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价值的善
2018-10-22刘敏
刘敏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井喷式发展,人们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道德伦理,忽视了管理价值中的善意。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通过艺术的管理,去激发管理价值中人性的善意。管理的对象是人类的工作社群。从表面看,管理的目的是工作的成效,但是工作是由人从事的,所以,管理者不能不和人打交道。管理者天天都要面对既可爱又不完美的人,面对人性中的善与恶,人的潜能、长处和弱点,管理者要想做到百密无一疏,就不能时刻用人的弱点去操控管理。
[关键词] 管理价值;人性;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15. 035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15- 0091- 03
1 管理价值的本质
管理价值的本质,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管理者要做的是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但是,很多人把管理当成一种工具,认为管理是用来操控的,因为它的目标是要让工作有结果。为了让企业赢得最大效益,就必须操纵控制工作者的行为。这一条,是德鲁克坚决不同意的。
1.1 企业的善:创造顾客
学校的目的不是让老师有书教,医院的目的不是让医生有个地方去执业。学校的存在是为了学生,医院的存在是为了病人。那企业呢?企业是为了那些需求者,为了那些客户。因为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能有某种需求没被满足,于是有企业看到这个市场空白,看到这个薄弱环节,企业就会去设计一种产品、一种服务,来满足这个需求。所以,归根到底,企业价值的善就是创造顾客。或者更明确地说,这个善就是创造顾客所需要的价值。
更进一步而言,企业主或者创办企业的人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能够和企业本身的目的一致的话,那就委实太好了。德鲁克说:“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这句话他没有说完,其实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所需要的价值。顾客有时候说不出来他需要什么,但是他能说出来的,他能表现出来的就是他不满意什么,他不满意的东西,就是潜在他所需要的价值。
1.2 员工的善:有所成就
一天有24小时,每个人除去吃饭睡觉以外,大概有至少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工作。过去的工作,可能是在乡村,现在的工作是在工厂。工厂对人们来说,简直太重要了。不但是他的经济收入来源,也使得他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代替了过去的乡村。在这个地方,他有成就,他的一生就有成就;如果他在这个地方感觉到沮丧,或者感觉到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或者让他很没有安全感,差不多就等于是他的生命,或者他的生活整个就黯淡无光。
管理学不是教人如何生存和发财,怎么成为一个著名的、引人注目的、有社會地位的成功者和企业家。而是教你怎么通过工作使你的人生有意义。这个有意义的根本,一定在于为他人创造了价值,为他人创造了福利。所以,管理学不是成功学,也不是生存学,管理学当然也追求成功,但是它追求的是有意义的成功,创造价值的成功,为别人带来好处的成功,使自己能有所成就的成功。
1.3 领导的善:提升境界
德鲁克说,领导力就是把一个人的视野提到更高的境界,把一个人的成就提到更高的标准,锤炼其人格,使之超越通常的局限。然后才能把一个人的潜力、持续的创新动力开发出来,让他做出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那种成就。领导者本身的定义是有人跟随,有人跟随你,你就是领导。最重要的,就是你把人领导到什么方向上。学习管理哲学,最重要的是理解背后的原理。要达到这个目的,企业家需要穷根究底,需要永远有一把尺子建立自己的坐标系,这就是价值观、信念和承诺。管理者必须永远有清醒的头脑,不断反省自己,检讨自己,才能够接近文明人追求真理的境界。
2 如何拒绝管理价值中恶意的产生
2.1 让价值观回归真实
哈佛经典里有一句话:让价值观回归真实。空洞的管理价值观没有任何的“价值”,更谈不上向善了。没有回归真实的价值观,或许会创造最大的恶。
首先来看一看下面列举的公司价值观:沟通、尊重、诚信、卓越。这些词语一个个掷地有声,简洁明了,意味深长,听起来都很有味道,不是吗?或许它们就类似于你现在所处组织的价值观,那些你花了大量时间去构思,去讨论,去修改的价值观。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要有所警惕了,因为这些都是安然公司(Enron)2000年年报上所陈述的公司价值观。安然公司破产事件告诉人们,上述价值观并非意味深长,而是毫无意义的。
2.2 建立合理的价值体系
每个人都认为管理很重要、很有价值,但真正要具体说出来管理的价值在哪里,价值有多大,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二则,管理本身是一项非常难做的工作,经营活动的主体是事,需求、动机、价值、利益关系相对容易界定,而管理活动的主体是人,管理者是人、被管理者也是人,人有多复杂管理就有多复杂。因此,企业的管理活动,往往是费心劳神辛苦半天还不知道价值有多大,特别是在行业存在超额利润的时候,经营上轻松愉快的丰厚收益导致管理很容易就被忽视。通常来说,管理的价值是确保目标的实现、提高系统的效率、控制风险,使企业建立持续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因此,管理主要解决的是系统的问题,建立起系统的力量。
2.3 重视道德的教化
思想道德、价值观判断是指导人们一切行动的基础,一个国家的核心思想和核心价值观也是指导国家行为和政策的基础。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他全民的思想,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他人民的价值观。一个国家思想和核心价值观构成了国家的灵魂。改革开放时期,存在某些制度与规则的不健全这是是十分正常的,难免的。但是,越是在制度与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就越需要合乎社会制度取向及人文精神和社会理想要求的价值观念作基础。
任何社会和国家都需要相对统一、一致的、符合社会制度价值判断和社会理想要求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承认社会道德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存在严重不足,那么,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找到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这个根源在哪里?它不在社会,不在百姓,根源还是在政府。从某种角度来看,可以说一个国家政府的价值判断就是社会最主流的价值判断,政府权力的价值取向就是社会最主流的价值取向,任何国家权力的价值取向都是这个国家价值取向最本质的反映。因此,要想找到并纠正社会思想和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只有从政府做起。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只有从政府和权力做起!
3 管理的价值是激发和释放人的善意
三鹿奶粉事件,一个民族的痛。倒下的,不止三鹿这一个国产品牌,倒下的,更是人们对于国产乳制品的信心,进而波及中国整个制造业,打假之声,声声发人深省。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怎样才能让管理价值的善真正达到它的目的?
3.1 关于社会
首先,需要有一个有功能健全的社会。所谓功能健全的社会,其意思是说,人在其中,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里,能够有尊严、有身份、有地位、能贡献,同时他必须在社会里承担他的责任。人治社会或礼治社会的诚信是不稳定的、有限的,而法治社会因能提供普遍公正实施的法律,就可以给不相关的陌生人提供互相合作和解决争端的基础,从而可以大规模地扩大信任半径。这是因为,法治社会以法律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它可以形成一种体系化、制度化和刚性的制度信任,它可以确保人们的预期。有了这种预期,人们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相互交往之间才有善意可言。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保障社会各项事务都能在安定有序的环境下运行,是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石,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定团结需要法治的维护。
3.2 关于组织
组成社会的细胞,也即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是一个有效的工作团体,是一个有效的工作社区。企业要有一种成就员工的管理价值。很多高层管理人员在谈及企业成功的秘诀时都会提出“员工是企业的宝贵资源”的看法。企业管理者可以参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来管理员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被尊重需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是自下而上的階梯关系。中国古人也有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满足基本需求才能谈价值。所以个人认为,归属感、成长感、成就感、使命感,也是自下而上的阶梯关系。核心价值要得到员工认同,使员工产生最终的使命感。
3.3 关于个人
个人,也就是工作者,必须是负责任的工作者。工作,是上帝赋予我们的天职。一个人做好了本职工作,也就是对生命最好的修行。在工作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思想观念问题,具体点讲就是对待工作的态度。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做好本职工作起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科技在日新月异的进步,这就要求要做“终身学习型”的员工,只有加强知识业务的学习,着实提高文化理论水平,不停开拓视野,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强化业务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用正确而又科学的方法去投入到工作中,才能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以致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当这三个事情合在一起,可以看到管理价值的着手点。着手点在哪里?管理价值要达到这三个目标,它的着手点就是有效的组织,有效的企业。何为有效?就是在这三者中,去激发人性最大的善意。如果这三个问题都解决了,就解决了管理的目的:让每一个个体,让每一个个人都承担起他对公众的责任。也因为他承担了这个责任,他才有发挥成长的自由和空间,这就是责任和自由,因此他才享有尊严,才实现了人生的最大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钱学成,全林.管理哲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92-296.
[2]杨伍栓.管理哲学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98-210.
[3][英]保罗·格里斯利.管理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的变革[M].徐海欧,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336-376.
[4][美]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许是祥,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王莉.哈佛管理全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5:111-130.
[6][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第9版.孙建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46-401.
[7]潘连柏,伍娜.管理学原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20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