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2018-10-22邹勇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农村经济

邹勇

内容摘要: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和现代科學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力剩余现象十分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一方面能够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就业结构的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城镇化转移并非是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最佳手段。本文认为商贸流通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劳动力技能提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性因素。

关键词:商贸流通 农村经济 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由来已久,既有当前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因素,亦与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密不可分。我国建国之初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待持续性提高。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相对于现代经济发展而言已经落后,加之多数农村劳动力的外部迁移,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于国家宏观经济整体的发展。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重要途径,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具有一定作用,但并非长久之计,寻找长期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措施是当前乃至今后我国“三农”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商贸流通业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就业率,但是否能够在增加就业机会的基础上促使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商贸流通业发展角度出发,分析商贸流通业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认识与理解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现状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居民转移至城镇地区,农村地区的基本农业生产面临着大量的停滞。同时有研究显示,现阶段我国有38.76%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意味着这部分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曾对全国29个省、262个县市住户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和2013年分别有13.5%和15%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因何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对此学术界众说纷纭,有学者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由于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所能提供的劳动大于农业生产所需劳动所产生的劳动力冗余(孟令国、刘薇薇,2013);也有研究指出,剩余劳动力其中较大一部分群体为年纪较大者,由于这类群体自身劳动技能欠缺,通常是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其他技术含量低甚至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极容易因技术改造进步而形成新的剩余(解保华、陈光辉、孙嘉琳,2010)。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总量将在2024年前后到达顶峰,届时劳动人口大为减少,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解保华、陈光辉、孙嘉琳,2010),正在加速到来的老龄化现象势必要求国家加强社会福利建设,以提高居民社会福利水平。一旦这类群体步入老龄化就会失去生存基础,随着国内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这类剩余劳动力亟需要得到有保障的照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市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不利因素。城乡差距扩大化之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数量上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农村就业人员数量增加的幅度多年来未出现大幅度增加,2008年至2016年乡村就业人员数量甚至出现了下降的情形(见表1),在人口增加的前提下农村地区就业人数不增反降,从侧面反映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现状。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形成机制

第一,随着国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农村劳动者技能水平发展速度滞后于科技进步的速度,形成被动型剩余。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生产力极大提高,各行各业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即便是传统的农业生产也在逐渐走向现代化,加之农村地区多数居民受教育程度较低(见表2),劳动技能处在一个较低水平,这就直接导致大量传统劳动者闲置。由于多数农村劳动力无法及时提高自身劳动技能,很难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更无法在城镇地区从事其他非农业生产活动,因此逐渐闲置成为剩余劳动力。

第二,与经济发展历程有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恢复国民经济秩序,但恢复经济发展的首要区域是在城镇地区,且以第二产业为主。在人民公社集体经营制度下,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经济得到极大提升。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集体经营制度极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使得农村开始出现剩余劳动力(郭熙保,2002)。资源向城镇地区倾斜以及农村市场逐渐走向现代化的趋势,势必导致一部分劳动者的技能水平逐渐落后,加之过于忽视农民劳动技能的培训,使得农民的劳动力水平与城镇地区劳动者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剩余的现象。

(三)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危害性评述

第一,农村劳动力剩余另一层含义是农村就业人数的下降,而这严重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要与就业保持基本同步,当农村地区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时就意味着就业率的下降,同时也就意味着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问题。而且,农村本地就业人数的下降对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不利影响,不利于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繁荣,包括土地撂荒、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在内的各类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相继出现。有学者研究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关系到“三农”问题能否根本解决(黄乾,2007),是化解剩余劳动力问题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是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表3统计了2014年至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农村地区外出劳动力就业及收入情况。

第二,农村劳动力剩余是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而言无疑构成一种损失。劳动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劳动力的闲置形成了资源的浪费,不仅不利于价值创造,还在一定程度上过量消耗社会财富。既有研究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移的区域平衡性对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许和连、赵德昭,2012);换而言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则构成不利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区域性平衡。

商贸流通业发展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分析

(一)城镇化并非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措施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种可行途径是城镇化建设,或者说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但这种方式是短期行为,并非长久之计。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地区转移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化解了农村相当一部分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另一方面,向城镇转移并非解决了根本问题,需要看到尚存在的一定量的劳动力仍旧处于闲置状态,这不利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是需要着重给予解决的问题;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支持了城镇经济发展而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不大,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地区在增加城镇地区社会管理成本的同时又严重缩减了农村地区劳动力数量,且造成了诸如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二)商贸流通业承担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而这个任务落到商贸流通业的身上,提出这一命题主要是基于这样几个现实逻辑。

首先,商贸流通业因其自身特点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用巨大。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运输本身可归纳于商贸流通领域,与之相关的产业构成了广义上的商贸流通业概念。实践中,诸多农村地区优质的农产品因交通、物流成本、贸易模式、资金等因素的不利方面的影响,导致我国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随着商贸流通业逐渐向农村地区渗透,相应的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会逐步提高,且对农村市场环境进行了优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其次,商贸流通业在增加农民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商贸流通促进了人力、物力和资金的跨空间、跨时间的流动和跨行业的流动,商贸流通业将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部门有机联系起来,且在充分發挥吸收农村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见表4);在城镇地区,由于商贸流通所涉及的行业范畴广,与国民的生活联系紧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见表5)。

最后,商贸流通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劳动力技能的提升,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性因素。有学者研究指出,农村地区多数商贸流通行业发展层次较低,能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民的劳动技能(黄亚林、王欢,2016)。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实现了从城镇走向乡村的战略,以淘宝网为代表的电商型企业和以金融科技公司为代表的致力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商贸型企业极大改善了农村的就业市场环境,并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劳动技能水平。农民劳动技能水平的提升对提高产出水平具有直接的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商贸流通业发展以促进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政策建议

基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背景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格局转型升级。商贸流通业涵盖的范围广,涉及的行业众多,可吸纳的就业人数多,是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积极发展农业经济,通过交通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建设等手段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互动,促进城乡之间物流、人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流转。第二,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再培训工作,提高剩余劳动力的基本劳动技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数现代劳动技能欠缺,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更难以实现跨产业的劳动转移,因此须着重加强其劳动力技能的培训。第三,合理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商贸流通业从城镇发展向乡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充分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再就业市场,改变过去劳动力外流的现状,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角度分析商贸流通业的重要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是研究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有关课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形成机制及危害性,探究了商贸流通业发展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作用。商贸流通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用巨大,是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促进了农民劳动力技能的提升。据此,文章从商贸流通业自身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及城乡一体化发展三个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孟令国,刘薇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年龄结构研究——基于2002-2011年的数据[J].经济学家,2013(4)

2.解保华,陈光辉,孙嘉琳.基于Leslie矩阵模型的中国人口总量与年龄结构预测[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13)

3.黄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性质的根本转变与社会政策选择[J].人口研究,2007,31(4)

4.许和连,赵德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收敛性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2)

5.郭熙保.农业剩余劳动及其转移问题:理论思考与中国的经验[J].世界经济,2002(12)

6.黄亚林,王欢.商贸流通业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3)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农村经济
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