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隐性职业素养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018-10-21彭斐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融合

彭斐

[摘 要:隐性职业素养是通过长期职业行为逐步外显的内化素养,对职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以校企深度融合为视角,探讨隐性职业素养融入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隐性职业素养;课程体系;融合]

职业素养对人的职业行为与职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其中隐性职业素养是一种只有在长期的从业过程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内化素养,是从职业技能的掌握上升到职业习惯的养成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短期内不易鉴别,对其培育和塑造是一个难题。尽管高职院校借助顶岗实习环节、社会实践等活动提升职业素养,但是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研表明,学生对职业技能的认识与实践好于职业习惯,责任意识、岗位适应能力、迁移能力等隐性职业素养指标满意率不高,可见隐性素养培养工作任重道远。

隐性职业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专业课堂的表现还比较“贫乏”。高职院校与企业间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联系还不够紧密、机制不够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缺乏深度融合;教师对相关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认知不透,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结构性错位,不利于整体职业素养的提升。

本文以课程体系构建及实施为视角,研究以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探讨隐性职业素养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地,实现符合职业世界需要的“职业人”的培养目标。

1构建“跨界—融合”的课程体系模型

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以课程教学与职业活动的深度融合为基础,改革方向需紧密联系企业需求,在课程的具体分类中实现各版块“跨界”与“融合”,课程体系模型如下图所示,采用双主体教学模式,各版块以文化素养、工作过程、师资方式、需求目标等作为关联要素,即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对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践中,即学校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实践场地、师资力量、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人才培养过程要素与企业的工作任务、岗位需求、工作场所、师傅指导、学徒模式、验收考核等工作过程要素对接。

2隐性职业素养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方式

知识、技能与隐性职业素养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构建专业课程与职业活动紧密融合的环境及条件,可促成专业技能凝练为职业能力,可促进隐性职业素养逐步内化,形成职业习惯。

2.1职业情境营造,模拟职业经历

在职业情境中获得的理解,就如同是亲身经历职业过程,是切实的、感受深刻的,能够为学习者提供针对性强的、更富实效性的问题演练体验和经验借鉴,强化学习者的职业迁移能力。以实际工作情境为依托来开发设计学习内容,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方式,具体可将仪器设备、环境布置、岗位分类、操作规范、管理方式、验收标准等主客观要素融入职业情境的构建。

2.2职业任务导向,职业素养内化

隐性职业素养的学习就是养成在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和综合素质。学习过程当以一定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职业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以任务为导向,以行动为支配,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将工作中需要的知识、技能、道德、态度、操守等各种复杂的因素有机整合,才能体现职业活动中诸多元素存在的意义。

2.3自我发展构建,主体意识形成

隐性职业素养是隐含于职业行为中的具体的、可感知的综合素质,只有通过实践行动才能转化为主体实际的职业素养。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引導学生进入职业行动的中心位置,成为行动的主体,积极主动进行咨询和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参与兴趣,进入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之中,促进职业意识形成。

3基于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校企共建课程案例

以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设计基于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跨界—融合”课程体系。

企业需求与学校输出相对接。基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企业专家认证会,完成企业生产过程、工作过程与职业院校教学过程的方案对接,确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目标。

教学环境与职场环境相对接。对接电子行业生产、开发、销售等岗位职业活动的需求,重新布置工位、工具、仪表、仪器、元件仓库等,工作规范与管理条例张贴显眼位置,形成电子工艺、电路设计、电路制作等系列实训工作室,为实际工作需求创设工作情境。

隐性职业素养融入教学项目的二次开发。基于知识、技能、素养三维教学目标的建立,选取企业项目作为教学载体,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职业活动,运用问题导向法训练职业能力,逐步实现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层面渗透对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态度的认知和内化。将企业管理方式和考核方式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采用手机APP完成考勤签到,参照企业产品质量验收标准,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学生轮流担任设计师、工艺员、质检员、生产组长等职务,开展电路验收及互评,提高质量意识及责任意识,促进团结协作。

校企深度合作,推行“专企融合”模式。尝试现代学徒制班、校企合作定制班、名师工作室、双师课堂等创新模式,先后开设了圣泓定制班、钢信“通信铁塔”学徒班、东忠现代学徒制班、紫光现代学徒制班等,作为“专企融合”的实践案例,形成一种学校对企业所需人才进行按需定制、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进行指导调节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企业经济效益和职业院校人才效益双目标的共同实现,从共治走向共赢。

4结语

专业课程体系是知识技能传授的主宰者,也应当成为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推手。基于校企对接,推进课堂教学与职业行为的深度融合,在实践中促进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内化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江琴.自我的构建与认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5):81-85.

基金项目:2018年度杭州市社科联研究课题(2018HZSL-ZC020):基于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高职课程跨界与融合模式研究;2018年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822):隐性职业素养融入高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