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2西块阜三下欠注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8-10-21郭鹏袁晓俊杨景堂计玉冰张瑞典

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 2018年10期

郭鹏 袁晓俊 杨景堂 计玉冰 张瑞典

摘 要:吉2西块阜三下段是低渗、超低渗深层高凝油砂岩油藏,具有中等偏强应力敏性。多年注水开发效果极差,主要矛盾为注水井欠注,无法有效补充地层能量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储层敏感性、措施合理性、水质质量等欠注原因分析,剖析吉2西块阜三下段欠注主要原因。然后通过对策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欠注;储层污染;酸压;解堵

1 欠注现状

以吉2-7井井组为例。该井组共有注水井1口,生产井6口。自2013年开始注水以来,阜三下段始终表现为吸水困难。井组累注水9151方,累产油11160吨,累积注采比0.82,低于低渗油田注水开发的1.2指标,地层能量难以有效補充。从生产井产出液氯离子浓度监测数据分析,生产井产出液氯离子均趋于降低,说明收到了氯离子浓度较低的注入水的影响,但结合生产井产液量变化情况,井组生产井受效,但十分不明显,欠注依然是主要问题。

2 欠注原因分析

2.1 储层敏感性较强

吉2西块阜三下为低渗、超低渗砂岩储层,主要胶结类型为石英次生加大和孔隙式充填胶结、硅质胶结为主。粘土总量为8~13%,其中高岭石相对含量为58~85%,伊利石相对含量为5~9%,伊/蒙混层相对含量为8~35%。表现为中等偏弱速敏、中等偏弱水敏、弱-无酸敏、无碱敏、中等偏强应力敏。外来水体进入地层后,受应力冲刷作用,高岭石脱落,随注入水进入地层深部,久而久之,堵塞储层微喉,造成注水困难。

2.2 措施选择不当

以往该区采用酸化增注工艺为主,提压增注工艺为辅,在注水不同阶段出现不同效果。以袁1-24井为例,先后酸化2次,采用相同的酸液体系,注水初期酸化后降压11.4MPa,有效期达437天,增注量3857.4方;注水中期酸化后压降1MPa,有效期仅为181天,增注量873方,后采用提压增注技术后,增压6MPa,有效期324天,增注量2773.9方。

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常规注水井酸化处理半径小(2~10m),注入表面积小,注入水驱动距离仍比较远(酸化半径末端到生产井压裂裂缝前段50~100m),驱动压力仍比较高。首次酸化后,近井抑制注入问题被处理,但随着注入时间延长,抑制注入问题发生在远离注水井井筒的位置,常规酸化难以有效作用。

二是采用土酸酸化反应速率较快(腐蚀速率30%/1h),对于低渗油藏,处理半径受限;而现场采用的缓速酸通过后续实验评价,缓速效果不明显。实验采用吉202井岩心进行粉碎后酸液溶蚀实验,烘干后计算酸溶蚀率。实验结果表明,常规盐酸1小时溶蚀率仅为16.5%,3小时增加到20.2%,且不再增加,酸蚀效果一般,且反应速率极快;多氢酸1小时溶蚀率达到33.7%,3小时增加到37.7%,6小时内仍然继续反应,溶蚀率达到45.2%,缓速效果明显。

虽然优化酸液类型可降低溶蚀速率,降低酸液在近井地带的消耗,进而提高溶蚀半径,但单独依靠酸液缓蚀能力储层地层效果有限,需要通过物理方法增加大幅度增加酸蚀半径,提高处理效果[1-2]。

2.3 水质不达标

该区注入水水质达标率为91%,而井口固含量达标率仅为71.8%。过取样实测井口固体悬浮含量可达0.85~10.86mg/L。对于低渗、超低渗油藏来说,造成地层堵塞的风险极大。通过结垢趋势预测,在地面条件下,各个位置的注入水SI值均大于1,均存在碳酸钙结垢趋势。通过腐蚀试验分析,在地面条件下,各个位置的注入水腐蚀速率均超过油田注水开发要求的0.076mm/a,最高的为联合站处理污水,可达0.125mm/a,对注入系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地面注入管线均采用20#钢,无防腐涂层,在湿环境下存在SO42-、Cl-离子时,很容易引起不均匀腐蚀。SO42-、Cl-离子吸附在金属表面上时造成氧化膜的破坏,破坏的地方(阳极)与未被破坏的地方(阴极)形成钝化-活性电池。这时在腐蚀前沿通常能分析出含氯和含硫的腐蚀产物。EDX半定量分析见到,腐蚀产物中除含有较高含量的S、Cl等外,还含有促进腐蚀的Mg、Ca、K等成分。

另外,在井下部分,通过注水井洗井过程中的取样数据也可知,注入水通过井下管柱时造成了固悬浮物的聚集和进一步增加,200方清水洗井后,实测井底谷悬浮物含量仅能达到12mg/L。

3 对策分析

针对该区欠注情况,优选小型酸压增注技术。其技术原理为利用胍胶压裂液先将地层压开一条短裂缝,再用盐酸酸液预处理裂缝壁面,最后用土酸酸液进一步刻蚀裂缝壁面和孔隙,形成具有较高导流能力的通道,提高注水效果。与常规酸化工艺相比,具有处理半径大,酸接触面积大,刻蚀程度高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大井距、低渗透、多次酸化效果不理想的储层。

4 结论

①储层高岭石含量高,应力敏感性强,注水过程中颗粒剥落,堵塞地层;②常规酸化工艺初期有效,后期因处理半径较小,不能根本解决欠注问题,措施效果变差;③注入水中固悬浮物含量超标进一步加剧了地层欠注程度;④小型酸化解堵工艺与常规工艺相比更为适用,能有效解决吉2西块阜三下段欠注问题,提高注水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1]裘怿南,刘雨芬等.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模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2]童宪章.油井产状及油藏动态分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