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居民的社会地位认知、收入差距和消费支出

2018-10-22杨宝玉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差距主观

杨宝玉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社会地位、收入差距与地位性消费支出的关系。首先,自我社会地位认知对消费支出存在积极影响,同时自我社会地位认知对地位性消费也存在积极影响,从影响系数来看,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低于地位性消费的影响。其次,在收入差距较大的区域,主观社会地位与地位性消费的关系得到了强化。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国政策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第一,应当关注社会舆论导向,避免过度物质化的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倡导健康的消费理念。第二,地方政府应当建立更完善的收入分配机制。第三,推动国家的遗产税征收。

关键词:地位性消费 炫耀性消费 贫富差距 社会阶层

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收入差距也对消费支出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从社会现象可以看出,收入差距引发了社会地位之间加剧的攀比心理,加之我国历史悠久的“面子文化”,地位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开始成为社会的一种主流消费心理,尤其在于中下阶层的社会群体中,由于对社会地位的自卑感,而通过部分的外在表现形式来进行弥补,部分奢侈品品牌开始成为消费者的身份象征,促使中低收入群体呈现比例失衡的消费结构。

文献综述

(一)社会身份理论

根据社会学,社会地位指人对于所处群体中的一种等级制度,这可以是根据收入和资产,也可以根据种姓和宗教,也可以根据教育和职业等,而在社会等级制度的条件下,所有人都会试图跨越更高的社会阶层,并且以更高社会阶层的群体作为参照对象,从而模仿他们的生活习惯、消费模式和文化礼仪,以求得从形式上更接近于他们。Hirch(1976)提出了“地位性商品”,比如奢华的汽车品牌、服装品牌、钟表品牌等,更能够彰显出更高阶层的社会身份。

社会身份的寻求动机一般有三种解释,其一是有更良好社会资源,能够改善社会交换的利益获取,因为与高地位群体的社会交换活动,能够获取更具价值的求职、消费等信息。其二是具有更高的社会说服力,高社会地位者的言论更容易被社会群体所接纳,因为社会相信其社会地位与信息价值具有关联性。其三是能够形成有利的社会对比,Festinger(1954)认为,人会根据自己的能力、物品、形象等一系列属性与其他人的比较,通过优劣对比来判断处境,如果比较的属性高于其他群体,更容易产生愉悦的心情,反之则会沮丧。换言之,由于相比其他人更优的处境能带来幸福感,更多的人会寻求社会阶层的提高。

(二)我国居民消费的行为特征

从众性。从众现象是指面对群体或舆论压力时,思维和行为会产生出一种与群体趋同的现象,换言之,个体的决策容易受到大多数人的影响。在消费层面,商品购买也存在着一哄而上的现象,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原因并非因为其具有价值,他可能没有了解商品,但是由于其他人也购买,所以他选择了趋同。比如,店内促销时会产生消费者的恐慌性购买行为,或者当消费者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时,会参考自己身边群体对品牌和款式的选择。因此,消费者从众行为指消费者将有意识地、不自觉地以群体的其他消费决策作为参考,并使大多数人与消费者的决策一致。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的从众行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盲目的,消费目的是为了达到群体认同以及满足群体的期望。

社群性。社群效应指消费者对商品赋予了一种社交属性,即商品代表了消费者的社交标签,社群效应也时常被市场营销人员用于建立品牌忠诚度。在互联网时代,社群经济越来越受到各大企业的重视。从消费者行为理论上解释,社群效应的消费指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将参考商品所代表的社交群体标签,如果消费者想融入一种社交群体,就必须购买与之相关的商品品牌。

攀比性。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快速增长也伴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国内居民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层次也产生较大差异,而有差异便会存在比较,从而更容易形成物质优越感的追求。随着消费内容的多样化和消费水平的分化,人们的消费逐渐呈现出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消费水平和内容可能代表着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尤其是一些外部的比较消费,甚至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相对较高的消费群体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对象,人们将追求自己的消费内容,并在有限的预算下,尽可能满足这些消费品的消费对比。若高于周边人口的支出,除了消费品本身的有效性外,也能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满足和虚荣。因此,消费的对比越来越强烈,人们的消费效用不再局限于消费品的使用功能,而更多是与周围人群的比较。

(三)社会阶层与消费的影响价值

低社会阶层会模仿高社会阶层的消费产品,炫耀性消费理论认为,奢侈品的外显性特征更容易被其他社会成员所认知,因此也更容易受到攀比动机的青睞。他们通过节省其他开支,以消费品牌奢侈品来获得更高社会阶层的象征。比如,中低社会地位群体在地位性商品的消费中呈现了一定的刚性。这些地位性商品具有三个特征:可视性、价值性和对比性,可视性指该商品可以被其他人所直接认知,一般而言属于耐用品的范畴,比如手表、皮包等。价值性指这些商品象征了较高的财富价值,一般价值性由品牌所构成,比如海外的奢侈品品牌Gucci等。对比性指地位性商品的属性容易被对比。

研究设计

在文献研究中,本文已经对社会地位理论进行了探讨,解释了人们对社会阶层的态度以及行为机制,其后分析了我国社会现状,我国社会文化具有从众性、同群性和攀比性的特征,这决定了我国居民消费决策机制。最后,本文分析了社会阶层对地位性商品的消费影响。在实证研究中,本文采用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社会阶层与地位性消费的关系。

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问卷结构中,将居民消费划分为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医疗保健消费、家庭设备及日用品消费、教育娱乐消费等,本文将家庭设备及日用品作为地位性消费的衡量标准。在研究中也考虑到了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和调节影响,因为收入不平等的地区才会产生模仿社会上层的消费行为。本文参考了修磊(2016)的做法,用同一省份的最高10%收入群体的社会占比,来衡量地区的收入差距。

研究采用了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研究数据进行研究,将家庭设备及日用品作为地位性商品消费的测量方法,以主观社会地位和基尼系数作为解释变量,并且借助两者的交叉项来谈及社会地位和收入差距对地位性消费的影响机制。在控制变量方面,选择了家庭总收入,这包括了家庭成员的各种收入来源,比如工资薪酬、奖金、补贴、退休金、投资收益等。还有家庭总资产,这包括了房产价值、土地资产、金融资产、现金存款等。另外,还包括了部分人口统计变量信息,比如受访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态、是否拥有子女等信息。性别中女性=1,男性=0。在教育程度的衡量方面,1代表了大专及以上,0代表了高中及以下。在婚姻状态方面,1表示已婚,0表示其他婚姻状态。

因此,研究提出以下计量经济模型,在实际回归中,采用了普通最小二乘法以及加权最小二乘法。

Ln(地位性消费it)=β1×主观社会地位it+β2×居民收入差距it+β3×主观社会地位it×居民收入差距it+βk×Zit(控制变量)+C+eit

实证研究

在第一阶段的回归中,本文将总体消费作为被解释变量。从回归系数表1可以得出,主观社会地位的系数为0.1081,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代表了主观社会地位每提高1个单位,总体消费支出提高了10.81%。另外,主观社会地位和收入差距的交叉项系数为0.320,显著为正,说明了收入差距能够强化主观社会地位对总体消费支出的影响。

当以地位性消费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时,主观社会地位的系数为0.1556(见表2),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代表了主观社会地位每提高1个单位,地位性消费支出提高了15.56%,相比总体消费支出的影响高出了4.75个百分点。另外,主观社会地位和收入差距的交叉项系数为0.1237,显著为正,说明了收入差距更能够强化主观社会地位对地位性消费支出的影响。

在第二阶段的回归中,模型采用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法(WLS)。从回归系数表(见表3)可以得出,主观社会地位的系数为0.1104,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代表了主观社会地位每提高1个单位,总体消费支出提高了11.04%。另外,主观社会地位和收入差距的交叉项系数为0.2760,显著为正,说明了收入差距能够强化主观社会地位对总体消费支出的影响。

当以地位性消费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时,主观社会地位的系数为0.1578(见表4),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代表了主观社会地位每提高1个单位,地位性消费支出提高了15.78%,相比总体消费支出的影响高出了4.74个百分点。另外,主观社会地位和收入差距的交叉项系数为0.2781,显著为正,说明了收入差距更能够强化主观社会地位对地位性消费支出的影响。

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社会地位、收入差距与地位性消费支出的关系。首先,通过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得到自我社会地位认知对消费支出存在积极影响,同时自我社会地位认知对地位性消费也存在积极影响,从影响系数来看,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低于地位性消费的影响,这代表了在我国如今的社会环境下,地位性消费呈现了一定的刚性。互联网时代下呈现了一定程度的“面子经济”,更多的消费者试图通过地位性商品消费来证明或抬高自己的身份外显性,消费结构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地位性消费对日常生活用品(快速消费品)产生了挤出效应,快速消费品的消费支出低迷而产业萎缩。同时,在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下,主观社会地位对地位性消费的影响在不同收入差距的地区而不同。在收入差距较大的区域,主观社会地位与地位性消费的关系得到了强化,而在收入差距较低的区域,主观社会地位与地位性消费的关系被弱化。换而言之,过高的收入差距将拉大社会的攀比氛围。

社会地位和收入差距对消费结构失衡影响是巨大的,从长期来看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研究结论对我国政策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第一,应当关注社会舆论导向,避免过度的物质化的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可以投放更多的公益广告,以及进行一定的言论引导,倡导健康的消费理念。第二,地方政府应当建立更完善的收入分配机制,比如在农村地区,政策鼓励农业电商、电商扶贫、服务众包等创新性的岗位,引导劳动人口自由流动,缩减贫富差距。第三,推动国家遗产税征收,减少财富继承者取得过多的社会垄断资源,塑造我国传统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修磊.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与城镇家庭消费[D].山西财经大学,2017

2.常密密.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理论逻辑与实证研究——基于收入分层的视角[J/OL].商业经济研究,2017(4)

3.张肃.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8)

4.杜亚涛,赵建敏,董佳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再分配对策建议——以财税法为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

5.齊春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态势及治理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7)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差距主观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加强民主党派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