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协作式学习”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2018-10-21崔颖
崔颖
2015年9月我参加约克大学的“科学教学和技术应用”的培训班。“小组协作式学习”是这次培训的重点。首先,这次培训的方式不同以往,不是专家讲座学员听的方式、也不是简单的“提问-回答”的互动方式,而是以“小组协作式学习”的方式传授“小组协作式学习”。让被培训的老师身临其境、切身体验感受“小组协作式学习”。作为受训学员,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理论的,更多是难忘的体验和经历。我本人的受教育方式是“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这里我不愿意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命名”,因为“传统”有精华有糟粕),我从教的方式仍然是“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所以對于两种学习方式的感悟、比较、体会更深刻。
一、为什么“小组协作式学习方式”优于“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
这里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教育面向大众不过150年左右的历史,我们所熟悉的“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是为了满足工业化的对批量同化的人力需求,工厂模式被复制到教育上。在工业化时代,受教育的人掌握一种技能或某些知识就能受用终身,然而现在和未来,是真正知识爆炸的时代,是后工业时代,我们所学习的知识被迅速更新,机器和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代替人力。在这个后工业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等等新型能力的人才。而要培养这些能力“小组协作式学习方式”优于“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
二、“小组协作式学习方式”在教学的实践探索
1.初次尝试的困境
在接受本次培训之前,我也听说过“小组协作式学习方式”,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过尝试,但效果不好,很快终止了。通过这次培训我才找到原因,是因为我本人缺乏“小组协作式学习”的组织技术和理论。仅仅是把学生形式上分成小组,但不知道如何有效组织,甚至几个人分为一组、什么人分为一组这些具体问题都不清楚,所以表现出的结果是课堂乱、有的学生不参与甚至被边缘化等等问题。
2.学习后再次实践
这次培训让我比较系统地学习到理论和组织技术。由于培训中我的角色就是学习小组的一员,能够体验到学生的感受和能力的获得。返校后第一天,我就开始了教学实践,首先先进行形式分组。按照异质分组的原则,提出小组人数为4至5人、男女比例、让成绩优等的学生作为小组组长等前提要求,然后让学生按照前提要求自由分组。右图为学生实际分组情况。
另外提问方式的改变。以前教师提问,立即请学生回答,结果就是往往一些学生站起来后无话可说,不仅场面尴尬,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表达能力、自信心都是不利的,其他学生又像个看客,缺乏思考的动力。现在我抛出问题后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在点名提问。这样做的原因是让学生做一次表达的预演,即使有些学生无话可说,也可以学习借鉴同学的想法。这个过程就是对学生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这个过程是全员参与全员提高的过程。
3.创设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需求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我在组织教学时会尽量创设环境,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例如在学习《远距离输电》时,我给学生提供白纸和画笔,让学生分组完成思维导图。这个过程学生之间查阅教科书、书写、倾听会属于语言智能;梳理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属于逻辑智能;相互交流、合作属于人际交往智能;绘画、设计属于空间智能。
在复习《交变电流》时,采用“美术馆”的组织方法,第一节课让各小组总结,第二节课将各组作品挂在教室周围,各组有一名讲解员负责讲解,其他学生巡视参观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发挥锻炼各种才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这样的课堂是活泼的、是高效的、是富有情感的。
三、“小组协作式学习”的现实困境
1.与课时安排的矛盾
“小组协作式学习”需要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合作、创作、展示、评价。目前大部分学校一节课的时间是40至45分钟,实践的过程中感觉时间不够,这样的“小组协作式学习”以80分钟至90分钟为宜。所以现在我是在有两节联排课的时候采用“小组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方式。
2.与现行高考方式的矛盾
“小组协作式学习方式”能促使学生对知识、概念、 规律等教学内容的理解更深刻,但耗时明显。“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讲-听-记”的模式。所以在课程进度方面,“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更有效率。采用“讲授方式”一节课的所完成的教学进度,在采用“小组协作”时一节课只能完成1/3左右,如果课上多采用“小组协作式学习”的话,那么课时的压力还是十分紧张的。面对目前的高考方式对于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创作能力考察较少甚至无法考察的现状,面对课时压力,“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对于现行高考更高效,更容易出成绩。但从长远来说,“小组协作式学习方式”更适合学生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