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自信

2018-10-23张喻贺静曾言

学理论·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文化自信机遇

张喻 贺静 曾言

摘 要:当前,互联网已经大规模地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在线支付、网上购物、信息搜索、娱乐、商务办公、社交、理财、公共服务等。互联网俨然成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以及人们的精神文明追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如何抓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着力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我国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已成为当前和今后需持续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自信;机遇;挑战;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4-0020-02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底蕴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国家文物局等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目前国内已有69个“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实施中,共92家博物馆参与了文化创新产品开发试点。通过互联网在信息共享方面的优势,形成“互联网+文化”的新型建设模式,打破信息不对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与影响力,提高民众对文化资源的接受率,构建全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一、“互联网+”时代文化自信的内容要义

(一)“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和互联网平台对传统行业进行品质创新、技术创新、效率创新、跨界合作与营销能力创新的升级换代。它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利用互联网在社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以开放共享的信息流量去带动物质的流通与资金的运转,从而提升社会经济实体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它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六大特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四个自信”,并突出强调了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的形成离不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信仰,离不开党带领人民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革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而衍生出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016年9月23日,中国网络文化传播峰会对文化自信做出了高度概括,文化自信是指中国文化的自信,包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当代文化的健康化、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世界文化的交融化。文化自信也体现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肯定和拥护上。文化自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二、“互联网+”时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带来的机遇

(一)互联网为中华民族文化提供了更宽广的传播范围,为增强文化自信奠定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文化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了传播、创造与创新,在传播范围和模式上有了质的飞跃,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形态。如今,网络真正让文化活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开通了数字化智能平台,例如故宫博物院借助互联网平台对馆藏约186万件文物和古建筑进行展览与介紹,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与震撼。人们可以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终端随时随地接入网络浏览文化信息,获取海量、多形态的文化资源,在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的同时,摆脱了时空的限制。在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时代,传播渠道也从多媒体平台衍生到了个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社会舆论效应、名人效应、个人朋友圈效应,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文化传播的空间范围,同时,也逐步缩小了城乡文化差距,逐步改善了地区文化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二)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文化建设充足而公众文化接受率较低的状况

互联网可以将线下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网络多媒体文化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分享最新资讯实时传递给受众,而且文化创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大数据分析和互动机制了解公众多样性的文化需求,更好地把握目标受众的消费习惯及偏好,实现文化资源配置及生产内容的精准定位,让文化体现为思想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从而增加文化的吸引力、竞争力和辐射力,塑造更便于传播且更易为公众所接受的文化内容。例如针对不同群体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文化的接受能力,设计出符合各个群体、各个年龄层次的文化产品,加强文化的传播、服务效应。

(三)互联网进一步丰富了文化的传播内容,降低了人们获取文化内容的成本,同时也通过产业融合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我国的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也迅速崛起,文化传播的环境得以不断优化,文化创作者在内容上追求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更贴合人们各方面的需求,文化传播也以更为多元的资源形态呈现给用户,例如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等。同时,“互联网+文化”也极大地解决了过去信息匮乏、封锁及不对称所带来的流通、获取、处理等成本问题,而且传统工艺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艺术品经过网络宣传与销售,不仅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与发展,也很好地解决了货物质押滞销的问题。另一方面,新的商业契机不断涌现,以文化为核心的相关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例如旅游业、金融服务业、制造销售业等等。将文化设计融入城乡旅游规划建设中,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风景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产品的线上推广销售等,这些“文化+”的跨界融合模式,不仅很好地消除了产业之间的壁垒,而且提高了相关产业的附加价值、文化内涵和创意水平,通过优势互补极大地扩大了消费内需,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可以预见,通过网络技术支持、产业融合,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在未来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

三、“互联网+”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

(一)互联网使我国文化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利益摩擦和舆论交锋更加激烈。一些西方国家为了巩固自身在国际上的霸权地位,在各个方面对我国进行压制。他们依靠其信息量的绝对优势,企图对我国文化进行渗透和颠覆,我国文化面临着价值观被稀释的风险。一方面,他们不断美化本国的文化、政治体制、社会价值观;另一方面,蓄意掩盖历史真相,不断挑起国际矛盾,极力庇护反华势力,阻挠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和平友好发展,而且还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政治体制、社会价值观、国际形象进行恶意诽谤和扭曲,破坏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网络文化鱼龙混杂,监管难度大

当前网络文化的传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虚假、低俗甚至有害的信息充斥着网络;对传统文化进行诋毁、恶意篡改,抄袭盗用他人知识版权;传播包含病毒、木马的文件和链接,进行网络技术犯罪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网络文化的健康传播,因此,净化网络文化不良风气、积极打造网络空间正能量传播是构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知识版权的保护,以激发原创者的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一直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和网络安全建设,于2016年12月27日发布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的来源细化到了个人以及网络传播的发散性,导致控制、监管难度极大。

四、“互联网+”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一)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加强网络舆论的监管和引导

当前微博、微信、QQ、知乎、博客、论坛等社交网络平台网络用户量很高,且极易掀起舆论热潮,对受众的文化认知与价值观的塑造起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认为舆论引导是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政府可以联合网络媒体、文化界和社会公众的力量,建立一个长期、高效、权威的网络监管平台或是建立一个第三方监管激励机制,对网络文化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同时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和引导,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网上文化舆论环境,更好地培养受众的文化自主性,提高其对文化的认同感。各地政府和网信办应积极探索网络文化执法新模式,着力培育执法骨干和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做到对网络上非法有害信息的清除和对非法网站及侵权盗版行为的严厉打击。

(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宣传平台

为了更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可以尝试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宣传平台,包括介绍我国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及饮食文化;介绍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文化;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礼仪文化以及民间艺术;介绍经典文学作品以及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充分发掘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和独特性,以及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及竞争力,彰显我国文化自信。

(三)创新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引导文化产业走出去

纵观我国,文化资源和成果丰富,但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较少,文化竞争力相对较弱。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借力互联网,创新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从产品的融资生产、推广宣传、销售交易等方面全面打通文化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与此同时,可以建立地方性文化领域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区域内的文化产业资源,打造极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同时也应加大对中小微数字文化创意公司的扶持力度,全面带动数字文化产业集聚的蓬勃发展。在国际竞争舞台上,我国境内外大型企业面临着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生存压力,急需进行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技术转型,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和企业,对此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支持,统计分析全球不同地区人们的消费行为、文化偏好,从用户行为和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出发进行产品的创作生产。

参考文献:

[1]方德芬.互联网时代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大众文艺,2017(14):286-287.

[2]乐国林.试论网络时代中国文化所面临的挑战和回应[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73-76.

[3]李明珠,朱婷婷.论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89-95.

[4]张凯.互联網时代的文化自信研究[J].中州学刊,2017(6):80-84.

[5]邓荟.“互联网+”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机遇与挑战[J].社科论坛,2016(30):77.

[6]田羽,张媛媛.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自信培育[J].新闻研究导刊,2017(2):143-144.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文化自信机遇
再见,机遇号
指数再创新低 把握底部机遇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机遇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