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滞洪区信息化建设探讨
2018-10-23刘生杰
刘生杰
一、前言
河南省地处中原,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杨庄、老王坡、蛟停湖和泥河洼四个滞洪区分布在驻马店市和漯河市,是淮河流域、河南省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举足轻重,在历年的防汛中起到了蓄洪、泄洪的作用。而这些滞洪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势低洼的野外,往往又处于强降雨、大洪水的区域,流程长,泄量小,加上防洪标准低,一遇暴雨洪水,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了公网通信在这些地区不能有效覆盖,尤其是抗水毁能力较差,更无法满足与滞洪区水利工程防洪标准相适应的通信要求。
二、滞洪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991年、2003年、2007年出现的淮河大水,对河南省杨庄、老王坡、蛟停湖、泥河洼四个滞洪区的通信报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防汛救灾中“社会应急联动”(统一报警、统一指挥、快速应急、联合行动)的通信手段更为迫切。为了使滞洪区内乡、村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及时了解汛情,使各级防汛指挥部门的命令迅速下达和反馈,为区内广大群众尽快安全撤离或就近避洪赢得时间,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保证滞洪区及时有效地运用,减少洪灾损失,有效遏制洪水灾害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已是当前社会的一个重大任务。因此,在“智慧水利”思想的潮流引领下,加大现代科技技术的创新力度和成果转化,通过智能水利关键技术,使滞洪区信息化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
图1 河南省滞洪区水利虚拟局域网组网示意图
三、滞洪区信息化建设应用分析
1.公专结合,建设滞洪区虚拟局域网
在滞洪区内淹没区水深小于0.5m的区域,公网已覆盖,且有一定保障能力。充分利用公共通信网络,在其网络上建立水利虚拟局域网,并与水利通信专网互联互通,互为补充,互为备份,充分发挥其效益。
公网的电话虚拟局域网在各个单位或团体均有应用,可以选择由通信公司布设无线手机虚拟局域网,在河南省淮河流域内的杨庄、老王坡、蛟停湖(平舆境内)、蛟停湖(新蔡境内)、泥河洼五个信号比较稳定的区域建设无线用户,满足在汛期对调度及预警反馈指令下达的通信需求。不仅可以在防汛工作人员的手机之间等位拨号,直拨缩位虚拟号,使用方便且节省话费。还可以通过租用公网的2M通道与水利通信网的程控交换机对接,实现手机与固话的缩位拨号,无论是11位的手机,还是加区号的11位固话,均可以采用缩位虚拟号进行拨号,同时可以利用群发短信进行指令下达和调度。
河南省滞洪区水利虚拟局域网组网示意图如图1所示。
2.推动滞洪区卫星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
为河南省滞洪区建设一套卫星通信系统,利用通信卫星做信息传输通道,采用专用承载车辆,依托淮河防汛通信专网和河南省防汛通信网,进行滞洪区防洪现场的语音、视频及数据的应急移动通信,在处置突发事件时,能够实现快速开通,一呼百应,即进行语音集中呼叫,接通后播放系统预设内容,实时远程或现场指挥调度等功能,从而提高防汛部门的应急联动和快速反应能力,对提高防汛指挥决策水平和推进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以人为本,推动滞洪区应急救援建设
滞洪区行洪或重大汛情发生时,智能无人机/船到达受灾现场,指挥中心人员可在控制基站端发出指令,在视频中收看无人机传送回的现场图像,大面积了解灾情,搜索受灾群众。地面基站可通过救援无人船传回的视频图像,发现被围困或落水的受灾人员,操作救援无人船进行救援。
(1)远程操作对被困和落水人员实施救援。当发现有被围困或落水人员时,操作人员可通过语音系统向受灾人员喊话,指导与配合无人船营救,向受灾人员投放绳缆实施营救。受灾人员持绳缆到无人船上索取救生圈、救生衣等救灾物资,由操作人员远程操作将受灾人员送到安全地方上岸。
(2)远程操作运送投放救急物资。救灾指挥中心在接到救灾救援需求时,应急救援无人船可承载救生器材、食品、饮用水、急救药物和多种应急物资设备按规定路线、规定地点往返运送救灾物资,进行不间断救援任务。
(3)如行洪区河道水位上涨较快,为减轻防汛压力,尽快泄洪,需对堤防进行紧急爆破,结合卫星定位系统,无人机可携带爆破设备完成爆破泄洪任务。
四、结语
以物联网、大数据、5G技术、卫星通信、无人机/船等为代表的智能水利新技术蓬勃发展、日趋成熟,为河南省滞洪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在滞洪区的预警、采集、存储、反馈、分析等方面,以智能技术驱动发展,必将推动水利信息化“十三五”目标的实现,促进河南省水利信息化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