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书房
2018-10-21吴国荣
吴国荣
一座城市的图书馆就像是一个家庭的书房,随着家庭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书房也在不断地扩大;随着家庭文化不断的积累,书房藏书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随着家庭成员专业的不断深化,书房藏书的特色和分类细化也在不断地显现和提升。太原市图书馆四十年来,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也和每个家庭的书房一样,在不断地变化着。
太原市图书馆于1953年建馆,1954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馆址就是当年文瀛湖儿童公园里的万字楼。万字楼是原山西督军阎锡山为振兴山西文风而建的,是传统手法与近代技术相结合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因为是建在公园内,环境挺美,建筑也很有文化,是民族风格,庭堂空间。但是面积小了点,加上一个小二楼,只有760平米,藏书就更可想而知了。为了缓解这种局面,1971年至1979年,在万字楼南侧又扩建了一座二层书库,面积为1540平米,加上万字楼的面积一共两千多平米,这样将就着运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年代又走了十几年。那些年里,在太原真正发挥作用,支撑文化建设和人才战略的,全凭了省图和各高校的图书馆。因为,那时的太原图书馆要么是品种不全,要么大多是收藏在书库里而摆不上架。
时间到了1996年,这一年中央召开了十四届六中全会,会议作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这一年太原市政府在滨河西路选址筹建新的图书馆,占地25亩,建设工期五年。2001年新馆建成运营,建筑面积21000平米。于是,太原图书馆鸟枪换炮,滨河临街,独门独院,风景优美,闹中取静,实为城市中的一块净土。由此,也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但是,就它的面积和藏书而言,同省内高校比较起来还是差强人意。
太原市的城建提质上档应该说是从2012年全面起步,四处开花的。配合城市城市发展的脚步,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也相应地成为一个重点。而太原市的当政者,就是一位把文化融化在血液中,对文化有高度敏感、高度自觉的市领导。2014年,市里斥资数亿,对滨河西路原址上的太原市图书馆进行改造扩建,经过三年多的艰苦施工,终于在2017年竣工开馆。改扩建后的面积是56000平米,比原来的面积增多了五分之三,是20年前图书馆面积的20多倍,以四库全书为外体设计造型,以书宅大院中式风格为阃内装饰。整个图书馆为开放式、园林化院落,佳木异花,绿草茵茵,奇石秀水,曲径通幽,实为太原市的一个新的地标。
家庭书房是一个家庭的精神乐园,同样,一个城市的图书馆也是广大市民的文化圣地。自从太原市新改扩建的图书馆开张之后,读者每天有万余人借阅自习,节假日达到两万人次。每天早晨六点左右前后两个门前,就排起了长队,莘莘学子,求知青年,一边吃着面包,一边耐心地等待,一俟大门开启,众人便鱼贯而入,选占位置,在这里消费寸金寸光的时间。馆内还设有“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里面总有埋首学习的人群。
家庭书房代表着一个家庭的文化高度,同样,一个城市的图书馆,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奇绝收藏。太原市图书馆,作为中西部内陆城市、省会城市的图书馆,有资金的制约,也有资源平台的制约,还有管理人才竞争的制约.因此,长期以来,太原图书馆和城市发展一样,在全国落下了步子,无论是藏书量和购书款,和同级别的图书馆交流起来,总觉汗颜。
近十几年来,太原宣传文化部门在特字上做文章,在地方性上下功夫,使图书馆的形象有了变化,在全国同等级别的兄弟单位有了影响。先是在方志上求突破,收藏了全国两千多个县(区、市)志,500多个市(地、区)志和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通志,这种囊括全国的方志,在全国图书馆是少有的;再就是在地方文献上下功夫。太原是一个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太原市图书馆理应为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服务,作好创建精神文明城市的图书资料支撑。十几年来,太原图书馆除了自身收集归类了有关地方文献的图书资料,还主动上门,到各部门、各县区和各单位收集授赠有关研究太原历史成果的书籍报刊。尤其是还参与、支持市里组织的《太原历史文献》\《太原历史文献辑要》等大型史料的编辑、收藏工作;古籍收藏是各级各类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地方性的古籍,虽然不能影响全国,但它的唯一性,足可以拾遗补缺,何况对于一些有关断代、有关地方王朝和地方名人的古籍也是弥足珍贵的。因此,太原图书馆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古籍的收藏,深入民间、接触家传,出入古书市场,或购买、或接受捐赠、或以书易书,充实和丰富着自己的古籍收藏。在前几年文化部评估古籍收藏时,馆里有若干部古籍被评级注册。
今年初,市图书馆结合全市兴起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热潮,又为读者专门开辟了“马克思书房”。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以及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追求真理、从事革命和建设的故事都购置收集到一起,为广大市民和读者学习、讨论、研究提供了方便。书房甫一建成,便瞬间成为朋友圈里的“网红”书房,频频出现在大家晒出的靓照里。
家庭书房的档次反映出一个家庭的修养和境界,同样,一个城市的图书馆建设,也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素质和格局。太原市图书馆几十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泛泛一般到初具特色,走过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从馆容馆貌和规模等方面来讲,现在不仅成為太原市标志性的建筑,而且和全国同等图书馆相比毫不逊色,建筑面积超过了国家对市级图书馆的要求。从图书馆的收藏和内容建设等方面来看,不仅购书经费逐年增加,而且图书资料门类品种齐全。尤其是特色馆藏建设的日益完善,满足了各层次读者的需要。从管理层面来纵向对比,早已改变了过去业务工作手写笔记的原始操作。从横向比较,图书馆分类借阅,比其它同等图书馆更细、更科学。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中、高级占比达到了员工的一半,并在各个部门和岗位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读者成分来分析,不仅少年儿童小手拉大手带动了家长的阅读,而且大、中学生成为主流;不仅工程技术人员成为阅读的新军,而且社科文史工作者也把图书馆作为研究讨论的福地。一个全民阅读的气象,在这里可视瞻端倪。
家庭书房要常建常新。一个城市的图书馆更需要加强内容建设。办馆的理念是什么,办馆的特色是什么,办馆的方向是什么,办馆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都要和城市的历史、建设、未来发展密切结合,并非仅靠财政投入的保障就能实现。
太原图书馆就是太原人共有的书房,要想知道太原的历史,你就到图书馆去;要想深化你的专业,你就到图书馆去;要想生活得更有趣味,图书馆是一个绽放心灵的养怡之地;要想研究太原发展的方向和走势,太原图书馆将会为您提供丰富的资料平台。
太原图书馆,古城里的时尚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