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埋线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18-10-23张嘉玲丘富程刘芬芳

西部中医药 2018年8期
关键词:羊肠线胃炎穴位

张嘉玲,丘富程,刘芬芳,黄 泳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局部或广泛的固有腺体萎缩,腺体数量减少,黏膜层变薄,黏膜肌层变厚等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占所有慢性胃炎 10%~20%[1]。研究表明,CAG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癌变率为2.55%~7.46%,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定义为癌前状态[2-3]。如何控制胃黏膜的炎性病变,阻止其向胃癌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迄今为止,现代医学对CAG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4],临床常用的促胃动力药、抑酸剂等治疗药物以改善症状为主,未从根本上逆转胃黏膜萎缩及由此引发的胃功能损伤,疗效并不理想。穴位埋线是指将医用羊肠线埋入穴位内,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恢复脏器正常生理机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方法[5]。穴位埋线治疗CAG避免了药物疗法的不良反应,具有操作简便、花费少、刺激维持时间长等优势,在防治CAG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6]。笔者拟从计量学角度,分析穴位埋线治疗CAG临床研究文献的规律和特征,为临床应用穴位埋线治疗CAG提供指导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1.1.1 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Pubmed、Ovid Lww和Cochrane library中医药卫生文献。

1.1.2 检索式 主题词(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关键词(穴位埋线、腧穴埋线、埋线、穴位埋藏、穴位埋植等);Themes(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atrophic gastritis)+Key Words(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acupoint embedding、acupoint catgut embedding)。

1.1.3 原文获取 依据1.1.2在1.1.1中检索后全文下载。

1.2 纳入标准 纳入:1)发表时间:199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2)文献类型:临床研究文献;3)研究对象:慢性萎缩性胃炎;4)干预措施:以穴位埋线为主的中医疗法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1.3 排除标准 排除:1)重复发表文献;2)动物实验研究;3)研究对象非慢性萎缩性胃炎;4)经验报道类文献;5)叙述性及评价性文献;6)综述。

1.4 分析指标 文献发表时间、发表期刊、诊断标准参考出处、穴位选择、疗效评定标准参考出处、埋线深度、埋线用具以及治疗频率。

1.5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数据,并由第三人进行校正。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初步检出文献183篇。导出文献题录后,使用NoteExpress2进行重复题录查找,排除重复文献34篇。下载并阅读全文后,排除动物实验研究类文献6篇、非本文研究对象90篇、治疗经验类文献2篇、叙述性及评价性文献3篇、综述19篇。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29篇,均为中文文献。见图1。

图1 筛选文献流程图

2.2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2.2.1 发表时间分布情况 穴位埋线治疗CAG的文献数量大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5年发表的文献增多,有16篇,占总纳入文献数量的55.17%。见表 1。

表1 纳入文献年份分布

2.2.2 发表期刊 纳入文献共发表在28种期刊上,其中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的有3篇(10.34%),统计源期刊的有6篇(20.69%),会议论文汇编的有2篇(6.90%)。见表2。

表2 纳入文献的期刊分布

2.3 文献研究方法 纳入文献中,有16篇(55.17%)文献提及“随机”将患者分组,其中仅5篇(17.24%)文献论述采取何种随机分组方法;16篇(55.17%)文献设置了对照组;1篇(3.45%)文献提及盲法原则,但未详细论述盲法操作;6篇(20.69%)文献提及随访观察。

2.4 纳入文献具体内容

2.4.1 诊断标准参考情况 纳入文献中,20篇明确提及诊断标准参考出处,占68.97%。见表3。

表3 文献引用诊断标准情况

2.4.2 埋线常用穴位及归经情况 纳入文献中,使用频数最多的5个主穴包括中脘、胃俞、足三里、脾俞、肝俞。使用频数最多的5个配穴包括肝俞、血海、期门、太冲、三阴交。见表4。

表4 穴位埋线治疗CAG穴位频数统计

纳入文献使用穴位所属经络包括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其中穴位使用频数最多的经脉是任脉,其次是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

2.4.3 埋线用具与埋线深度

2.4.3.1 埋线针具 纳入文献中,明确提及埋线针具的有28篇,占总文献96.55%。其中,使用专用埋线针的有10篇(34.48%);使用穿刺针(包括腰椎穿刺针、胸椎穿刺针等)的有9篇(31.03%);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的有5篇(17.24%);使用皮肤缝合针的有4篇(13.79%)。

2.4.3.2 羊肠线规格 纳入文献中,明确提及羊肠线规格的有23篇,占总文献79.31%。其中,使用0、2、3号羊肠线的文献各有5篇(各17.24%);使用1号羊肠线的文献有4篇(13.79%);使用2-0号羊肠线的有3篇(10.34%);使用1-0号羊肠线的有1篇(3.45%)。

2.4.3.3 羊肠线长度 纳入文献中,明确提及羊肠线长度的有23篇,占总文献79.31%。其中,使用羊肠线长度为0.8~1cm的文献有7篇 (24.14%);长度为1~1.5 cm的文献有6篇(20.69%);长度为1~2cm的文献有 5篇(17.24%);长度为 2~4 cm的文献有4篇(13.79%);长度为0.5~2 cm的文献有1篇(3.45%)。

2.4.3.4 埋线深度 明确提及埋线深度的文献有16篇,占总文献数的55.17%。其中,埋线深度在“皮下或肌层”的文献有10篇(34.48%);埋线深度为“深1寸左右”的文献有4篇(13.79%);埋线深度为“深达肌层筋膜”的文献有2篇(6.90%);所有文献均强调埋线操作在进针获得针感后进行。2.4.4 疗效评定标准参考情况 纳入文献中,22篇明确提及疗效评定标准参考出处,占75.86%。见表5。

表5 文献引用的疗效评定标准

2.4.5 穴位埋线治疗频率 纳入文献中,25篇明确提及穴位埋线治疗频率,占86.20%。其中,埋线治疗频率为1月1次的文献有9篇(36.00%),15天治疗1次的文献有8篇(32.00%),1周治疗1次的文献有4篇(16.00%),10天治疗1次的文献有3篇(12.00%),2月治疗1次的文献有1篇(4.00%)。

2.4.6 不良反应 纳入文献中,有5篇提及不良反应观察(17.24%)。其中,仅有1篇文献提及埋线后埋线部位排斥痛反应(3.45%),没有文献提及晕针、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在中医学中无明确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入“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7]。穴位埋线是在《灵枢·终始》篇“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穴位刺激疗法,因其对穴位刺激量大,加上异体蛋白的刺激,治疗1次总刺激量相当于针灸30~60次,且干预维持时间长,尤其适用于CAG等慢性病的治疗,故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8]。本文对1990—2015年穴位埋线治疗CAG的临床研究文献的规律和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相关规律和特点。

3.1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从纳入文献发表时间看,近5年发表文献增多,表明穴位埋线治疗CAG的实用价值日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可较乐观地看到,该领域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从文献发表期刊杂志分布看,穴位埋线治疗CAG的临床研究文献,有超过1/2发表在影响力和办刊水平一般的非核心期刊上,说明穴位埋线治疗CAG的临床研究水平较低,行业影响力不高。因此,提高穴位埋线治疗CAG的临床研究水平迫在眉睫。

3.2 文献研究方法分析 对纳入的29篇文献逐一阅读后,可发现目前穴位埋线治疗CAG的临床研究论文水平质量较低。原因如下:纳入文献以描述性、回顾性研究为主,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的文献较少;较大比例文献缺乏严谨的科研设计,仅简单描述为随机分为多少组,未详细论述采用何种随机分组方法;接近1/2的文献未设立对照组;仅有1篇文献涉及盲法,但未详细描述。由于临床上针灸治疗方法的特殊性,试验过程中盲法原则的实施较为困难,但仍应进行探索与尝试。此外,纳入文献中仅有不足1/4的文献提及随访观察,没有文献对CAG向胃癌的转化情况进行研究评价,代表国内研究对CAG和胃癌发生率关系的重视程度较低,提示今后此领域研究应增加对CAG复发和胃癌发生率的随访调查。上述分析结果提示,穴位埋线治疗CAG临床研究的开展,需进一步规范试验设计,遵循随机、对照和盲法的原则,不断提高临床试验的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使之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3.3 文献具体内容分析 纳入文献的诊断标准参考出处不统一,表明目前穴位埋线治疗CAG的研究中,CAG的诊断尚未规范化,从而降低了文献间对比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因此,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进一步统一和规范CAG的诊断标准,并及时更新以保持生命力,对提高穴位埋线治疗CAG的临床研究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穴位埋线治疗CAG常用主穴包括中脘、胃俞、足三里、脾俞、肝俞。中医认为,CAG多为脾胃虚弱,纳运失常,气机失畅,痰湿内蕴,久之胃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胃失荣养,渐至黏膜萎缩[9]。中脘为腑之会、胃之募穴,胃俞、脾俞为脾、胃背俞穴,是脾胃经气汇聚和输注的部位,俞募相配,以通经活络、和胃健脾,合治胃腹之疾;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合治内腑”,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健脾益胃;CAG病变在胃,与肝脾关系甚为密切,取肝俞、脾俞可益气健脾和胃。诸穴合用可调和气血、补脾益气、和胃降逆[10-11]。纳入文献使用频数最多的配穴有肝俞、血海、期门、太冲、三阴交,提示临床上CAG以气滞血瘀型为主,故辨证治疗时除常用主穴外,较常使用上述配穴。穴位埋线治疗CAG选穴多属任脉、膀胱经、胃经,选穴以脾胃的募穴、背俞穴、下合穴为主,提示CAG埋线治疗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指导,配合辨证选穴。因此,临床应用穴位埋线治疗CAG时,可考虑以中脘、胃俞、足三里、脾俞、肝俞等穴为主穴,并配合辨证选穴,以期达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分析纳入文献发现,穴位埋线治疗CAG的埋线用具选择多种多样,无统一标准。无论选用何种埋线用具,都应首先考虑创伤小、痛苦小且价格经济实惠的针具,且埋线工具的规格描述应有统一的表达方式,避免因不同表述而引起混乱[12]。本文分析结果提示,临床上穴位埋线治疗CAG较多选用专用埋线针和0、2、3号羊肠线,羊肠线长度较多选用0.8~1 cm,可供临床应用参考。关于埋线深度,本文分析结果亦提示,临床上穴位埋线治疗CAG埋线深度较多埋在“皮下或肌层”,但应根据患者体型、所选腧穴部位具体应用。此外,埋线操作均应在进针获得针感后进行。上述内容为临床应用穴位埋线治疗CAG在埋线用具、埋线深度等方面的选择提供参考。

纳入文献的疗效评定标准参考出处不统一,表明目前穴位埋线治疗CAG的疗效评定标准尚未规范化,不利于研究成果的整合应用与临床推广。分析文献发现,参照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编撰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的文献较多,前者重视症状的改善,后者注重病理检查的判断,但同时参照两者的文献极少。提示今后穴位埋线治疗CAG的临床研究一方面应重视CAG的病理检查,另一方面应进一步统一和完善CAG症状疗效的评价方法,为临床观察CAG治疗效果提供可靠的评价手段,减小甚至消除不同干预方法之间疗效比较的屏障。

纳入文献的治疗频率跨度较大,从1周治疗1次到2个月治疗1次,均有文献涉及。提示应在治疗频率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在保证患者疗效和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总结出合理的治疗频率,以利于穴位埋线治疗CAG的临床推广应用。本文分析发现,治疗频率为1月1次的临床文献所占比较较大,可供临床应用参考。

纳入文献对不良反应少有论述,表明现有的临床研究对穴位埋线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重视程度不够,提示今后的临床研究开展前应制定禁忌症,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收集患者,密切关注不良反应,增加随访观察内容,以切实保障医疗安全,提高临床研究水平。由于埋线所用羊肠线为蛋白水解,植入的羊肠线越长、越粗,机体的反应可能越大,因此应在保证疗效和合适治疗频率的情况下,尽量选用较细肠线,避免植入线过长,并嘱咐患者埋线后注意休息,切勿劳累,避免饮酒和摄入大量蛋白质。对坚持使用穴位埋线治疗的患者,务必告知其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如遇患者近期疲劳感明显、抵抗力差或免疫功能异常,应避免埋线。

4 结语

本文基于1990—2015年穴位埋线治疗CAG的29篇临床研究文献的计量学分析结果得出,埋线治疗时,选穴以任脉、膀胱经、胃经为主,随证配穴,选择埋线用具时应考虑创伤小且价格经济的原则。CAG的诊疗标准、穴位埋线深度和治疗频率等尚缺乏统一标准,亟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综上,穴位埋线治疗CAG的实用性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的临床研究水平较低,需规范试验设计,增加观察内容,提高RCT的质量,进一步加强探讨穴位埋线治疗CAG的最佳方案。

猜你喜欢

羊肠线胃炎穴位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羊肠线穴位埋穴治疗妊娠呕吐63例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穴位埋线疗法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
高分子聚合物(PGLA线)—穴位埋线的新希望※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5例
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