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
2018-10-22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阅读训练一】
【技法指津】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对主题的探究,能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1.整体阅读,宏观感受,把握作品思想内容。
2.借助文章的标题探究主题。
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有时就是小说线索,有的标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3.借助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的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来把握文章主题。
小说中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意味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句,都可能对主题有提示作用。
4.借助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剖析主题。
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能够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或假恶丑;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5.分析背景,揭示小说主题。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和作家的相关状况,认识人物思想性格上的时代烙印,从而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6.借助小说的精巧构思,把握作品的主题,尤其情节的突转,人物与人物的对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写法。
7.品味“特异语言”,探究主题。
“特异语言”,即特别的、不同寻常的语言,包括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人物的语言。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有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会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见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人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躺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節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注】沃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问: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