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长与<山海经>》中学一点写作技巧
2018-10-22罗灼
罗灼
很多一线语文老师都深知,语文教学中最难的莫过于写作了,于是很多老师会以“作文是教不来”“写作考的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和积累”等言语来搪塞自己的写作教学任务。结果,一个学期了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基本是原地踏步,这不能不说是咱们语文教学的失败和悲哀。记得曾有语文教学专家指出:初中生提升写作水平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仿写和改写。所以我想,如果能从学生们日日接触的课本中有效地开发写作资源,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一点写作技巧,把读写结合起来,不就即节约时间,又能提升写作能力了吗?下面,笔者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为例,谈谈如何开发本课的写作资源。
一、用多件事从多侧面刻画人物——使人物更真实、更丰富、更立体
怀人文章多易流于浪漫,把自己所敬所爱的人写得像天使,把自己所厌所憎者写得像魔鬼。虽然态度鲜明,但过多地染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认识价值。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正是做到了写真事、诉真情,才使文章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学本课时,我在课文导入后就用一个主问题“作者回忆了哪些与阿长有关的事情”提起全篇,让学生迅速将全文事件进行梳理、概括。学生很快便可以梳理出阿长的几个主要事件:阿长名字的来历;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教我许多规矩和礼节,如元旦吃福橘说恭喜;给我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来《山海经》。然后再追问学生:从这些事件可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阿长具有以下特点:
“喜欢切切察察”——饶舌多事。
摆“大”字睡姿——不拘小节,粗俗豪放。
元旦吃福橘说恭喜——思想守旧、循规蹈矩,然后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
写到买《山海经》时,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来写,作者只是随意地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她却真的买了回来,而令作者对她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的真诚的关心、爱护。
作者这样写阿长,秉承了中国史传文学中“不虚美”“不隐恶”的主张,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更加真实感人。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初二的学生在写人叙事方面已经具备基本的能力,一人一事的文章基本得心应手,这时候可以适当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用多件事从多侧面刻画人物,让笔下的人物形象更真实更丰满。
二、细节描写真实动人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一篇习作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章是否有生动的细节描写。相对小说而言,叙事怀人类散文对人物的处理侧重灵活性和情感性,作者往往选择最能表达情感的部分进行细节描写,有时甚至只有寥寥数笔,却能把人物活画得入木三分。我们来看《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几个例子。
例1:“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鲁迅描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先写说话的声音——“低声絮说”,传播是非不可能高声嚷嚷故而“低声”,“絮”字活画出阿长说起闲话来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的特点;再写说话时的习惯性动作——“竖起第二个手指”,只有竖第二根手指才能准确表达出喜欢传闲话人的特点,换成其他手指都不行;说话时手指必须是“上下摇动”,如果是左右摇动,就变成是否定某件事;还必须是“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指着身体的其他部位都没法表现其“切切察察”的毛病。在这简单的几句话中,作者既绘声又绘形,便把一个饶舌多事的农村底层劳动妇女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可见描写不在笔墨多少,抓住最富有特征的一两点来写,就能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例2:“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描写阿长的睡相,属于静态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大”字,好就好在这个“大”字的比喻,单说“伸开两脚两手”,还不清楚,打个比方,怎么个伸法就一清二楚。一个“大”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阿长睡相的不雅观、粗俗。可见描写一种状态,有时打个恰当的比方,就很传神。
例3:教我烦琐的规矩(详见文章第6-12段),主要是通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文中反复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除夕阿长的叮嘱,也写出特点——“郑重”。开口便是“你牢牢记住”,交待过后,又说“记得么?你要记着。”且有告诫:“不许说别的话!”而且反复说明事关一年运气。三言两语间可见长妈妈对节日规矩的重视,一个迷信无知却又单纯地追求着幸福的劳动妇女立刻耸立在读者眼前。
这一部分写得最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阿长始而惶急继而喜欢的情景。哥儿不说恭喜,阿长也不好开口,这时写她的动作和神情。先是“一把将我按住”,再是“摇着我的肩”,“惶急地看着我”,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人物行为中潜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哥儿,你怎么竟忘了,昨夜对你怎么说来着?哥儿一说,阿长便心花怒放,连说了四个感叹句:“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且“笑将起来”。在作者巧妙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下,阿长心满意足、欢天喜地之状跃然纸上。
例4: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穿着新的蓝布衫”外貌描写,是普通妇女的打扮。“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动作描写,写她对我的关切、爱护之情。“高兴”神态描写,写为我买来了而高兴,可见长妈妈的仁慈、善良,真诚,急孩子之所急,知孩子之所需。“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虽然大字不识,连书名都听错记错,却能为“我”准确地买到渴慕已久的书,写出了一个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阿长。仅仅两三句话,一个场面,却让我们感受到长妈妈对孩子真诚的爱。
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细节描写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这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极具指导意义,让学生学会仔细品读和仿写非常重要。
三、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记人之作最忌事无巨细写成一篇流水账,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在繁简取舍方面极见功力。长妈妈的姓名、经历,鲜为人知,便用三言五语带过。长妈妈踏死哥儿最喜欢的隐鼠一事,因在前一篇《狗?猫?鼠》中已有叙述,本篇自然无需重复。而她的“讨厌”之处,亦即喜歡“切切察察”和夜间睡成“大”字,要言不烦,却写得生动而具体。
写作材料的详略安排,取决于文章的中心主旨。“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在长妈妈逝世30年后写作此文,是对其充满感激、敬佩和怀念的。所以,怎样从厌她、烦她到敬她,是本文的主要部分,写起来理应浓笔重彩,不厌其“繁”。
在作者笔下,长妈妈之讨人厌,无可辩解,是因其粗俗的农村底层妇女性格——喜欢“切切察察”、摆“大”字的睡相。而她之令人烦,却应加以分析。儿时的作者深感不耐烦的无非是嫌长妈妈的礼节多,规矩多,教给他的道理多,“繁琐之至”。使儿时的作者最不耐烦甚至当作“磨难”的是“元旦的古怪仪式”:大年初一清早一睁眼就要说“阿妈,恭喜恭喜!”然后再“吃一点福橘”,以求得“一年到头,顺顺流流”。即使这中间杂有某些迷信、陋习,不仍然显示着长妈妈对哥儿的真情关爱吗?也许可以说,前面对长妈妈的“厌”和“烦”是为下文的“敬”做着铺垫,所以写得简略却不失让读者对长妈妈有了初步了解——一个粗俗、迷信、守旧,却善良纯朴、关爱孩子的长妈妈。
长妈妈终于赢得了哥儿的敬意的,是两件事。一是她居然具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一是为他买来了他念念不忘的《山海经》。这两件事,作者都写得详细,但轻重又有不同。
童年鲁迅第一次对阿长有了敬意,乃源于阿长的“神力”。而阿长的“神力”,就是在“长毛”的逼迫下,脱掉裤子站在城墙上,抵御官兵的大炮。阿长给鲁迅讲的太平天国以及女人的故事,纯系没有是非观念、荒唐可笑的传说,但却把天真的鲁迅给吸引了、震慑了,让小小的鲁迅感到“意外”、“惊异”,觉得阿长是那样“神奇”,有一种“伟大的神力”,不能不产生“特别的敬意”。这是一段充满了幽默感的描写,鲁迅回忆儿时的那种天真、好奇,也一定会哑然失笑吧?但当时他对长妈妈的佩服和敬意,也就是从这些传说故事开始的,所以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详细。
然而,真正使鲁迅对阿长产生感激和敬意的,是阿长给他买到了《山海经》。这是一部少年鲁迅渴望已久的神话传说图画书,但一直难以得到,大字不识的阿长却急小主人所急,想小主人所想,设法买回了《山海经》,这不能不让鲁迅感到意外、惊喜!“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这又使我产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阿长不识字,错把“山海经”听成“三哼经”,她一定为买这几本小书历经了不少的辛苦,她对小主人的热心、忠诚,通过这件事表现得十分充分。而正是这个偶然的事件,不仅满足了鲁迅的愿望,同时开启了鲁迅关于阅读、关于文学的智慧大门,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长妈妈对少年鲁迅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她绝不仅仅是一个照顾孩子日常起居的保姆,而且是少年鲁迅精神食粮的供给者、文学道路的启蒙人。这正是鲁迅对长妈妈念念不忘,几次在作品中写到她,对她充满了感激、怀念、敬意的原因所在。所以,这部分内容作者花了大篇章来叙述和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地关爱着孩子的长妈妈,这在当时严重干涉和压抑儿童各种正当要求的时代显得多么难能可贵。
四、情感抒发波澜起伏(先抑后扬)
“文如看山不喜平”,怀人类文章尤其如此,唯其这样,才能让人物血肉丰满,个性鲜明,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所谓不喜平,就是说:行文要有起伏,有跌宕,有抑扬。本文就以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抓住阿长的几个主要事件,描述了从厌她、烦她、恨她到最后敬她的全过程。
一开始,儿时的鲁迅对阿长“不太佩服”,喜欢切切察察已让我“讨厌”,睡觉摆成“大”字更让我“多回诉苦”,那元旦古怪的仪式真是“辟头的磨难”,至于她满肚子的道理那简直是“烦琐之至”。读到此处,阿长的形象在我们心中真是坏透了。这是作者的抑笔。
然而,作者的笔锋一转:“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接下来便是她讲的那个长毛的故事。“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原来长妈妈竟具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这才使哥儿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甚至原谅了她“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这是由“烦”到“敬”的一转折。
可惜,这份“敬意”颇有些“深不可测”,因此长妈妈那“伟大的神力”中的“伟大”二字不免略含嘲讽之意。所以,这份“敬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淡薄起来,当以为是她谋害了“我”的隐鼠后,这份“敬意”就完全消失,甚至狠得“当面叫她阿长”。这一小小的波折看似赘笔,其实为后面的“扬”蓄了势。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好像又是一次突如其来。写远房的叔祖,写远房叔祖的太太,写这位叔祖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写他说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这和长妈妈又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大字不识的阿长,居然把哥儿梦寐以求而始终无法得到的“带画的‘三哼经”,高高兴兴地买回来了。书虽然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却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当她把我“渴慕”已久的书摆在我面前时,我的感觉是“像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行文到此,“我”对长妈妈的敬仰、感激和怀念之情油然而生。这是由“恨”到“敬”的又一转。一位真诚、善良、慈爱的长妈妈,在作者不惜笔墨的娓娓叙述中已然巍巍立于读者眼前,结尾的抒情“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文章也要做到这样,叙事不能平铺直叙,记人忌讳专门“高大全”,否则文章会显得平淡乏味。《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为我们写人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直中见曲,平中有奇;波澜起伏,错落有致。一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阿长在作者的娓娓叙述中跃然纸上,作者对她的敬仰怀念之情亦深入人心。让我们也来学学大师的手笔,在今后的作文中,适当的运用一下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让丰富的情感在叙述中显出微妙的波澜,或许能在我们写作遇到“山穷水尽”时再次出现“柳暗花明”。
文本细读,以读促写,以写悟读,让读写结合成为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抓手,让学生从课本中习得写作方法,提高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