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化与异化关系之解读
2018-10-23朱新荣
朱新荣
摘 要:对象化和异化是马克思批判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重要概念,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异化和对象化的同一性表现为两者都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表现;根本区别在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本质力量是否得到确证;社会历史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消灭私有制,从异化走向对象化。明晰对象化和异化内在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解决当代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有建设性的意义。
关键词:对象化;异化;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4-0035-0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异化劳动的概念,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辩护,并对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探索。此外,在其《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对象化内涵以及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剖析,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手稿》中的重要思想,明确了《手稿》的价值和地位,同时,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异化、对象化思想的渊源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于异化和对象化的思想阐述是马克思异化、对象化思想的渊源,所以,在重点分析《手稿》原文文本之前,须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相关论述进行回顾阐述,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加深刻和准确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关于异化和对象化两者关系的见解。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中心概念之一为外化。所谓外化是指自己向外部展现自己,把自己放到外部的某个对象中去,而且还指这个对象成為一个与自己相疏远、相对立的他物。但是,黑格尔的外化概念着重强调的是精神要改变自己无规定的空虚性、抽象性、直接性而获得真正的现实性和真理性的对象化过程,是绝对精神的对象化的过程。精神的外化、对象化的本意不是要消灭自身,而是要证明自己,所以外化即对象化的过程必然要通过异化过程进行回归,达到否定之否定。可以发现,在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异化辩证法”中,对象化即是异化,因为,在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运动中,对象化、外化=异化、扬弃异化。
费尔巴哈抛弃了黑格尔绝对哲学的主观唯心主义,在其《基督教的本质》中,费尔巴哈指出宗教是人的意识的产物,是与人相对立的,是人的异化的产物,费尔巴哈的思想;同时指出,对象化是“自己的本质……作为另外的本质而成为他的对象”[1],费尔巴哈将对象的主体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纠正为作为实体的人,那么,作为活动的主体,他必然与一定的对象发生关系,人这一主体必然与其发生关系的对象,就是人固有的客观的本质,或者说,是他的公开的本质,他的真正的、客体的“我”。这样,人的本质在对象中显现出来。任何人的对象,都是人的本质的证明,都是人的本质的昭示[1]。由此得出,宗教是人自身的双重对象化;首先,他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即转化成一个独立的和人格化的本质;然后,他再把自己即已丧失了自身本质的自我对象化,转化成那已经对象化的自己本质的对象[1]。可见,在费尔巴哈关于宗教的认识批判中,其对象化等同于异化。
二、马克思关于异化、对象化两者关系的论述
虽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异化、对象化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主要来源,但是马克思对其两者关系却有着不同于前两者的独到见解,其中,关于两者的联系、区别以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都可以从《手稿》中窥见一斑。
(一)社会生产劳动的实践性:异化与对象化的同一性
《手稿》虽为马克思从政治转向经济的研究,是从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去揭露私有制的本质,重点是阐述其异化劳动的理论,但其中却也为《提纲》唯物思想的形成做出了铺垫,即指出了人的实践本质的哲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异化和对象化之间具有同一性,即社会生产劳动的实践性。
首先,马克思指出了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地活动即劳动。马克思说:“人是类存在物”[2]“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2]“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2]马克思指出,人确证自己为人,不是靠单纯的意识活动,而主要是靠人改造无机自然界的生产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既是创造生命的活动,又是人的类生活,因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在《手稿》中,马克思把生产劳动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抓住了实践的最基本的内容——生产活动(劳动)。
其次,指明了异化与对象化的主体都必须寻求对象物的存在去证明本身的存在,而其过程的实现必须在生产活动即实践中得以体现。第一,无论是异化还是对象化其主体都是人(马克思指的是工人)。因为“认识肉体的、有自然力、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2]“饥饿是自然的需要;因此,为了使自身得到满足,使自身解除饥饿,它需要自身之外的自然界、自身之外的对象。”[2]马克思表明,无论是自然界、劳动产品、生活资料等都是人类活动的对象物,人作为主体必须进行对象的现实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要的基本活动。第二,马克思所指的生产活动是具体的、现实的、活的活动,所以,马克思说:“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2]也就是说,劳动的对象化既表现为工人作为劳动的主体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他通过对象化的劳动生产更多的对象性产品,也表现为劳动的产品的对象化。一言以蔽之,对象化的过程毫无疑问就是实践活动的过程。
对象化范畴是实践范畴的雏形。那么,异化是否属于实践范畴就不言而喻了。因为,在分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中已经得知,对象化和异化在异化辩证法中具有相同意思,在狭义的异化中,虽然对象化不等于异化,但是异化包括对象化。异化产生于生产活动,体现在生产活动中,马克思在《手稿》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动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同异化),那么生产本身是能动的外化(同异化),活动的外化(同异化),外化(同异化)的活动。”[2]此外,马克思明确指出:“在实践的现实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2]可见,异化是现实的异化,是活动的异化,是实践的异化。
综上分析可得,对象化和异化都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表现,只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前者具有肯定的意义,而后者具有否定(需要批判扬弃)意义。马克思关于对象化和异化的思想得益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观点,得出了异化和对象化都具有社会生产劳动的实践性同一性的特征。
(二)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对象化与异化的本质区别
《手稿》是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奠基之作,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人是社会存在物。同时强调指出,作为人的能动和受动的活动都是人的一种享受,这个活动的过程就是对象化的过程,能够确认人的本质力量;反之,如果活动不能成为人的享受,那么这个活动必定是异化的过程,人也就变成了非人,其本质力量根本不可能得到确证。总而言之,对象化和异化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的活动究竟为人还是非人的能动和受动,人的本质力量是否能够得到确证。
首先,马克思指出了人是社会存在物,并提出了人的思维和存在具有统一性。因为“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进行直接联系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不仅我的活动所需要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2]此外,“我的普遍意识活动——作为一种活动——也是我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理论存在。”[2]所以“可见,思维和存在虽有区别,但同时彼此又处于统一中。”[2]马克思指出了人的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更加明确了在此之前提出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即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同时具有社会属性。
其次,马克思指出了人的社会属性的基本特征。马克思说:“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對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2]在这段话中,马克思用三个连续的“只有在社会中”强调了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是能动与受动的复合体的特征,即第一,人只有作为社会存在物,通过改造自然界与别人发生关系,才能成为能动与受动的统一体;第二,人只有作为社会存在物,才能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过程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三,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而成为受动体。
最后,马克思在人的能动与受动的复合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表达了更深层次的观点。他说:“人的眼睛与野性的、非人的眼睛得到的享受不同,人的耳朵与野性的耳朵得到的享受不同,如此等等。”[2]也即是说,人虽然具有了社会属性,但是如果人不能将活动作为一种享受的话,人就变成了非人,就不能为社会人。因为“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人的感觉。”[2]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的能动与受动的体现,与非人的能动与受动的体现是具有天壤之别的,如果否认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能动与受动都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的话,那人其实也只是仅仅具有自然属性,那就与非人、野人和动物没有差别。因为,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而如果不是按“人”的方式,而是按“非社会人”的方式,那么,受动就不是一种自我享受,不言而喻,非社会人的受动则无异于动物,没有享受可言。
由此可见,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与自然,社会,他人必然产生关系,人在进行社会活动和思维活动的时候,都有所特指的“对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对象都是“真正的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能为一种主体能力能为地存在着那样才对我而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2]。马克思举例给我们说明了以上思想的具体含义,例如,马克思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而只能作为食物的抽象存在;食物同样也可能具有最粗糙的形式,而且不能说,这种进食活动与动物的进食活动有什么不同。”[2]这就是说,人在忍饥挨饿的情况下,根本无从享受食物带来的愉悦感,而仅仅是填饱肚子,与动物寻找食物充饥是没有本质区别的。除此之外,马克思还说“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2]马克思在资本社会繁荣发展的背后,看到的是积贫积弱的工人挣扎在生死边缘,对于他们来说,除了辛苦工作去维持自己的生活之外,根本没有心情去欣赏美景,他们虽然用眼睛看到了美景,但却没有真正的享受美景;而贪婪的资本家看到的只是他一心想赚取的商业价值,根本没有时间和情操去欣赏矿物的美和独特性。此外,马克思更加明确表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2]总而言之,如果“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对象才是真正的对象,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确证,这才是对象化;否则,对象不是真正的对象,人的本质力量不能确证,因为对象化已经转变为异化。
总而言之,对象化与异化具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是确定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到底为人还是非人的标准。只有在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认的情况下,才是人的一种享受,否则,便成了非人的本质力量异化的过程。
(三)共产主义扬弃私有制:实现从异化走向对象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作为考察和研究对象的,在《手稿》中,分析了劳动异化的四种规定即与人的本质相异化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类本质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而这种异化是马克思不同于黑格尔所说的异化,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异化,所以,马克思在第三稿中对共产主义运动进行了说明,指明了现实社会历史之发展的现实问题,即如何才能实现从异化到对象化?答案是:扬弃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从异化走向对象化。
首先,虽然马克思也承认异化和对象化具有同一性,但更加强调的是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马克思指出“从当前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就是“在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性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的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2]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使工人失去了本质,过着非人的生活,“异化既表现为我的生活资料属于别人,我所希望的东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别人的占有物;也表现为每个事物本身都是不同于它本身的另一个东西,我的活动是另一个东西,而随后——这也适用于资本家——则表现为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2]“在私有制氛围内,每个人都指望使别人产生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做出新的牺牲,以便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并且诱使他追求一种新的享受,从而陷入一种新的经济破产。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获得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2]可见,在这种资本主义非人的制度下,异化劳动的四种规定使得所有的对象化完全沦为了异化,完全扭曲和变形。
其次,马克思表明对象化是人创造历史、改造历史的过程。对象化是指对象性存在物进行对象性作用的活动过程,人的对象性活动表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现在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这段话表明人具有能动性,但却也受制于外部世界,人通过对象化活动适应或者改变对象的规律和性质,人作为主体本身在此过程中与外部世界一同得到了发展和创造。
最后,马克思表明,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中,消灭私有制和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车轮砥砺前行发展的必要。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宗教、财富等等不过是人的对象化的异化了的现实,是客体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了的现实。”[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私有财产使得工人无法从事自由、创造性的劳动,人的本质不能得到体现。私有制是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那么,消灭私有制就是达到消灭异化的途径,也是人的本质得到体现的途径。马克思指出“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2]。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才能得以修正,才是真正的对象性活动。因为“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新的证明,人的本质得到新的体现。”[2]历史就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不断地使自身和世界潜能得以呈现,使人既认同于传统但又向着更符合自身目的的未来行进。
总而言之,对象化和异化之间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由于也具有同一性,所以两者之间的转化成为必然,按照马克思的意愿,从对象化到异化不是历史想要的结果,从异化到对象化才是马克思分析私有制的真正意图,而要实现这种转化必须要扬弃私有制,消灭异化,走向对象化,实现共产主义。
三、结论与启示
马克思在《手稿》中已经将异化和对象化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明确表述,指出了异化和对象是有所区别的,异化是对象化的扭曲与变形的表现,但对象化和异化又密不可分,对象化内在蕴含着异化,对象化是扬弃异化的目标和结果;对象化和异化都是具体的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存在于社会之中,在一定的社会现实中,人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是对象化的过程,也可能是异化的过程;对象化和异化的本质区别,即区分社会存在物的人与非人的区别,就是要看人的本质力量是否得到确认;此外,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揭示中指出,在这个吃人的社会中,几乎人的一切以及一切的人都被异化了,几乎人的一切以及一切的人的对象化都被彻底扭曲了,人成了非人,而只有扬弃资本主义的异化,实现共产主义的对象化,人才能真正得到解放和全面发展。可见,在《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实践以及共产主义实现的理论思想充分地体现在对异化和对象化两者关系的论述之中。《手稿》虽为马克思主义早期的著作,虽有不成熟之處,但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地位是不容否定的。
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产过程。”[2]无论何种社会形态和社会阶段,其实都是人劳动的结果,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中国社会的发展无论哪个时期的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所取得的成果,都是中国劳动人民实践的结果。人民群众在能动性的改造社会对象化中,必须符合发展规律,否则,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受严重的挫折和失败。
目前,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按照马克思历史发展形态过程,虽然我们跨越了“卡夫丁峡谷”,从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跳跃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但是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当前我们仍然处于第二大社会形态中,即商品经济社会对物的依赖的阶段。劳动物化的形式商品和货币成了社会依赖关系的纽带,人们处于商品和货币的控制之下,受到物化社会关系的摆布,还没有达到完全的自主状态,所以异化现象的发生也无法避免。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了骄人成就的同时,更应清醒头脑,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之下,去探求解决诸多问题的方法和道路;同时,我们不能因为存在异化问题,就对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提出质疑,对资本主义的一切盲目跟风、信从甚至膜拜;而要大胆吸取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优秀的、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做法和思路,但同时时刻谨记资本主义私有制最终将是导致社会停滞不前、走向毁灭的根本原因;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继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防止和纠正各种异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把最终一切的落脚点归结于人的对象化本质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忘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和目标。
参考文献: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9-56.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