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节气时令表现的教学随笔
2018-10-23
中国山水画,为大自然传神写照,离不开对时令气候特点的描绘。不同时令有四时不同的景色特点。宋·郭熙说,“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水色天光也不同,“春绿、夏碧、秋清、冬黑”,“春光、夏苍、秋净、冬黯”。对这些画论的分析、解读、引申,能规避学员作画中出现的季节混淆、时令特点矛盾等弊端。
春景应多从山青水碧、柳绿桃红的描绘中去表现明媚秀丽的“如笑”特征;画夏景应从草木茂郁、云蒸雾腾,或疾风狂风、水激浪高的描绘中表现淋漓厚重的“如滴”特征;画秋景则应从落木萧萧、寒潭清浅、秋光肃杀,或霜叶斑斓、层林尽染而得“如妆”特色;画冬景应现寒林瘦石、古树枯木,或阴霾蔽日、漫天飞雪、寒雪铺地,惨淡沉寂,透露出宁静“如睡”的特征。
学员一般对春季、初夏特点较易掌握,对秋冬季及雪景绘画语言的表达上会出现一些问题。
画秋景时学员往往会出现纹乱或甜俗的毛病,色墨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过分强调秋季的色彩斑斓,失去画面色彩主调的统一,或色伤墨色,颜色压倒墨色,色墨关系被搅乱,染色后原有的笔墨与色不能融为一体,色弱浮软,以至笔墨突出色外。或色墨分离,支离破碎,互不关联。以墨色为主的小写意山水画,染色多数是在笔墨已完成基本造型之后进行,使之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色墨交融,也非易事,万类霜天,绚丽多彩,还是要多用墨色。曙红、朱膘、藤黄、大红等应少用或和墨使用,以免甜俗。深秋时节,层林尽染,也有以色为主的秋景山水画,但用色也忌杂乱,要做到艳而不俗。可以学习一下以赭墨为主调的浅绛山水,做到“淡而弥厚,实而弥青”。于此,中国画传统的色彩观可见一斑,妙造自然,且超妙自然。
冬景中画雪景是个新的挑战,有点难度,这是老年学员的共识。看到一些书中关于画雪景技法的三言两语,会感到茫然,在教学中须把画法先梳理一下,使学员逐一明了,再进行示范练习。在此介绍以下几种方法供广大师生参考。
传统山水表现雪景,一般不直接画雪,大都是留出落雪之处,以示有雪。即阳面积雪处不落墨,而是留白,古人谓之“借地为雪”。
雪景山水,轮廓起稿可用淡墨,墨色要减,以示有堆雪,山石皴线要减少,增加白底,以示山石被雪有所覆盖,远处的山石甚至可以无皴笔,可谓之减笔法。下雪天,天空阴沉,水色惨淡,常把水、天染成淡墨,以衬托皑皑白雪,如孙有庭老师著《新墨芥子园》中所述“减少皴笔留出白,水天一染成雪景。”
表现大雪纷飞,可用白粉弹洒于画面上,疏疏密密,洋洋洒洒,古人称之“弹雪法”。也可尝试一些特殊技法来画雪景,如把胶矾洒上后再画,也能较好体现雪景山水的效果。把纸折揉后再铺开,利用纸的肌理来画,也不失为一法。
雪景山水的着色宜简,山石一般只用淡赭墨染其石根阴面不积雪处,点景之物色宜淡。局部少用暖色也能起到对比作用,更好衬托冬雪的寒气,也可用墨色的强弱对比来衬托白雪,但需惨淡经营,墨色不能太过。雪雯、晴雪、风雪、静雪等在画面上也要有所区别,重要的是须多观察,多积累,才能为大自然传神写照。
山水画的节气时令表现等教学内容,是学习山水画应具备的知识要点,与每幅画都有关联,在变通练习中也很重要,可有力提升学员绘画的综合能力,拓展绘画语言表达的空间和审美范畴,对学员今后的创作也会产生影响,因此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