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018-10-21李辉
李辉
摘 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参与实践性。换言之,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的“教”与“学”的全过程,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識体系。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策略,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学校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三大突出矛盾。(1)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现实之间的矛盾;(2)数学课程内容总量偏多与探究教学、创新教学等在客观上存在的费时较多之间的矛盾。(3)新课程标准与旧的教育评价制度之间的矛盾。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教学策略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讲究教学策略,学生要讲究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一、注重激发兴趣.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同时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训练都离不开思维能力,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着重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数学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发展,相互促进。
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思维就有了动力,便能做到执着追求,大胆探索,积极思维。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以便使他们的大脑皮质层形成两个占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使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教材的重点和知识的深处。使数学教学在学生兴致盎然,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进行。
二、注重创设情境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对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直观材料和生活实例,诱发思维,引导思路,增强探究的内驱力。如教学“分一分”,教师引导学生从整理文具与学具人手提出问题:“那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这样设计比较符合低年级刚入学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愿意动手摆弄进行分类。再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让学生说出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教师马上准确无误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老师连看也没有看到我的这个三角形,怎么就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心中充满好奇和疑问,都想知道老师有什么“法宝”,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已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使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是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四、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发挥学生潜能
合作交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如学习了乘法以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学生思考后列出了三种不同算式,然后,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三种情况分小组进行讨论、比较、交流,使学生明白前两种算式含有加减运算,不能算为一个乘法算式,只能算为一个简便算式,只有第三种算式才符合要求。这一过程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探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并没有对如何进行转化作“操作”上的详尽指导,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一个你学过的图形?”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学生推到了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他们纷纷投入到“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去,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表现出了学生良好的思维独创性。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使他们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设计教学方案,灵活选用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卢晓燕.体验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改进[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周新闻.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的探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