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2018-10-22金一
金 一
(昆山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科,江苏 昆山 215300)
前 言
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将其应用在医院护理工作中,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提升护理工作质量[1]。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是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展相对应的风险控制策略,降低风险对患者带来的损害,促进患者康复。护理风险管理包括识别风险、判断风险、处理风险、总结护理效果等几个方面,将这种护理模式应用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可以显著提升护理质量,促使患者更加配合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中,随机选取118例当做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所选患者均同意。将患者按照就医顺序进行分组,一组为对照组,59例,男37例,女22例,年龄为36-69岁,平均(52.6±1.4)岁;另一组为观察组,59例,男39例,女20例,年龄为37-66岁,平均(21.8±1.2)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1)风险识别,护理人员全面关切患者的日常活动,了解是否需要帮助,针对不了解疾病、有不良情绪的患者,一方面对其进行疾病知识讲解,另一方面对其进行情绪疏导。降低患者自身方面带来的风险。护理人员认真分析医院环境是否会对患者治疗带来影响,发现问题后,针对性进行处理。(2)风险评估,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文化程度、健康意识、疾病观等进行评估,并对自身的护理技巧、护理综合能力进行分析,评估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护理人员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护理风险紧急预案,当出现风险后,更加从容的应对。(3)护理风险处理,出现不良护理事件后,相关负责人要及时进行处理,并端正态度,诚恳的回应患者、家属,对自身工作的失误,要及时进行反省。此外护理人员本身要注重自身护理知识、护理技能的提升,要结合工作情况,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体系,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并树立新的护理观念,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4)护理总结,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对护理风险管理活动进行总结,分析近段时间内自身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相对应的调整,从而为后续的护理活动提供良好基础。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质量的评分及护理配合度[2]。
1.4 判定标准
利用我院自制的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评分表对患者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进行评定。工作质量评分表共有护理工作态度、技能熟练度、情感支持、综合能力等几项,每项最高得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越认可[3]。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评分
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评分如下表1所示,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评分 (分)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配合度
两组患者护理配合度如下表2所示,有显著差异,P<0.05。
表2 两组患者护理配合度对比
3 讨 论
护理风险主要是在开展护理过程中,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出现对患者带来损伤,甚至是死亡的可能性,其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复杂性、风险性[4]。临床上,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本身就具有很高的风险,如患者不配合、护理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高等,都会加剧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5]。所以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必须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风险控制。利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从风险识别、评估、处理、总结等几个方面入手,能极大的提高患者对于护理人员工作的认可,而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质量的评分要远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评分,P<0.05。同时利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可以让患者更好的和护理人员进行交流,满足了患者对疾病知识、健康知识的信息需求,使得患者可以更加主动的配合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工作,而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配合度达到了96.6%,和对照组患者的72.9%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活动,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护理工作风险事件发生,促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护理人员工作,提升了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