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面的互联网数据管理与用户隐私保护探究
2018-10-22张凯
张凯
[摘 要] 通过回溯新近发生的互联网数据泄露事件对用户隐私造成的危害,从个人意识和社会协作层面、平台管理与用户活互动层面以及国家立法和国际合作层面来探讨互联网数据管理的缺失和改进点,引入并重新定义了“网络平台①”的概念作为研究的对象,着重于构建在大数据时代的一个多方联动的互联网数据管理结构体系,更好地保护用户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形成的隐私数据②,以应对数据管理问题所引发的用户隐私泄露危机。
[关键词] 互联网数据泄露;网络平台;大数据;用户隐私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15. 079
[中图分类号] D0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15- 0196- 02
1 数据管理的形势不容乐观
根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7年12月,我国的网民规模达到了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庞大的互联网用户量以及频繁的互联网使用使得数据产生、获取和使用呈现几何式的增长,造成了十分严峻的数据管理形势。
从2016年国内百度搜索引擎深受舆论谴责的“魏则西事件”和最近发生的“假德邦物流事件”所展现的平台运营商滥用数据牟利行为,到2017年“WannaCry病毒”引发的全球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危机展现出的国际合作缺失,再到2018年3月份新近发生的“facebook用户隐私泄露事件”所造成的大规模用户数据被用作政治筹码所展现的用户信息被利用等。这些为人所熟知且造成重大社会危害的事件都表明数据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用户隐私的防护存在着诸多的隐患,因此寻求一个多层面的防护体系以应对危机的产生和扩散刻不容缓。
2 互联网数据管理与隐私防护策略
2.1 个人防护意识提升与加强网络社会协作并行
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时,要时刻紧绷隐私安全的“弦”,要形成确认设备安全、账户安全、站点安全、交互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安全习惯”。
设备安全是指对自己常使用的互联网设备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并确认安全更新,对于短暂使用的互联网设备不遗留重要文件和信息。账户安全是对用户包含社交软件账号、支付密码等在内的个人信息的有效防护,避免被他人所不当获取。站点安全是指不轻易访问推送和不安全网站,不轻易点击网站的非安全性链接,不轻易下载不能确认安全的软件等。交互安全是指通过通讯软件和交互页面的交流时不过多涉及个人隐私,要具备个人隐私的防护意识。财产安全则是指在涉及网络交易和转账时要确认对方的身份,并对自身的金融类账号做好严密的防护工作。
网络社会协作③的目的在于构建数据管理架构以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不被泄露。作为整个网络社会协作的组成部分,本文着重强调政府网络监管、网络平台合作和网络社区监管三者之间的协作关系。
政府监管是整个金字塔的“基石”和重要支撑力量。通过网络公约和法律规范来对现实层面对用户的隐私进行保护。政府对于网络的监管以“用户满意”为宗旨,旨在约束网络平台的数据获取和使用途径,打击网络攻击和冲击社会正常秩序的网络平台以更好地维护网络用户的隐私和正当利益,做到立法与执法并进,监管与整治并行,对于数据的安全存储和正当使用进行存储和使用上的规范,减少其被滥用的可能。
网络平台合作作为“桥梁”和数据管理的“受力点”。通过形成的“峰会”和“论坛”机制,利于相互之间的利益点的挖掘以降低冲突风险,相互之间就数据的管理合作分享有益经验和技术支持,以“战略性数据管理合作”取代传统互联网模式下的“战略性数据竞争”,形成数据流通使用的“闭合环”,遏制数据泄露造成的用户隐私危机风险。
网络社区监管是有效的媒体监督协作手段,起着信息传递的“神经”作用。在网络社区之中,用户自由发表言论和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对政府和平台的数据管理失当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和协作管理,从而在反向层面上对用户隐私数据安全进行有效防护。
2.2 平台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与用户互动力度提升并行
网络平台自身的数据管理建设直接关系着用户隐私的泄露风险。对于设备的管理,要进行定期的安全风险排查并进行风险的技术性补救,不以控制设备和获取用户隐私为目的预留“技术后门”,严格执行企业的用户隐私条款。
对于运营网站和应用软件的互联网企业,除站点维护和隐私条款修订外,对自身在试运营中所获取的用户数据第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从自身管理层面避免被不当获取成为不当牟利的工具,第二要根据政府的政策和条款进行规范化的存储和使用,不能随意滥用,从政策遵循上进行管理,第三要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互相进行管理和技术的交流,从技术层面防护自身数据和用户隐私。
与使用用户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对促进网络平台自身的数据管理建设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的沟通协作一方面是促进网络平台本身发展的信息来源和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也是控制数据危机恶化发展的有效沟通机制以及用户“知情权”和“参与权”的有效保证。
2.3 国内网络安全法治化与加强合作并行
对于网络世界的立法和监管执法,国外的立法工作启动时间較早。例如作为电脑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当今世界互联网世界的实际主宰者——美国,早在1978年,佛罗里达州就颁布了《电脑犯罪法》,之后美国又相继通过了《1998年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未成年人互联网保护法》等有关互联网安全的法律。在国家安全层面立法中,2001年国会通过的《爱国者法》也含有涉及互联网管理和监督的相关条款
我国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互联网的原则,努力的完善法律规范、行业自律、加强技术支持、公众监督和进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自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以来,相应的机构设置和立法工作即有条不紊地展开,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规范互联网使用的法规条文。
近些年互联网安全环境复杂多变,我国于201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针对当前的数据泄露和个人隐私防护等均做出了相应的法律规定。
除了国内立法行为以外,国际间网络合作对打击互联网络攻击和维护用户隐私安全也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我国长期以来就是网络安全国际的最大受害国之一,也因此我国长期以来始终支持并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互联网安全合作,如派员参加了历次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及其他相关的互联网安全峰会,与东盟签订了一系列的国际间的网络安全框架协议和政府间合作协定并就打击网络犯罪行为同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展开多边合作。
当前世界各国在网络管理中既有著一致的利益诉求,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因素下的利益分歧,对于相互之间的合作有着开放的态度却也存在着安全上的担忧,网络世界既是合作的领域同时也是各国间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也因此,国际间区域合作是走向全球合作的重要步伐。区域国家间的交流合作以及框架协议的签订能够为更广泛的国际化合作扫清互不信任的障碍,从而形成区域对区域的国际合作形式,对于整个世界互联网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防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结 论
为了更好地加强互联网数据管理,以减少用户隐私数据遭到泄露并被违法滥用的风险,用户个人的使用习惯的改变和防护意识的提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环节”,社会化的互联网监管协作是对用户使用机制的有效“监督防护机制”,网络平台间的交流合作、规范化引导以及加强与用户的互动是互联网数据管理的“内部力量”,而国家立法与国际化交流合作则是数据管理和用户隐私防护的关键“外部强力”。如“木桶效应”一般,各个层面的数据管理和隐私防护机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危机总是从“短板”侵入,因此多方发力、齐头并进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邱均平,李艳红.社交网络中用户隐私安全问题探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2(6):34-38.
[2]刘雅辉,张铁赢,靳小龙,等.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52(1):229-247.
[3]齐荣.用户隐私研究综述[J].软件,2015,36(01):125-130.
[4]廖璠,黄丹珠.国外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4):120-123,128.
[5]袁静,贾聪聪,李思艺.高校图书馆情景敏感服务中的用户隐私保护研究[J].图书馆,2015(1):73-77.
[6]Chunhui Piao,Xiaoyan Li,Xiao Pan,Changyou Zhang.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for a Mobile Commerce Alliance[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6(18):5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