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2018-10-21王明芳
王明芳
摘 要:首先,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价值和道路的根本观点和态度。人生观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受某种人生观的指导。一方面,人生观作为人生发展道路和方向的指针,决定着人生道路的选择,它是指导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巨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人生观作为人们道德品质倾向,制约着我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人生观又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文化素养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指引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用自己的努力去打造辉煌的人生业绩,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而错误的人生观将可能导致学生背离人生的正确道路,走上邪路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人。
关键词:小学 现状与问题 教育引导
可以认为,小学生特别是五六年级的高段学生,人生观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他们的个性发展和道德风尚,关系到学校的风气和发展。
一、当下小学高段学生的人生观现状与问题
首先,小学高段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现象,但易受不良影响。他们逐渐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越来越关注和感兴趣,想像大人们一样对周围的各种现象做出评价。他们从关注自身扩展到关注他人、关注社会、体现了社会性。小学高段学生渴望更多了解社会情况,逐渐开始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在了解一些社会现实时,有的学生能辩证地分析问题,看到黑暗面的同时也能看到正面的影响,用积极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现实。而有的学生则不能辩证地看待事物,在“坏事传千里”的网络传媒发展的今天,他们容易受到负面消息和评价的影响,于是,人生观不积极、悲观迷茫、厌世,甚至对祖国的光明前途没有信心。比如说,他们不满意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但是又不能坚决抵制。面对小升初的问题时,我有听某同学说“不用太努力,到时候家里会靠关系或者交高费给我找个合适的学校。”
其次,小学高段学生过于强调自主意识,缺乏对他人的理解。随着他们身体的迅速发育,他们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解决事情的能力也在发展,于是在心理和行为上开始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他们尝试脱离父母的管教和保护,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有了一定的自主性。但是有的学生过于强调自主意识,集体主义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弱,关爱自己家庭理解父母的心理缺乏,比如他们在确定自己的追求和梦想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不结合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来做一些适当的调节,并且有的学生不体谅父母的苦心,也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正是以上的特点使得《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师的有效课堂教学是小学高段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最佳时期。
二、《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教学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条件和方法
小学高段学生的人生观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这是和教育者的引导缺失相关的,那么教育者特别是《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师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过程中应该怎样做呢?
(一)《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师要利用外在条件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都和周围的事物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和人生观的培养也是和各种客观条件相联系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联系以助于我们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
1.善于利用社会信息引导学生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当然跟随时代的步伐,我们的《品德与社会(生活)》课也不能落后了,我們也要借助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我们要鼓励并正确引导学生自主的搜集有利的信息,并相互进行交流,在老师的布置和指引下,相互促进形成多社会大环境的正确的认识。
2.善于运用学校资源形成合力
《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主要在学校里进行,也主要是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引导和培养。我们的工作要和学校的教育方向相符合,要切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同时在教学时要考虑到学校的设施和各种可利用的资源,最大化的帮助自己教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师进行思想品质教育时不仅要与各《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师合作,还要和其他科任教师交流,老师们要有相似的人生观教育,不能口径不一,教师们要统一对学生传达积极向上正确的人生观,不能褒贬不一。这能够加深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促使学生更尊重老师,也是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过程。
3.善于动员学生家长参与引导
《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师首先要支持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交流工作,并适当给予行为帮助,在家长会时,不能缺席,要多与问题学生以及成绩不稳定学生的家长沟通,相互了解找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有效渠道。
(二)依据学生实际进行教育引导
1.课堂帮助与引导
《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师的教育主要在课堂上展开,所以要提高课堂上引导的效率。那就主要从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及对教材知识的深入分析和运用入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
(1)恰当选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能死要活,还要迎合素质教育,要能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新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感悟。
(2)深入挖掘教材知识
新课改之后的教材较老教材是更多的联系生活实际,教材知识,看似简单易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那么简单,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认真深入的去挖掘教材的知识,并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拓展,以便于能给学生传达到知识的精髓,让教师的教学引导不是空洞的说教或者照本宣科,而是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正确生动引导的教学。
结语
俗话说“趁热打铁”,所以《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师在给学生进行引导时不能拖拖拉拉,要及时的给学生以正确的有力的指导,以提升正确人生观引导的效率。在课堂上,学生发言时,老师要认真倾听,并能从学生的观点中分析出其出色的地方给予鼓励,让其发扬,而对于欠妥当的地方则恰当的给予开导,如若课堂时间不够,可下课后及时地与学生交流。课堂上的时间并不足以让学生很好的吸收教学内容以及领悟正确的人生观,所以也要利用好课后时间。
参考文献
[1]郑作榕.把握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设置的“度”[J].福建教育,2015(Z1):121-122.
[2]李雅峰.组织教学活动构建品德生态课堂[J].江西教育,2015(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