相传,这就是形化,形化长,气化就逐渐消失,说明气化和形化是有差别的。明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者王夫之继承并深入阐述了张载的气化学说,他认为,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并不断发生变化,由此生成万物五行。这就是气化的过程。清代哲学家戴震指出,道就是气化的过程,其基本内容就在于生生不息。宇宙的运行,就是万物变化不止和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并且这种运动是有规律的。他说:“气化之于品物,可以一言尽之,生生之谓欤!”戴震还指出生生不息的气化过程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一定条理的。

综上所述,由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相通的文化因子,这就促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國出场最重要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谢娟.试述中国古代唯物主义[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9).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陈方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8.

[8]施杨,李曼罗.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缘由[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