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者仁心

2018-10-21

都市 2018年13期
关键词:病人医院

我叫苏敬,是一名医学工作者。我1968年出生在朔州市朔城区的一个小山村里,朔城区过去叫朔县,我家在朔城区的最南端,跟忻州市的宁武县比邻。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安静地窝在角落里看书,也喜欢在有感而发后写些应情的文章。慢慢地,随着年龄增长,这颗种子生根发芽,越长越大,我梦想自己未来可以从事文字类的工作。

初中毕业之后,摆在我面前的有三条路:师范、中专和高中。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呢?这成了当时我最大的困惑。家里的经济条件说实话并不是很好,父母的收入十分微薄,仅是勉强糊口而已,再加上我们三个子女年龄相仿,用钱时总是好巧不巧地凑在一起,这种经济上的压力无疑给整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哥哥比我大三岁,虽然我们的年龄差距并不是很大,但他却明显成熟和懂事得多,套用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那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初中毕业以后他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师范上学。那时候的师范院校给予学生的优惠力度和现在相比要大得多,不仅本人不需要掏钱出学费,而且学校还会定期给学生发补助,这种实实在在的福利对于普通家庭而言都很大,更何况我们这样的贫寒学子。于是我便也萌生了去师范学校读书的念头,想要走和哥哥一样的路子。

可惜天不遂人愿,中考没有发挥好,分数没能够得上师范的分数线,因为当时人人都觉得师范是个香饽饽,报考的人数多,分数线自然也高。这次失利给一向自信的我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就在那个艰难时刻,家人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他们默默地站在我身后,而且用眼神和行动告诉我,不论我做出怎样的决定,不论是复读还是另谋生路,他们都会给予我无条件地支持,也正是这种无言的鼓励,让我在思索良久后再次下定决心,重新踏上了復读的征途。

倏忽间忐忑的一年的复读生涯结束,又要面临选择,这一次报考时,我不再执着于师范,哪个都好,只要能继续上学就可以,再加上当年政策发生改变,普通高中提前十几天就开放招生通道,就抱着试一试的念头,报考了当地的高中,结果顺利考上。后来听家里的长辈说,当年普通高中之所以会一改往常不急不缓最后招生的路子提前招生,可能是忽然意识到自己在师范和中专之后招生吃亏了,招到的生源质量相比起来比较差,所以为了抢到好学生,提高升学率,就把招生时间提前了,不管具体的实情是不是这样,我也算是这个政策的受益者了。

考取高中的不易,让我分外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尤其在面对文理分科这种重大的节点的时候,更是十分慎重。当时文理分科背后代表的意义和现在大有不同,现在的学生选择文亦或理主要是看自己的兴趣爱好,但在那个时候却并非如此,学文科不是说你的感性思维强,文史知识广博,而是意味着没有前途。学文科的学生大多数是不学无术、混迹社会的类型,但凡心里还有一丝求学的想法,想要为自己博出路、以后有好的发展前途的同学都会选择理科。大环境就是这样,我也没有办法独善其身,也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在混乱的文科班里不受外界干扰安心学习,因此纵然心中有一颗文学梦,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学文几乎没有未来,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选择理科,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将来从事文学类工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种遗憾和不舍被我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没有向任何人诉说,包括至亲的家人,因为我知道即便说了也无济于事,只是白白让他们为我叹息而已,所以就让它安静地躺在记忆深处吧。现在工作结束后的闲暇之余,我常会写一些文章,多是小篇幅的散文、随想,寄给日报和晚报,幸运时一连几篇被接着发表,实在是一种莫大的快乐,也算是继续我的梦想吧,这是后话。

高中毕业后,我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重大选择,它关乎未来从事的工作,以后一辈子将要走的道路。与现在的情形不同,如今就业的选择空间大、包容性强,大学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改行、跳槽的不在少数。但在当时,你选的专业往往直接和今后一直要做的行当挂钩,容不得中途反悔改变,或者说改变的成本很高,一般人根本承受不起,因而在下决定之前一定要仔细想清楚。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讨论了很久,每个人的想法都略有差异,经过再三的考量,最终我决定去学医。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是对自身的考虑,从小我的身体就不是很好,和其他同龄的活蹦乱跳的同学相比,总显得有些缺乏生气,而且体弱也使得自己没有办法帮父母减轻更多的劳动负担,反而要搭进去不少医药费,心里总是有所愧疚。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不好肯定也会影响到工作的开展。总之种种的因素叠加在一起,共同促成了我走上了医学之路。我家在朔州,为了来回往返方便,学校就选了大同医专。就这样,我开始了漫长的医学生涯。

说实话,刚开始学医时有诸多的不适应。我对医学并不是非常有兴趣,自己明明喜欢文学,却迫于现实没办法深造,学起来找不到感觉。这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难以适应新的生活,总认为医学不适合我。而慢慢的,随着课程内容增多、学习渐深、和平时大大小小实践的开展,医学广袤无垠的大千世界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与浅薄,也油然生发出跃跃欲试的探索和对未知的强烈兴趣,此时,这门科学好像才真正开始在我体内生根发芽,恣意生长。

这期间有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和病人打交道,每当看到那些身患病痛的人,就会不由想起自己。小时候身体不好,生病就像家常便饭,常会在医院里跑进跑出。在其他人眼里有些冷冰冰、带有消毒水味道的医院,却是让我倍感安心的地方,因为我知道,来到这里,我身上的病很快就会好,很快就不难受了。每次在医护人员的照料下恢复健康,心中都会充满感激,感动于他们的善良可亲。换位思考,如果我成为一名医生,去帮助更多像从前的我一样的人,让他们能够有机会重新获得健康,那么收获的幸福和快乐大概就是双倍的,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一职业,做一名医生的意义渐渐在我脑海里浮现,清晰起来。

在医专的那几年,好像不知不觉就匆匆滑过去了,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每天一觉醒来都会发现还有许多源源不断的知识需要去汲取。我就像一个贪吃的孩子,总渴望着更多的美味,酸甜苦辣咸,都想要一一尝过,这种不断丰富大脑的踏实感让我乐在其中。

1991年7月的一天,一辆老式火车(蒸汽机头、木椅车厢)拉着我和一车乘客,喘着呼呼热气,钻洞跨桥约两小时后,停在了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城镇———坐落于吕梁山里的古交市。从此,我就像一颗被命运摔出车厢的山药蛋一样,落在古交的大山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直至把自己彻底溶化成古交大山上的一棵树,一根草,一苗庄稼。那一年我22岁。

即将接纳我的是古交市中心医院。记得那是一栋方不方、正不正的、暗红色的四层楼,走进楼门,一股臭气就从厕所迎了上来,楼道里的光线暗淡,绕了一圈没发现几个病人,看全部的家当也就是一台老旧的X线机,一台黑白B超和一个心电图机———这就是当时太原的一个县级市医院的现状。楼前有个很小的院子,从旁边狭窄的过道进去,就是后院,说是后院,其实没院,一栋五层住院楼正拔地而起,楼门口就对着两排平房。住院楼北边是栋五层的家属楼,在家属楼和住院楼中间有几排破旧低矮的平房,有横有竖,被保存了不知多少年的垃圾包围着。平房前有几株参天大树,仿佛在向人们讲述这个医院沧桑的历史。

我进大门后遇到的第一个同事叫陈富明,现任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我自我介绍一番以后,发现我们恰好是校友,于是他二话不说就拉着我回了他家。富明妻子是一个十分热情的人,当即张罗着给我做了碗荷包蛋方便面(那碗面上萦绕的袅袅热气此后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一碗热面吃下去,肚子暖了,心却凉了———因为富明随后说的一句话印证了我的感觉:这可是一个落后地方,你赶紧另觅前程吧。

那别的地方情况又如何呢?

我绕着古交转了一圈,相距不远的是西局二院和市妇幼院。那时,西局二院的主体建筑已建起来,里面的设备十分先进,两相一比,我更加灰心丧气。虽然都在古交,但西局二院属西山矿务局,我进不去,这就像端着窝头的穷人眼瞅着别人手中的白馒头一样,干香吃不上。二院旁邊是新建的妇幼保健院,因为不想从事妇产科事业,也就没有认真考察。抱着骑驴找马的想法,我在中心医院内科先干了起来。

大概每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学生都有这样一个过程,会觉得小庙无法容纳自己这座大佛,其实慢慢地也就适应了,能够认清自己能力,找准位置。

对于我而言,来到古交的头等大事就是听懂学会当地的方言。这里的人说话喜欢讲方言,不爱用普通话,我的普通话也不是很标准,经常双方说了半天,都不清楚对方说话的内容。这种语言沟通障碍,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进度变得十分缓慢。迫于现实,我只得暂时放缓手头的事情,一心扑到学习古交话上,往人堆里凑,认真倾听别人交谈,遇到不懂的就及时发问,往脑子里记,在这种语言环境的浸染之下,逐渐地我和大家的沟通变得顺畅起来,工作也逐步进入正轨。

除了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有时我也会承担一些额外的任务。初到的时候,医院有一部电梯,但自我踏入医院的大门就没有看见使用过,于是抬病人和抬氧气罐就成了一件体力活,这种活儿一般都是医院的后勤干的,但遇到氧气用完了、紧急情况时,医生也得干,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有天下午,一位姓王的老人在打麻将的时候自摸了,激动之下脑出血栽倒在地,麻友把他送来时已是昏迷不醒。恰在此时病房里的氧气用完了,医生急,主任急,家属也急,大家急得乱作一团。匆忙之中,我和患者的女婿去一楼药房抬氧气。两个书生,一罐氧气,大汗淋漓又着急慌乱,抬到二楼病房时也快需要抢救了。当然,这也不能算得上什么,作为一名大夫,我还帮家属抬过好几回去世的病人。一位城建委的孙姓老领导的老伴儿生病住院突然去世,这老两口就一个儿子,老爷子已经七十多了,儿子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抬走一个担架,急得快哭了。我看到后放下听诊器,抬起逝者就走,那位老领导深受感动,过后一直夸我,都有些不太好意思了,其实在我眼里,真的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一次,大概是晚上十一点多,我已经躺下睡了。有朋友从急诊室打来电话,说有人尿不出来,快憋死了,急需要插尿管,但病人不在医院,在很远的一个村子里,叫草庄头乡洼五沟,就想问我能不能花高价去帮忙。一听我就生气了,说道:去插尿管可以,但不谈钱,谈钱不论给多少都不去。后来家属同意了我的免费要求,租车出发了。黑灯瞎火,路也坑洼不平,不太好走,车子驶到草庄头时正赶上大川河发水,我们一行人不得不下车涉水推车。等到历经艰难到达目的地,干完活儿,返回家里已经是凌晨四五点了。那是一个癌症晚期病人,当时已经奄奄一息了,如果不是我去救急,恐怕真的就会被尿憋死。

有天深夜,同样是一个癌症晚期病人,尿潴留,请我去插管,我二话不说去了。病人住在河口镇磨石村,年仅五十多岁,三个孩子都尚未成年。她其实得的是肺癌骨转移,但病发初期误以为是肩周炎,吃了许多的中药,但都没有见效,等明确病因时已经是晚期,家里也因为看病变得一贫如洗了。看着患者痛苦绝望、不愿离开人世的神情,我既心痛又无奈,自己能做的还是太少了。在临走的时候,家属要给我一百元钱的酬劳,我没要,反倒给了那个最小的孩子二百元钱让其念书用,并嘱咐要好好学习,希望在未来,他们的生活可以变得好一些,不要因此变故而陷入绝境。

我本来是一个内科医生,更确切地说,主要医治糖尿病,却在日常的工作中不知不觉练就了一手插尿管的好本领。这件事我本不愿大肆宣扬,毕竟认真说起来有点抢别人饭碗的意思,不太好,虽然我的初衷并非如此。但无奈病人总会在事后感谢,说我的好话,于是就不得不经常干一些“份外”的事。流言会有,非议也在,刚开始我还会有尴尬、不自在的情绪,也想过不然下次就别去了,可是每当感受到病人投向自己的殷切目光,每当看到事后病人、家属激动、开怀的笑容,内心的不自在就统统被挤到不起眼的角落。是啊,和病人的健康相比,个人的名声又算得了什么呢,久而久之也就泰然处之了。

与此同时,我看到了在医院之外,还有很多的病人需要我们这些医生的帮助,他们可能在经济上有困难,拿不出钱到医院看病,可能由于不了解病情的表现症状,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体的问题等等。虽然我的工作地点在这所医院,但不能就单单把目光放在这里,只关心这一小部分人群,这样做太自私了。医生的职责是什么?是救死扶伤,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病人摆脱病痛的折磨,重获健康。它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职业,需要我们用爱心和责任的浇灌,需要我们不计回报的付出和真心的关怀,这是我对于这一职业粗浅的理解。因此,固然此刻的我还是这一领域的新人,尚且缺乏充分的实践经验,还是积极号召周围的同事一起,去往偏僻的村子里,送医、送药,到那些穷困的家庭当中,帮助他们诊断病情,给出一些治疗方面的建议。

而就在这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医院也有了可喜的进步。虽说是缓慢的,但毕竟在进步,特别是1996年,盖了八年的住院楼终于交付使用,条件大为改观。楼门前那两排平房被王燕阳市长、段永生副市长和韩树藩老院长拆掉了,医院有了院子,我们内科搬到新楼,分成了内一、内二科。我到了内二科,重点搞消化和糖尿病,之后韩院长退休,杨金才院长上任,在杨金才院长和陈有开主任的大力扶持下(建名院、树名医、创名科———三名工程),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大夫成长为古交地区小有名气的糖尿病专家,事业上有了很大的起色。

名气渐响,来找我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有句俗话说得好,树大招风,这种现象渐渐引起了一些同事的不满,认为我爱出风头,就是想坐内科的头把椅,顶替院里的元老,渐渐的,在工作上有些同事就会有意无意地针对我。那时候我毕竟还年轻,只想着治好病人是头等大事,其他无所谓,但时间一长,却也意识到在这种别别扭扭的工作环境下,自己根本没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离开”这个念头开始隐约在脑海中闪现。

2004年,我挥别熟悉的古交市中心医院,转到了古交中医院,期望自己能有新的发展。中医院的领导对我的到来十分欢迎,表示会全力支持我的工作,让我放手去做。我兴致勃勃,以过去的经验为底,创办了糖尿病科,并出任主任一职。在上下齐心的合力之下,科室的发展蒸蒸日上,最新的治疗技术和药物被及时引进,先进的药用胰岛素理念得到传播(过去人们都是在病情很严重的时候才使用胰岛素,现在主张在疾病初期就要使用,以控制病情),在古交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时间发展,地域狭窄的问题开始出现,平台狭小的局限性日渐凸显。在这里,可供我施展才能的舞台就是一个卫星市而已,市里的人口畢竟少,范围也小,那再远地方的病人呢,我还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退一步说,市里财政给予医院的支持力度、各项医疗设施的条件、医学交流的机会,和大城市没有办法相比,我也很难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进医学水平,再加上家庭方面的考量,我下定决心,离开生活了将近20年的古交,来到了太原。

初入太原其实一脸茫然,不知道适合自己的位置在哪里,恰逢此时一所民营医院在招聘医师,就误打误撞地到了一家糖尿病专科医院。没过多久,我就发现自己难以适应这里的工作环境,开发的病人和领导的要求也相去甚远,使得总经理对我的工作不是很满意,权衡之下只好黯然离开。

我又一次开始思索未来的道路何去何从,心里不禁有一丝惶恐。这时,大概老天看到了我内心对医学事业的虔诚,非常幸运地,我来到了中铁十二局医院,也就是现在的工作单位,担任一名内科医生。初到之时,这里的内科体系很不健全,我便积极参与到搭建内科的队伍中,可以说我是十二局医院内科的奠基人之一。那时候困难很大,阻力也很多,就连现在有时还会问自己,当初是怎么坚持过来的。人员缺乏,尤其是技术水平过硬的医生数量严重不足,硬件设施和其他科室比起来也有较大的差距,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百废待兴,但我们硬生生挺过来了,想想还觉得挺不可思议的。现在我们的内科即使拿来和省里的大医院比,也毫不逊色,省人民医院的柳洁,每周都会过来查房,就是因为院里的治疗水平在全省都是数一数二的。

进入十二局医院工作,是我人生新的起点,在这里,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得宽敞明亮了起来,未来也更加值得期许,事实证明确系如此。在这里,我遇到的病人数量多了,接触的病症类型也更为复杂多样,这是挑战,更是激励。

记得在2012年的夏天,一位叫孙三林的病人住院,当时他已有80多岁的高龄,患有一身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等等,身体状况很不乐观。特别是体内生长出的巨脾,让他连基本的进水都成困难,肚子鼓胀难忍。这种痛苦使老人饱受煎熬,几次想要了结生命,儿女们为了让父亲摆脱病痛,跑到北京、上海各大医院求医问药,但没有一家医院敢做手术,因为手术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老人恳求着对我们说:我快要饿死了、胀死了,你们给我做吧,死在台上我也愿意,我太痛苦了!望着老人殷切的眼神,我的心里阵阵发酸,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对生命的渴望啊,我迫切地想要为他做些什么。但我只是个内科大夫,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做手术,就转而向外科的同事们求助,希望他们能研究出可以实施的手术方案。可惜由于风险太大的缘故,同事们研究讨论过后,还是认为不宜手术。作为同行,我理解他们的顾虑,可是老人以后怎么办呢,在日复一日的折磨中度过余生吗,这成了时时困扰我的心病。后来有一次去山西大医院开学术研讨会,碰到了几位外科专家,我想起老人的情况当场就说了起来,几位专家听完建议先让病人去看一下。这宛如一道曙光穿透乌云从天而降,让我欣喜不已,迫不及待把这个消息告知病人的家属,让他们立即动身前去。经过反复的沟通和可行性论证,山西大医院冒着风险为老人做了手术,切下了重达7.6斤的巨脾,老人的性命,总算是保住了。

我就住在医院附近,上下班十分方便,休息的时候出来溜达锻炼身体,或者买菜做饭,路过都会下意识地朝里看看,以防有什么突发事件,没有最好,有的话我也能帮上忙,不至于延误病情。就在去年的一个晚上,当时我正在家里休息,突然接到电话,一个病人半夜腹疼,患了输尿管结石来碎石科求诊,结果碎石科的电话没打通,看到旁边门诊的牌子上写着我的电话,就径直打过来了。了解清楚情况后,我急忙帮着联系,但总值班台的电话同样无人接听。患者疼得受不了了,不愿意再等下去,说要去其他医院看。匆忙结束电话,心里的石头却依旧悬在高空,摇摇欲坠,深更半夜里一个人,身体还不舒服,能顺利到达医院吗,就算是到了,万一碰到同样的情况,另一家医院的大夫也不在怎么办?这些思绪搅得我坐立难安,当即跑到了离家不远的碎石科,到时发现病人已经离开了,又赶忙打电话把他叫了回来。幸而由于身体虚弱他没走多远,等了一会见到人,就迅速带到我的科室,打了止疼针,过会又输了液,我坐在一旁陪他聊天,缓解紧张的情绪,一夜就这样过去了。天亮后各科室开始上班,我和碎石科说明了昨晚的情况,把病人接过去,又确定了碎石的相关事宜,至此这件事才算是告一段落。

而就在最近,相似的事情再次上演。那天我出门买菜路过医院,看到急诊乱哄哄的,人声嘈杂。一问之下得知原来是刚送来一个危急病人,两个年轻的大夫和护士站在一旁束手无策。家属也很害怕,急着要去其他大医院看。我一看病人的状况不对,立马拦住家属,解释说我就是大夫,是这家医院的内科副主任,已经有20多年的从医经验了,有什么事情直接就在这里解决,现在走太危险,很可能病人路上就会有生命危险。经过一番劝导,家属情绪稍稍稳住了些,但依旧焦灼不已。正当我绞尽脑汁想接下来该采取什么措施的时候,病人的儿子,一个即将高考的男孩,忽然跪在地上抱着我的腿喊救救我妈。看到这幕场景,我当即头皮一阵发麻,心底瘆得慌,不禁想起了自己20多岁的儿子,难以自抑地红了眼眶。我艰难地扶起像是被抽干全身力气的男孩,告诉他不要再哭了,哭不能解决问题,当务之急是要找到医生来救人,我一定会想办法的。鉴于我的日常只是看糖尿病和甲状腺,等会儿肯定要上呼吸机,这方面自己不是很在行,把握不大,现在这种人命关天的时刻,必须得把大家叫过来会诊。就在内科的微信群里发消息,紧急通知其他正在休假的同事,现在有重症病人赶紧过来抢救。一时之间,大家一致地放下手头的事情,迅速赶到了医院。抢救工作从五点半开始,一直到十点多才结束,之后病人的病情逐渐稳定,就把她转到了病房,慢慢地恢复了健康。

所以你看,住得近的好处有很多,不仅是自己上下班方便,省去了在路上花费的时间,而且非常方便照顾病人。这件事虽然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和我的关系不是太大,但是既然入了这一行,我就有自己的担当,自己的使命,不是说交到我手上的病人才是我的病人,所有生病的人我都有义务去关心,去帮助。做一名医生,就要“有所为、有作为”,这是我的从医理念,也是这么多年来努力践行的准则。做医生就不能一心想着贪图安逸,不能怕麻烦,否则就做不好。

赵欢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病人之一。她年纪小,第一次发病住院是在2012年,那会儿的她还是个圆润可爱的孩子。后来,病情的加重使得赵欢的精神开始出现问题,经常恍恍惚惚,眼神呆滞。我们大家非常担心,医院目前的医疗水平已经没有办法给予她进一步的治疗,她急需转到专业的治疗精神疾病的大医院中。但她却固执地不愿意离开,任凭我们怎么劝说都不同意。她妈妈说,她是把这里当成了家,因为每个大夫对她都很好,她只信任我们。听后大家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既心疼又无可奈何,只好尽力去做一些可以实施的治疗,尽可能稳住病情。考虑到赵欢的病需要一直持续不断的治疗,费用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我就号召同事一起为赵欢举办募捐活动。我们分头发力,把她的遭遇发到各自的微信朋友圈、QQ、微博等网络平台,希望借此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献爱心当中。结果很令人欣慰,在活动当天,来的人数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有省市知名的戏曲表演家、艺术家,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朋友,大家不仅自发踊跃地捐款献物,而且准备了形式多样的才艺表演。即便彼此之间不相熟识,也不影响交流,每个人的眼里都盛满了笑意,赵欢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虽然这次募捐到的钱并不是很多,但里面的情意和爱心却是弥足珍贵的,这点滴的温暖足以让我们继续坚持,笑着面对人生的每一步路。

这些年和形形色色的病人接触下来,我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悄然的改变。他们一个个,不仅是我治疗的对象,更是我的朋友。来到太原以后,很多古交市、娄烦县的人,都会慕名而来找我看病,因为他们知道我,信任我。这种名声和信任靠的不是所谓铺天盖地的宣传,是一个又一个的病人口口相传的积累,对于这份信任,我非常珍视。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询问他们的病情、生活状况,如果是远道而来,住在哪里、吃在哪里、有没有办法解决,没解决的话我可以提供帮助。我自从搬到新家以后,原来住的房子就专门空了出来,让那些家里贫困的病人家属住进去,方便他们照料家人,他们要想自己做饭也完全没有问题,还有办公室的床,也可以尽情休息。这种帮助可能并没有多么大,可能对于病人所要承担的负累而言,只是杯水车薪,但总归是一份力,总归是我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我问心无愧。当然,也有人觉得我做得太多了,超出了一个医生的工作范围,有些过。没关系,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没有必要强求,对于这些现在我已经可以做到不去在意和理会了,想到什么做什么,就可以了。

现在内科是整个医院最和谐的科室,究其原因,可能是我们每个医护人员的真诚打动了患者。在我们的眼里,他们就是普通人,就是身边的朋友,家人。有些时候也许出于不了解,或者误解,会质疑我们。这时候只需要耐心的讲解,温和的劝导,他们就会慢慢理解,配合我们的工作。现在电视上也会报道,医患矛盾在升级,我认为还是双方没有办法达成谅解,彼此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比如说我,在和病人的聊天中,会主动就他不懂的地方解答,为什么要开这种药,为什么需要住院,讲清病情程度,让病人自己心里有数,如果他顾虑药费,就在不影响療效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价格低的,尽可能提高医保的报销比率,让他们负担的部分少一点。还有一点,我们内科的工作人员,对待前来求医的患者,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态度,都会亲切地加一声称呼,年长的如爷爷奶奶,稍微年轻些的叔叔阿姨,这些虽说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会让病人倍感亲切,感受到医院的温暖,潜移默化中也会增强自己对病情痊愈的信心。

当然,工作中也会有沮丧的事情。我们清楚,目前对于糖尿病人的治疗,只能是控制住血糖,没有办法根治。所以在面对患者的时候,我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平时要注意饮食,不要吃高油高糖的食品,要多运动,增强身体的机能。那些患者当面点头称是,好像是把医嘱听进去了,但过不久再去看的时候,就会发现病情依旧,甚至加重,生活习惯还是按照原来的进行,对此我们也感到无可奈何。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糖尿病的复杂程度日益加深。过去糖尿病有典型的三高一少症状,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变少,现在却不那么明显了,不少人平时根本毫无察觉,在体检或者检查其他病的时候才发现。据统计,每10个人里就有1个人患有糖尿病,发病率可以说是相当高了。来院里就诊的患者日渐增多,我们的各项先进设备也随之及时跟进,比如一扫描即可测出血糖的仪器,每周都来坐诊的省人民医院的权威医师,但这些都是次要的,根本上还是需要病人自身的重视,平时注意,防患未然。等到病情严重了再看,或者自己想当然地吃一些没用的药物或者保健品,最后痛苦受折磨的还是自己。

回顾工作以来的这么多年,自己也算是小有成就。已经取得了正高级职称,还是省级学术委员。也获得过不少的荣誉,太原市道德模范、太原市劳动模范、太原市抗非典先进个人、太原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等。我参加过的大大小小的学术会议不计其数,也有幸结识了许多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但最大的收获和自豪还是来自病人的肯定与感谢,看到他们的病情好转,健康向好,内心就充满了满足和喜悦。在每天工作的间隙,我都会及时查看微信、QQ,因为病人时常会咨询一些用药或者就医方面的问题,需要及时地做出回复,不能让他们干等着。我的朋友圈里大部分的内容,也都是转发传播健康的生活理念,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重视身体,拥有强健的体魄。生活的意义、工作的快乐,于我来说不是财富的多少或名声的大小,而是所做的事情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发挥我的力量,是否对他人有所帮助,哪怕是一点点。就这点而言,我找到了,现在的工作就已经让我满足。即使每天都很累,总有数不清的事情纷至沓来,但其间的收获是无穷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还有很长,永远不要限制自己向前行进的脚步,每个人都能做得更好。我也将继续坚持下去,将医学之路走得更加宽广和平直。

猜你喜欢

病人医院
谁是病人
ВРЕМЕННАЯ БОЛЬНИЦА ЗА 10 ДНЕЙ!10天建成 火神山医院交付
病人膏育
萌萌兔医院
还能活多久
我可以干得慢一些
认一认
丹东第一医院简介
肝脏病人的饮食配合
高血压病人应具有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