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制药》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科研素质中的作用
2018-10-23邹全明左钱飞
顾 江,邹全明,左钱飞
(陆军军医大学药学与检验医学系临床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教研室,重庆 400038)
随着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生物技术制药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生物医药行业已成为全球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生物药物产业亦成为国家“十三五”计划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急需大批具备扎实的生物技术、药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创新应用型人才,能够熟练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实验手段,并胜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管理工作。这对高等医学教育和药学教育工作者及院校提出了更高、更为迫切的要求[1]。
《生物技术制药》这门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和药学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医药人才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课程不仅涉及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多个发展迅猛的基础学科,还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为了高质量完地成《生物技术制药》教学课程的教学任务,达到培养高质量综合创新型医药人才的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对《生物技术制药》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2]。
第二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计划外的一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锻造人格的活动,是对主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补充和发展,能够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鉴于第二课堂在培养综合创新人才过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结合《生物技术制药》的课程特点,本校从2010年起开始在生物技术制药专业和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中学习《生物技术制药》的同时,开展该课程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就《生物技术制药》第二课堂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科研素质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性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校四年制生物技术制药专业本科生,共93例。
1.2方法 分别在参加《生物技术制药》第二课堂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及科研素质的变化。问卷为无记名方式,共发送问卷93份,回收到有效问卷91份。
1.3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参加第二课堂前后学习兴趣和科研素质的变化。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参加《生物技术制药》第二课堂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表1结果显示,在课前只有47.3%的学生对生物技术制药学感兴趣,而经过第二课堂的课程学习后,感兴趣的学生增加到82.4%(P<0.05)。有95.6%的学生在第二课堂后计划选择生物技术制药专业作为毕业后的第一职业。同时,更多的学生愿意去留意生物技术制药相关的新闻,主动阅读生物技术制药相关文章,旁听生物技术制药相关讲座和增强了对知名生物技术制药公司的了解。此外,学生更加喜欢第二课堂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其比例分别为72.5%和83.5%,与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9.2%学生都愿意继续参加《生物技术制药》第二课堂,并且学生们课后讨论生物技术制药学科的比例也明显增加(P<0.05)。
2.2参加《生物技术制药》第二课堂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影响 由表2可见,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97.8%学生对科学研究流程具有一定的了解,比课前的25.3%,明显增多。分别有50.5%和40.7%的学生表示其文献查阅能力、中英文文献阅读能力明显增强。同时,科研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在活动前只有44.0%,而在参加活动后增加到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们的结果分析讨论能力和设计科学研究实验能力有明显提高,分别由课前的35.2%和25.3%增加到71.4%和8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调查发现94.5%学生实验结果总结汇报能力增强。
表1 参加《生物技术制药》第二课堂对学习兴趣的影响
表2 参加《生物技术制药》第二课堂对科研素质的影响
3 讨 论
3.1开展《生物技术制药》第二课堂学习的必要性 为了适应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和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生物技术专业和药学专业本科生都把《生物技术制药》课程作为一门关键的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然而生物技术是生命科学和工程技术相互渗透、融合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具有学科交叉多、知识点更新快、实践应用性强等特点,使得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4]。
第二课堂学习充分利用其内容新颖、时间灵活、学生自主、知识全面等优势,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5]。就《生物技术制药》课程而言,主课程着重介绍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突出“生物技术”与“药物”的有机结合,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和实际应用,但由于主课堂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达到全面的教学效果。而开展《生物技术制药》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延伸和发展,为培养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生物技术和药学专业人才提供重要保障[6]。
3.2《生物技术制药》第二课堂学习使学生学习兴趣和科研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直接决定了求知,是取得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学生掌握生物技术制药学课程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兴趣的程度。本调查发现,经过《生物技术制药》第二课堂的学习,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更愿意选择生物技术制药专业作为毕业后的第一职业,留意生物技术制药相关的新闻,主动阅读生物技术制药相关文章,对知名生物技术制药公司的了解增强,喜欢第二课堂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愿意继续参加《生物技术制药》第二课堂活动和旁听相关讲座,以及参与课后讨论。
生物技术制药学与传统制药学具有很大不同,更多体现在现代生物技术的原理及应用上,简单地让学生掌握“三基”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而是要塑造高素质的全面创新性人才。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能力为代表的科研素质是创新人才的基础[7]。本研究发现,第二课堂活动明显增强了学生的科研素质。经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学生们了解科学研究流程,文献查阅能力、中英文文献阅读能力、科研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增强,结果分析讨论能力、设计科学研究实验能力和实验结果总结汇报能力明显增强。
3.3《生物技术制药》第二课堂教学成果成因分析 本调查发现,《生物技术制药》第二课堂活动能够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素质,笔者认为生物技术药物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达到教学效果:一是塑造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氛围;二是增强教师素质修养和教学能力。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和形式都没有明显被固定和限制,所以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8]。在教学内容上,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布置更加复杂、前沿的内容,增强其求知欲望和成就感;而对学习能力和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对第一课堂的内容进行补充认识,加深理解。在教学形式上,在第二课堂中学生与老师没有讲台的限制,学习氛围更加民主,学生与老师共同相互协作、相互质疑和共同讨论,一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9]。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由于生物技术制药学本身的特点,教师必须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了解学科最新前沿,透彻理解并轻松驾驭所教学科,装满自身的“一桶水”,才能给予学生最扎实、最前言的知识[10]。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素养全面提高的同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也随之水涨船高。此外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形式无主课堂的限制,教师可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地组织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而最终使学生受益。
4 结 语
虽然《生物技术制药》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方面都有突出的作用,然而本质仍是主课堂学习的补充,其本身还存在需要改进和规范的地方,如学习内容选择随意、增加学生负担等。但是,通过统筹处理主课堂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关系,在减少第二课堂不利影响的同时,将第二课堂的益处最大化,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科研素质的作用,为实现我国培养全面高素质创新生物技术人才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