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58

2018-10-23李凌

少儿美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山沟蚕宝宝小蝌蚪

■图、文/李凌

■有人说幼儿“认知”可开发。如,幼儿画树不懂遮挡可教给他们画遮挡。“潜力”也可挖掘,不挖,就在那儿“闲着”。我觉得,如“认知”可开发,“潜力”可挖掘,那“拔苗助长”的“词意”不就是说小苗没长高时“拔”着它长吗?按这个理论,是否可这样理解?在小蝌蚪刚长出后腿,还没变成青蛙时就让它先上岸“练练”,早晚也得上岸。按这个说法,也可把正睡觉的蚕宝宝提前从茧壳里剥出来,催它赶快变成“蛾子”繁殖后代。如这样做了,小蝌蚪和蚕宝宝是死亡呢?还是成长呢?那些主张“开发、挖掘、拔苗”的人,如能理解对小蝌蚪、蚕蛹当然不能那样做,那为什么偏偏对更有灵性的孩子以如此相似的态度对待呢?难道你们不觉得荒唐吗?我感觉,幼儿美术老师要向医生学习,当人体感染了病毒使身体失去平衡时,就去病毒、消炎症,使人体恢复正常生命体征。是恢复,不是改变。千万不要干孩子还不到说话时候“撬开嘴”让他说话,不该长牙时把牙给他“拽出来”的蠢事。

■书,买了就是读了。课,缴钱就是听了。实操过,就是练了。见了,就教研了。刻个沟,就会版画了。说过话,就是神交了。

——自欺已成为儿童美术老师的常态

■老观念是:“教”才会画;新观念是:会画才“教”。

■好多人认为漂亮是美,不漂亮怎么有美?其实,不是。在美学中,美也有漂亮的,但不是只要漂亮就一定美,更不是美就一定漂亮,看着不漂亮但却很美的事多了去了。偏远山沟的土屋一点儿都不漂亮,但却很美,美得让你吃惊、激动,甚至眼睛湿润。偶见城市里的乞丐,蓬头垢面脏兮兮,但他那无邪的眼神,洒脱的气质,无求的精神让你感觉到一点儿都不虚伪,这就是美。还有相声、小品的丑角透出的“佐料”也是美。而且,儿童有儿童的美,老人有老人的美;城市有城市的美,山沟有山沟的美;大江大河美,小沟小溪也美。美就是一种感受。

■儿童画画不是用“眼”找形,而是用“心”感悟。“看”是实物,“感”是心灵。

■大人的画与孩子的画因思维上的差异,大多不一样。只有一样是相同的,就是“形”与“神”的关系。无论大人或小孩的画,有“神”的肯定比只有“形”没“神”的画要高。无论画什么,“形神”不能分离,但有时候有“形”却没“神”,也有时候,画得“意”了就忘了“形”,结果“神”却来了。也就是说:有“形”不一定有“神”,没“形”也不一定无“神”。如没一点儿“形”,“神”也待不住,也就是“神”离不开“形”。别管“形”是啥“玩意儿”总得有点儿。但如太关注“形”,把“形”太当回事,也未必有好结果。“形”是扎实了,“神”却跑了。画家一辈子就在“形”与“神”上“折腾”。能把“神”看重的人是画家,把“形”看重的人是画匠。啥时候把这“兄弟俩摆平”就是“大家”了。

■做学问越是叽叽歪歪的,声嘶力竭的,动静大的越是不行。当什么时候没以前那么张扬了,有疑惑了,淡定了,可能是事业快成功了。

——老师成功的日子就是平淡的日子

■儿童美术教育只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点儿,如想象力。可能没有比美术更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了。但这东西也不是硬“靠”上的,如孩子的成长环境不行,即使报了美术班也难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家长认为知识重要,孩子才可能重视知识。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对什么事都没感觉,见什么都觉得无所谓,长期无感无知。这不是“洗脑”能解决的事。越是这样的人越不重视教育。如果家长对《小苹果》的曲调感兴趣,不太可能培养出喜欢“莫扎特”的人来。你别看仅仅是听曲子,也反映了两种家庭的生活处境。这与人的智力没关系,却与人的文化素养、生活品位、眼界视野、经济状况有关系。

1.《枯荷塘》 桑菁童 9岁

2.《花骨朵》 曾子轩 7岁

3.《农家院》 刘晗 7岁

4.《秫秸花》 潘连政 10岁

猜你喜欢

山沟蚕宝宝小蝌蚪
儿子的“山沟”生存记
小金鱼和小蝌蚪
山沟里的孩子
蚕宝宝
小蝌蚪
聂一菁 探访西山沟村
蚕宝宝流浪记
蚕宝宝流浪记
小蝌蚪
蚕宝宝流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