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乐仪式的当代表现意义
2018-10-21姚小风
摘要:华夏古文明常被称作“礼乐文明”,在这个范式下,华夏民族有效、迅速并自愿地将行为规范和文明开化推向整个族群,将精神世界的追求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从而形成华夏民族注重实用,注重世俗,融精神探索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礼仪在当代通过仪式所变现出来的审美意蕴,是当代人所关心的重点,以一种欣赏艺术作品,乃至行为艺术的方式来看待传统礼仪,从传统仪式的形式感中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与审美价值。
关键词:传统礼乐 仪式 当代表现
华夏古文明常被称作“礼乐文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将礼仪和祭祀作为国家的立国之本。这本是原始文明的基本特征,但是华夏民族通过礼乐制度,可以说建设了一套将世俗生活与礼仪祭祀完全融合的国家系统,甚至于将是否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礼仪作为族群文明的标志。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本身是形而上的精神世界追求,全方位地渗入了世俗生活之中,在世俗生活的一点一滴中通过礼仪规范体现出国家精神范畴的诉求,这是我辈先祖通过礼乐制度而做出的重要创造。在这个范式下,华夏民族有效、迅速地将行为规范和文明开化推向整个族群,将精神世界的追求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而不是生硬灌输,从而形成华夏民族注重实用,注重世俗,融精神探索于日常生活的传统。
连日常生活都是如此,那么社会交际场合,乃至于国家最重要的祭祀和战争就更是如此。由统治阶级进行的祭祀仪式,往往具备大型广场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可以从传统典籍所载的祭祀礼仪制度中,查看到很多具备审美意蕴的规定。如具备起承转合的情节发展流程;具备舞台艺术元素的人员走位台布规定;表达情绪,渲染氛围的音乐;视觉象征性的礼器和玉器,以及仪式整体色调的美术风格处理。
值得指出的是,礼仪和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相辅相成的态势:礼仪的需求促进了艺术的迅猛发展,比如传统宫廷雅乐的创作;而同时艺术水准上的突飞猛进,更使得每一次的祭祀典礼更加贴合本质上的国家精神概念需求。
我们说的“雅乐”,起源于遠古,在周朝最为鼎盛;所谓“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如果是学者们推测的理想状态,那么《诗经》《乐经》两部古籍当分别记词录谱。然而春秋战国“礼崩乐坏”,雅乐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传说中的《乐经》之失传与西汉时丝竹之乐传入我国,雅乐基本上被丝竹之乐取代,后人无缘得听“天籁之音”,只能从《诗经》中摸索那种梦幻的、“三月不识肉味”的幻影。
《诗经》的精髓在于国风,雅与颂大多千篇一律,没有多大的文学价值,但雅乐的精髓却在于庄严的雅颂之间,编钟、磬、埙、笙等传说中的金石乐器,蕴藏着如此多的绮丽,后人已无缘聆听。
而祭祀仪式经过历代的发展,也的确成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先驱:屈原的《九歌》描述的是一场完整的楚地祭神礼仪,其中的乐舞、角色、台词和情节表现,已有后代杂剧甚至歌剧的初步样式;而由少数民族所保留下来的傩戏,正是古代祭祀礼仪流传演变而成的一种戏曲艺术。
传统礼仪在当代社会所能保存的最为完整,甚至于有所增添的,即为传统礼仪中的仪式制度,具有审美意蕴的各类仪式,如婚礼、葬礼、祭祖礼、大型庆典等。目前,日韩和东南亚各国还保存着传统儒家的集体成年仪式,不过我国根据实用主义传统并未有所保存。集中看来,目前传统典籍中所记载的礼仪一般也只在当代人生活中所必需的仪式,以及彰显国家文化方向和国家精神的大型庆典仪式中得以保存。前者以婚礼、葬礼、祭祖为代表,后者以国家周年庆典、文化部门所组织的祭孔大典、各类大型活动的开闭幕式为代表。
当代人更加关注的是这些仪式所带来的程式、规则和艺术性,这些审美范畴的意蕴明显更加令人注意。再加上我国仪式与艺术表演并不分家的民族传统,传统礼仪在当代通过仪式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蕴是当代人所关心的重点。现代人以一种欣赏艺术作品,乃至行为艺术的方式来看待传统礼仪,从传统仪式的形式感中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与审美价值。“礼乐”的教化作用已然逐渐消退,“礼乐”的文化内蕴、审美意境和艺术价值依然长盛不衰。
(作者简介:姚小风,男,江苏演艺集团昆剧院,三级演奏员,研究方向:昆曲伴奏)(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