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廊坊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对策研究

2018-10-21沈暄人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生态城市

沈暄人

摘要:本文结合廊坊市绿色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点建设任务的确定及相关思路的转化,形成基于低碳产业的发展定位,与此同时,严格研究政策法规、重视过程、优化结构、提升体系化保障等层面的生态型城市建设对策。

关键词: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型城市;生态城市;体系化保障

当前,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践行低碳绿色产业定位,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构建绿色经济发展体系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和消耗,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一)落实主体功能区环境保护政策

综合考虑全市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壤资源等自然状况及经济发展情况,合理安排城镇、农田、产业、生态等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城镇开发边界和开发强度,各县(市、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各县(市、区)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布局须符合主体功能定位。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项目实行差别化市场准入政策,明确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以及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准入事项。修编完善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优化用地布局,增加生活空间、生态用地。

(二)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

推动传统产业低碳化。依靠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能效标准约束和节能考核,实施总量、强度和能耗、煤耗“双重控制”,加大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管理提升攻坚力度,力争使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和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推进绿色产业高端化。积极引进先进生产要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廊坊产业向高端迈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立足服务京津高端消费和区域高端制造业、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创新服务业态,推动空间优化和产业集聚。

(三)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严格控制全市能耗总量和强度。建设低碳城市,推动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加快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实施低品味余热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工程,加强能耗计量监测,以技术创新推动节能突破。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清洁生产,对产业存量实施循环化改造、增量进行循环化构建,探索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减少废物处理量为目标,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探索建立押金回收制度和再生产品强制使用制度,开展试点示范。健全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分类收集和回收体系,提高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废弃物处理方式由无害化处理为主向资源化利用为主转变。大力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

二、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全面落实国家、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按照“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核心区”要求,以“控煤、治企、降尘、除烟”为重点,企业、政府、社会“三方”联动,点源、面源、移动源“三源”全治,力爭率先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目标。

(一)全力推进燃煤控制

坚持煤炭减量和散煤替代,强化煤炭清洁化利用。大力推进燃煤锅炉淘汰、改造,市建成区禁止新建各类燃煤锅炉,其他地区不得新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实施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替代,鼓励开发使用天然气、电力、太阳能、生物质、地热等清洁能源。

(二)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

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在公交、环卫等行业和政府机关开展新能源汽车使用试点示范,在农村地区推广电动农用车。

三、加强生态修复与建设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着力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提升生态质量,增强生态优势。

(一)努力改善水环境

加强重点河流水环境治理。继续强化北运河、潮白河、永定河、龙河、大清河、子牙河等河流重点治理,建立重点河流河长、段长、点长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地方政府流域水污染治理主体责任,确保各条河流逐年达到国家、省考核目标要求。

深化重点行业水污染防治。加强酿造、造纸、电镀、化工等重点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情况监控,全面实行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落实清洁生产审核激励政策,促进工业企业废水深度处理。

推进农村污染源整治。加大农村沿河垃圾、畜禽养殖场等污染源清理力度。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农村污水小型处理设施及附属小型人工湿地,深化乡村生产生活污水处理。

深入实施地下水超采治理。划定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和地面沉降控制区范围。强化安次、广阳、永清、霸州、文安和大城等县(市、区)深层严重超采区地下漏斗监控。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新增取用地下水。对发电等高耗水产业,强制推行中水回用,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雨水储水设施建设和依托“引黄入廊”工程,补充河流干渠地表水和引水灌溉耕地。

(二)开展绿色廊坊攻坚行动

围绕建设平原森林城市,共同打造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和绿美廊道,依托环京津生态林带、冀中平原农田防护林网、绿美廊道绿化、城市绿化、村庄绿化等国家、省、市重点造林绿化工程。

建设北部园林风景生态区。以“森林绿景、生态氧吧”为主题,加快推进潮白河大运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注重功能完善,档次提升,加强矿山治理和山体修复,提高绿化档次和水平。建设中部名优林果生态区。以“田园绿海、休闲采摘”为主题,大力推进永定河流域名优特林果基地建设,打造绿廊,全面推进原有林木、果树上档升级,加快安次东张务湿地建设,提高生态功能和碳汇水平。

建设南部森林湿地生态区。以“增林扩绿、产业发展”为主题,实施大清河、子牙河流域森林湿地建设工程,全力推进霸州、文安、大城连片打造森林湿地,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基地、果品基地和农田林网、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建成东联天津、西接白洋淀,绵延一体的森林湿地生态走廊。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完善配套政策,规范和约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行为,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严格资源环境生态保护,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设定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快对水流、森林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明晰各类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边界,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机制。

(二)提高环保监管能力

构建和完善全市域、全要素、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络,推进环保、水利、林业、国土、建设等部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扩大监测范围,统一规划设置监测断面或点位。推进涵盖大气、水、土壤、林业资源等全域一体化的管理基础信息系统、污染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环境立体监测系统建设。加强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配备与环境综合信息数据库联网的实时监控执法装备,实现网格化、智能化、实时化、精准化监测和管理,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作用,推进“智慧环保”建设。

(三)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提高全民生态文化意识,将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培训体系,推行继续教育、干部培训和企业培训计划,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活动。广泛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猜你喜欢

生态城市
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探讨
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思路构建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环境约束下长三角地区生态城市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