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地区流通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探讨

2018-10-22彭晖李佳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流通业京津冀制造业

彭晖 李佳

内容摘要:本文立足于京津冀地区流通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基于共生理论模型研究流通业与制造业相互作用机制,选取京津冀地区1987-2016年共30年间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增加值数据,通过传染病模型、密度依赖模型、双密度关系依赖模型实证分析了京津冀地区作为整体以及分地区的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共生模型,研究证明京津冀地区的流通业与制造业存在着共生关系,且二者属于竞争协同演化的关系,演化进程具有同步性。

关键词:京津冀 流通业 制造业 共生关系

引言

自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炉,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通过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实现京津冀地区优势互补,带动北方腹地发展。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除了要保持区域内经济的协同发展以外,还需考虑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随着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向河北省、天津市外围、雄安新区的进一步转移,京津冀区域的发展对流通业的依赖性更为增强。只有正确认识京津冀地区流通业与制造业相互作用机制,才能实现京津冀地区优势互补,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从而达到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力、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进而促进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体系之间的协同共赢发展。

在经济增长方式亟需转型、产业竞争力亟待提高的当前,促进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是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为此,本文以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发展为研究视角,从产业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入手,厘清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并提出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对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和一体化发展、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促进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均衡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

流通业是商品所有者一切贸易关系的总和,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也是商品从生产环节进入到消费环节的通路。随着中国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业开始迈入新常态,出现了服务化的趋势。为了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制造企业会将原本置于企业内部的服务活动外包,大型流通商凭借自身的优势成为制造企业外包服务的重要主体。学者们一般认为,在制造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当中,流通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制造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者之间的边界逐渐开始模糊,两者的协同关系出现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从目前的国外研究来看,对该问题集中于理论研究与实证方法两个主要方面。在理论研究上,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生产性服务业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是制造商基于渠道分析,将生产制造的服务外包,另一方面是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视角。除此之外,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角度分析,服务的中间需求不断增加,衍生出更多的物流运输、采购销售等中间服务需求,促进流通业的发展。

在国内,我国学者也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王娟娟(2015)认为流通环节能够实现产品的价值,为制造业顺应市场、引领需求、打造替代性小的产品明确方向。汪艳(2017)通过研究发现,商贸流通业和制造业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促进效应。赵霞(2012)运用了投入产出分析法,通过构建相关计量指标进行动态比较,发现流通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与支撑作用。于桂宾(2017)发现我国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较为明显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李晓慧(2015)认为流通业对制造业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并不高,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郭庆军、周云飞、闫莉(2014)运用种群生态学理論,分析了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演化相互作用的机制,发现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关系,并且两者之间为共生关系。

综上所述,对于流通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更多侧重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等;国内学者多借鉴于国外的研究方法。但从现有的文献来看,针对流通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的研究较为缺乏,虽然有很多针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的研究,并不能完全代表流通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同时缺乏针对某一区域内流通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的研究。因此本文立足于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基于共生理论建立制造业与流通业相互作用机制,从京津冀地区整体及地区视角探讨流通业与制造业相互作用。

流通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的理论分析

随着分工的精细化,流通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两者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产品供应端上下游的关系,流通业嵌套于制造业生产链的各个环节,成为相互影响的整体。因此,我们认为流通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合作关系以及由此演化出来的共生关系。

(一)流通业与制造业存在竞争关系

随着经济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原始制造商将“物流配送、产品销售、商品设计”等服务“外包”给流通业,流通业与制造业从原始的简单协作演变成深化协作,流通业凭借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规模的迅速扩张,在产品供应链上发挥更大的价值。但是,在此过程中两者之间的竞争关系也愈演愈烈。首先,流通业通过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利用规模优势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从而在供应链环节中具有较大的讨价还价的优势;同时,由于零售企业最接近市场消费者,其可以借助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占用制造商资金、收取各种费用等,扰乱了制造厂商的生产价格体系。制造商则利用技术优势等生产专业化替代性较弱的产品,成为具有一定垄断势力的生产商,从而压榨流通商的利润。

总之,在一般的商品流通环节中,制造业处于产品供应链的上游,会尽可能维持较高的出厂价格,而流通业处于产品供应链的下游,会尽可能降低商品采购成本,提高自身利润。制造业与流通业这种利益的冲突不利于和谐产销关系的形成。

(二)流通业与制造业存在合作关系

在整个流通渠道的构建中,制造商作为生产者,处于流通渠道的起点,而流通中间商则承担着将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送到到需求端的任务,整个渠道目标的达成,需要流通中间商和制造商通力合作。这种合作形式有两种:一是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合作关系,即制造商将内部非核心环节外包给流通企业,形成二者的相互合作关系,在这种模式下,制造业居于主导地位,流通企业为制造商提供生产所需的服务,居于供应链次要地位。二是以流通业为中心的产业合作关系,即制造业的产品为获得消费者市场信息及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而围绕流通产业集聚起来,由此形成以流通业为中心的产业合作关系。

(三)流通业与制造业存在共生关系

“共生”一词最早源自生物科学领域,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力(Anton de Bary)于1879年首次提出,本意是指不同种属的生物以相互的营养性联系,生活在一起的状态。以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为基本要素,在一定共生环境下,共生单元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并将共生单元具有多元性、相关性和整体性特征作为判断其是否形成一个系统的依据。随着共生概念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共生理论也可以用来研究流通业与制造业这两种存在相互关联的产业。首先,流通业和制造业构成了共生单元;其次,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共生单元之间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状态不同,构成不同的共生模式,分为寄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三种类型;最后,整个社会作为复杂的共生环境系统,两产业在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下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共生模式中的寄生模式反映两产业之间存在从属关系,通常共生系统不产生新能量、不创造新价值,只能依托寄主的生产价值而生存,在共生单元、共生模式间进行重新分配,决定了该模式长期内不可持续和系统稳定程度低的特点。流通业发展初期,鉴于流通风险的存在、对供应链各环节控制的考虑以及我国流通环境尚未成熟,缺少有效外部环境支撑,流通业通常依托制造业寻求生存空间和资源,以起到支撑作用。寄生模式仅是一定条件下暂时的相对平衡,随着共生环境转变,要求共生系统向更高级的偏利共生模式演进,这一过程是一种帕累托改进。流通业不再局限于依赖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增长的流通能力和社会化需求促使效益提高,流通业从寄生模式转变为与制造业偏利共生,但制造业仍占优势地位。

互惠共生模式的发展是社会化分工与协作深化的结果,通过共生系统升级,提高共生单元效益,从而达到总效用最大,社会财富在共生单元中分配更平均。两产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合作发展,促进社会效益提高。一方面,从消费市场需求的角度说,流通业通过获取消费者市场信息、提升销售渠道效率、改进商业模式满足市场需求,制造业则通过改善产品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产业间联系更加紧密,从而促进共生模式的发展;另一方面,从资本逐利性角度说,随着流通业发展,制造业的劳动及资本等要素向流通业转移,也会促进就业及规模扩张,要素资源在两产业间相互流动,使得二者产业规模得到调整,劳动效率提升,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同演化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采用观察法,对流通业与制造业发展过程进行观察;定量分析通过建立共生关系模型,对模型进行数据拟合和回归分析,从而进一步解释。

(一)实证模型

在实际中,对于制造业与流通业的协同演化关系,我们分为3个方面来研究。第一,制造业与流通业两者在种群密度上具有积极还是消极影响,即制造业种群的密度增加是否会通过促进流通业的合法化等途径对流通业的种群密度有积极的影响;除此之外,新进入的种群,即制造业种群是否会受到原有种群即流通业的传染。第二,制造业种群与流通业种群是竞争占主导地位还是协同发展占主导地位。第三,两者协同发展与演化是同步进行的,还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期。针对这三个问题,本文设立了三个模型形式来检验。

1.传染病模型:

如果该模型在回归分析中,R2≥0.5且通过F检验或者t检验,表明种群a、b变化同步,且变化规律服从二次变化。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观察

1.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能代表流通业发展程度的指标有许多,比如产值、企业个数、从业人员人数等等。但考虑到企业大小规模可能存在大小差别过大,从雇佣的人数可能具有很大的差别,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且考虑到企业的运行效益以及经济周期,即使同样规模的企业所雇佣的人数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企业个数与从业人数不是特别具有代表性,因此我们选择综合性指标即制造业产值与流通业产值来代表两者的发展程度与密度。其中,因为我国工业主要是由制造业构成,所以选取工业增加值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代理指标,设为Nb;对于流通业,选取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和零售业产值总和作为流通业产值的指标,设为Na。本文选取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区1987-2016年共30年的工业增加值、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数据。1987-2014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信息网和《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2016年数据来源于三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用历年CPI指数进行了价格调整,消除了物价变动的影响。

2.样本观察及解释。根据已有数据,京津冀三省制造业与流通业产值与产值增长率见图1和图2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两者整体来说都呈上升趋势,且京津冀地区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发展轨迹具有长期关联性。分阶段看,1978-1991年期间,流通业与制造业增长都处在平稳状态,呈稳步上升趋势;1992-1999年期间,二者具有较好的同步性;2000-2016年期间,二者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制造业产值迅速增加。从图2可以看出,两者增长率变化几乎同步,一般来说,流通业增长率上升的同時,制造业的增长率也是上升的,两者具有长期关联性,趋于同步演化。可见,京津冀地区流通业与制造业具有较强关联性和同步性。

猜你喜欢

流通业京津冀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