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骨量流失,药物来帮忙
2018-10-22王海莲
王海莲
得了骨质疏松症,除了生活方式改善以及钙及维生素D的基本补充外,还有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有效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可以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显著降低骨折的发生风险。
当你做了骨密度检查已被确诊为骨质疏松症,已经发生过椎体和髋部等部位脆性骨折,骨量明显减少,具有高骨折风险,你该怎么办?除补充钙和维生素D外,你还需要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
抗骨质疏松药物有哪些
骨量流失像指尖的流沙,我们要及早行动促进骨骼健康。都有哪些抗骨质疏松药物呢?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按作用机制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及传统中药。
1.骨吸收抑制剂:包括双膦酸盐(如阿仑膦酸钠)、降钙素、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
2.骨形成促进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肽)。
3.中药:骨碎补总黄酮制剂、淫羊藿苷类制剂和人工虎骨粉制剂。
抗骨质疏松药物如何选择
通常首选具有较广泛抗骨折的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利塞膦酸鈉等)。
对低、中度骨折风险者 (如年轻的绝经后妇女,骨密度水平较低但无骨折史) 首选口服药物治疗。
对口服不能耐受、禁忌、依从性欠佳及高骨折风险者 (如多发椎体骨折或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骨密度极低的患者) 可考虑使用注射制剂(如唑来膦酸、特立帕肽等)。
如仅椎体骨折高风险,而髋部和非椎体骨折风险不高的患者,可考虑选用雌激素或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新发骨折伴疼痛的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降钙素。
中药具有改善临床症状等作用,但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证据尚不足。
使用抗骨质疏松症各类药物需注意
双膦酸盐类:少数患者可能发生轻度胃肠道反应,如上腹疼痛、反酸等症状。可发生一过性 “流感样”症状,如一过性发热、骨痛和肌痛等类流感样不良反应。还有可能引起下颌骨坏死的风险,对患有严重口腔疾病或需要接受牙科手术的患者,不建议使用该类药物。对于长期(3年以上)使用者,一旦出现大腿或者腹股沟部位疼痛,要检查是否得了非典型股骨骨折。
降钙素类:少数患者使用后出现面部潮红、恶心等不良反应,偶有过敏现象。
绝经激素治疗:有子宫的妇女应用雌激素治疗时必须联合应用孕激素,不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乳腺癌和血栓性疾病患者禁止使用绝经激素治疗。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有静脉栓塞病史及有血栓倾向者,如长期卧床和久坐者禁用。雷洛昔芬不适用于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
甲状旁腺素类似物(特立帕肽):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肢体疼痛、头痛和眩晕。
使用抗骨质疏松症,关于疗程的建议
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超过5年可能会增加下颌骨坏死或非典型股骨骨折的风险,建议双膦酸盐治疗3年~5年后需考虑药物假期,也就是暂停药。建议口服双膦酸盐治疗5年,静脉双膦酸盐治疗3年,应对骨折风险进行评估。如为低风险,可考虑实施药物假期停用双膦酸盐;如骨折风险仍高,可以继续使用双膦酸盐或换用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 (如特立帕肽或雷洛昔芬)。
特立帕肽疗程不应超过两年。
绝经激素治疗骨质疏松,补充雌孕激素的时间是从开始到<60岁或绝经10年之内,收益更大,风险更小。
鲑降钙素连续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