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气肿疽的诊断与防治

2018-10-21姜涛

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诊断防治

姜涛

摘要:牛气肿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性疾病,其只对反刍动物发挥作用,具有高死亡率的特征,一旦发生会对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利益损失。为此,文章对牛气肿疽的诊断与防治进行了分析,以便养殖户能够掌握基本的诊断知识与有效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牛气肿疽;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8.10.087

0 引言

牛气肿疽又被称为鸣疽、黑腿病,是反刍动物經常患有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疾病,病情发生后病程较短,具有高死亡率。其发病主要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发病后,牛会出现出血坏死性炎等病症,而且气肿疽梭菌传播速度较快,一旦有病害出现,其病菌快速散播,扩大了病害面积。

1 病原与流行病学分析

1.1 病原分析

气肿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发的,革兰氏阳性,其是一种粗大杆菌,这种病菌的两端为圆形,宽度在0.5~0.6μm之间、长度在2—8μm之间,具有运动特征,当其进入到牛体体内后,以芽孢的形式存在,能够独立自主完成运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不耐热外霉素,芽孢自身的抵抗能力较强,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存活,如泥土中。其中在泥土中可以生存5年以上的时间而在腐尸中可以生存90d左右的时间,气肿疽梭菌对化学消毒剂、高温及干燥没有较强的抵抗力,而芽胞抵抗力较强,利用浓度为福尔马林与氯化汞进行杀菌,会在10~15min范围内使细菌灭活[1]。

1.2 流行病学分析

黄牛感染气肿疽的几率较高,通常是在自然环境下感染,乳牛、牦牛、水牛等感染的可能性较小;马、骡、驴等一般不会感染。气肿疽病的高发期在牛的1-2岁之间,发病后死亡率较高。这种传染性疾病在其它动物身上很少发生,实验中发现,只有豚鼠的感染几率较高。气肿疽疾病的传染源主要蕴藏在牛的分泌物、排泄物、尸体等物质中,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对牛饲料、饮水水源以及土壤造成污染,成为持续性传播的源头,进入到牛的消化道中或感染牛的创伤部分,使牛患病。牛气肿疽具有地方性的特征,经常发生在自然环境潮湿的山谷牧场等地区,发病时间不确定,四季都有发病的可能,但在夏季的发病几率较高。

2 病理分析

牛气肿疽的潜伏期分为两个时间段,通常是3~5d、7~9d,最短的潜伏期为1~2d,往往是通过突然发病的方式,发病后牛体温会上升到41~42℃,在早期发病期间会出现轻度跛行的症状,食欲减退、呼吸较为困难.停止反刍、牛体多个肌肉组织会出现肿胀情况、有些患病牛皮肤会变成黑色、红色、伴随坏疽形成。触诊过程中,会有捻音、鼓音出现。将其患病部位的皮肤切开,会流出具有酸臭味的红色泡沫液体,经常出现的部位有颈部、腰部、腿上部、臀部等,发病1~3d内会出现死亡情况。通过对患病牛进行解剖,尸体出现了迅速膨胀问题,而且腐烂效率较快,体内天然孔会有血沫流出,患病肌肉组织呈黑红色,肌肉中有大量气体存在,并伴随着腐烂气味的发出,呈现出海绵状;另外,患病后,牛的局部淋巴会出现水肿、充血等问题,严重会出现出血情况,牛的肾、肝等器官出现褐色,并出现充血情况,有时甚至出现核桃大小的坏死灶。切开坏死灶可以看到有气泡和血液流出,坏死灶的切面为多孔海绵状;患气肿疽后,牛的心肌会受到影响,而且其它器官也会出现败血症的病情[2]。

3 诊断分析

在常规诊断中,会通过尸体剖检,根据病理、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对其诊断,必要情况下,可以在试验室中通过分离病原诊断病情。

在动物接种实验中,利用豚鼠替代牛,将病料配制成乳剂,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将其注射进豚鼠体内,剂量为0.5~1mL.对豚鼠进行观察,在1~2d内会有死亡情况出现。通过豚鼠剖检,发现其肌肉颜色变为黑红色,肌肉出现干燥的情况,腹股沟位置有少量气泡出现。

4 防治措施分析

牛气肿疽的防治主要是预防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平时注意疫情,如果毗邻地区出现气肿疽,应立即用气肿疽菌苗对本地区的牛进行预防接种,对当时因病、怀孕、哺乳未能预防接种的牛必须进行补免。一旦发现病情,应该隔离治疗,并对畜舍及牛活动区进行消毒,对周围村庄的牛群及时进行紧急免疫注射,采取深埋的方式,将已病死的牛埋入到深土中,并通过无害化处理的方式,对病死牛的粪便、饮水槽、垫草等物质进行处理,并利用浓度为煤酚皂溶液与水混合,配置成消毒溶液,对牛舍进行全方位消毒;并划分出疫区,采取隔离的方式,避免疫区牛外流到其它牛舍中,在疫区中要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灭牛虻以及灭厩蝇工作,可以利用浓度为80%敌敌畏乳油混合水制作喷雾溶液,水与敌敌畏乳油的配置比例为400:1,牛体表面可以使用灭害灵[3]。

在治疗过程中,应通过强心补液、抗菌与抗毒等方式,尽量控制疫情的扩散牛发病初期,可以利用青霉素、庆大霉素、葡萄糖、地塞米松进行输液治疗,其中牛的体重是青霉素用量的决定因素,使用2g的庆大霉素、50mg的地塞米松、1000mLl0%浓度的葡萄糖进行输液,每日2次。输液治疗完成后,第二阶段治疗可以使用地塞米松、头孢曲松钠等药物,治疗也采用输液的方式,每天输液两次,其中规格为0.5g的头孢曲松使用15支、50mg的地塞米松、1000mLl0%浓度的葡萄糖。

如果在发病初期出现肿胀情况,可以采用切割的方式,在肿胀处切长度为2cm的切口,然后利用浓度为2%的高锰酸钾溶液对切口位置进行清洗;而且肿胀位置周围也应利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注射,浓度为2%、剂量为2mL;另外,对肿胀位置的处理也可以使用青霉素,将其与安痛定进行稀释、每5h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切口处理完毕后,要清理切口位置的坏死组织,并通过防疫手段,免疫其它位置感染牛气肿疽病。

因云南省农村山区地区具有丰富的草药资源,而且方便就地取材,所以可以利用草药进行治疗:将100g棘黄连、100g(左右)三棵针、50g金钱草、50g马鞭草、50 g夏枯草、30g黄连、50g苦胆草、20g生姜、50g土大黄、或将70g紫草、30g黄柏、50g三棵针、30g黄连、50g棘黄连、30g栀子、夏枯草30g、20g生姜、30g甘草,将以上草药兑水熬煮,每日灌服500mL,2次/d。治疗牛气肿疽主要以使用利湿利尿、抗菌消炎、清热解毒药方。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论述了牛气肿疽疾病的流行病学与病原、病理,探究了病情诊断与防治方法,希望能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能够及时诊断出病情,尽早进行病情处理,降低损失。

参考文献

[1]董贺,李晶,白小云,等,牛气肿疽的检疫与防治措施[J]兽医导刊,2015,25(22):108.

[2]赵美娥,张世广,查飞,等,牛气肿疽病的诊治和防控措施[J].兽医导刊,2014,23 (12):51

[3]靳运生,贾野.牛气肿疽的发生、诊断与防治[J].现代畜牧科技,2016 (6):131

猜你喜欢

诊断防治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