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闪回的屐痕

2018-10-21孙涛

都市 2018年13期
关键词:作家协会太原市太原

闪回:1971年。

我是“文革”中毕业的老五届大学生,属于有文凭而无学历的那一代人。其时,我已在太原市北郊通讯组上班。这一年的12月20日那天,接到当天的《山西日报》后,便在第三版上,看到了我的一篇小说,几乎占了一个整版,还配了插图。《号声嘹亮》这个标题,刺得我两眼发呆,心跳加速。我成功了!我的文学梦,竟然如此轻易地变成了现实!半年后,被砸烂后重建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小说集《号声嘹亮》,我的这篇小说不但被收入,而且被做了书名,可见编辑对它的看重。一年后,同样也是被砸烂后重建的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小说集《警钟长鸣》,我的这篇小说再次被收入。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号声嘹亮》这部小说集的“出版说明”中如此写道:“本书各篇的作者,大多是战斗在三大革命斗争(孙涛按:三大革命是当时报刊上根据最高指示对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总称)第一线的工人、社员、战士或基层干部等,他们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战斗,歌颂了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战斗在三大革命斗争前线的广大工农兵业余作者,通过路线觉悟的不断提高,通过努力学习和认真实践,定能不断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定能牢固地占领社会主义的文艺阵地。”

于是,我这个“臭老九”,在结束了农村劳动改造生活,有幸成了一名基层干部不久,就跻身于那个年代很荣光的“工农兵业余作者”之列。1973年夏末,被砸烂的山西人民出版社重新工作,社内的文艺组刚刚组建,经关守尧、林友光的策划,在榆次东阳铁路工程队的大院里,举办了全省文艺创作学习班。学习班分两个组,各有三四十人。第一组是来自全省各地的“工农兵业余作者”,第二组是来自铁路系统的创作爱好者。铁路工程队对学习班提供一应食宿的支持,学习班设第二组,分明是出版社对铁路系统的感谢之意。第一组的组长是周宗奇,我是副组长。马(烽)西(戎)孙(谦)胡(正)等曾经享誉全国文坛的老作家们,已经被打倒,还在农村接受改造,尚未获得解放。两堂创作辅导课,一堂由刘江讲授,一堂由高鲁讲授。刘江曾出版过长篇小说《太行风云》,被打倒后刚刚恢复工作,回到领导岗位。高鲁写过什么我们都不甚了解,他个子极低,但在出版界资格很老,也是被打倒后,刚刚恢复工作。我是一组的副组长,两位长者来授课,都是我替他们端上水杯,并引领他们进入会场的。

《号声嘹亮》一书中含全国二十位作者,东阳学习班第一组有全省三十余位学员,我不知道别人,只知道自个在那个极左理论造就的泥淖中,日后想爬出来,竟如同一次脱胎换骨的重生。

閃回:1978年。

这一年的12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划时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浩荡春风,吹遍神州,吹醒人心。

1979年,市文化局党委决定,要在文化局创办一份刊物,在尚未最后确定刊名时,先以《文化生活》之名试刊。其时,我已被借调至编辑部工作。这一年刚过春节,便有消息传来,《安徽文学》第二期上,刊发了太原一位女大学生的小说《我的两个女儿》,作者叫蒋韵。我很快找来了这本刊物,细细品尝了这篇小说。《号声嘹亮》是我八年前出道的小说,《我的两个女儿》是思想解放大潮中,同在一个城市的一位女大学生的处女作。我将两篇小说比较着,反思着,想得很多,也想得很远。早在上大学前,因了选入课本的《梁生宝买稻种》,我由此而通读了柳青的《创业史》。以一个文学青年近乎朝圣的心态,反复研究这部长篇巨著的谋篇结构,并幻想着,我日后也能写出一部如斯的不朽巨著。我又想到了《号声嘹亮》的创作缘由,当时为了阐释重唱国际歌的政治要求,我编造出一个故事,解释了一种政策。用笔下的人物去图解政策,本身就违背了文学创作的规律,但在当年的政治氛围中,却被我以虔诚之心,视其歪理为文学创作的正途。当这种政策被抛弃或改变以后,这种图解,还有一点文学的意义吗?我在沿袭着一种错误的文学样板,用概念编造生活,而蒋韵这位年轻的女大学生,却在用感悟再现和描写生活。这正是陷入泥淖中的文学,与思想解放运动中诞生的新时期文学最本质的区别。

明白了病根,就得医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与八十年代初,我开始自我蜕变。我重读了传统的四大名著,购买并阅读了国内新版的多种世界名著,饥渴式地补课和充电,并下定决心,要自个儿把自个儿打倒,奋力挣扎出那种极左的泥淖,然后再奋力洗净脑瓜,真正站起来重新上路。

在我的力主下,已经在《安徽文学》发表的《我的两个女儿》,在市文化局的那份试行刊物上再次发表。全部动机,就是想以此向我和我的同仁们,宣告我们对新时期文学的拥抱。这份刊物后来确定了《并州文化》的名称,申领了全国发行的刊号。再往后,我被任命为刊物主编,带领编辑部同仁大胆改革,刊物发行至14万份,在财政“断奶”后,实行了自负盈亏。这份刊物在1985年年底停刊。我在《一篇小说惹是非》一文(刊于《文坛春秋》2017年第一期)中,回忆了那五年办这份小刊物的岁月。而没有记载于这则文章中的,是属于我的那段创作预备期。感谢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时代为中国文学拓开了一条真正百花齐放的大道,而我,正是在这条大道上,以一个自我打倒后,重新起步的后进者姿态,开始与改革开放同行,进入了真正的文学生涯。

闪回:1986年。

南肖墙2号,是一栋破旧的临街小楼。“文革”结束后,重新恢复的太原市文联在这里办公。1985年10月底,我被市委任命为城市文学社主编,同时被任命为主编的,还有我大学时的学友梁志宏。他排名在前,我排名在后。到1986年4月,太原市召开第三次文代会,梁志宏当选为太原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我当选为副主席。在这座小楼里,我一直工作到2007年2月底,在整60岁时,办理了退休手续。这二十余年,我见证并参与了太原市文学事业的大发展,见证并参与了太原作家群紧随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不断蓬勃发展、创新崛起的过程。

全国有作家协会,省里有作家协会,而当时的太原,却没有勇气成立作家协会。相应的一个群团组织,其名称,只称为太原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不是自卑,更不是自谦,是市委对太原市文学事业的一种清醒认识。作家者,得有作品。而统观当时太原市的文学战线,没有一位文学爱好者出版过一部长篇小说,没有一位文学爱好者参加了全国作家协会,更没有一位文学爱好者在国内或省内,获得一项文学奖项。既如此,那就叫文学工作者协会,也真恰如其分。而市委更直接的要求,则是希望太原市的文学工作者们,尽快地出作品、出人才、改变太原文学战线上的这“三无“局面。

全国的文坛上,正在八十年代绚出满天彩霞,染绿遍地春色,而太原文坛上的“三无”现实,却是那样的让我们这些“文学工作者协会”的主席和副主席们,自觉脸上无光,任重道远。改革开放的时代,已经让文学有了自由孕育的土壤,已经让太原的文学爱好者们,有了奋斗的目标,身为太原文学战线的组织者和领头人,我与梁志宏邀太原日报副刊部主任杨士忠一道努力,连续三年,联合举办了三次太原市文学创作笔会。以《城市文学》为作品孵化基地,以太原日报副刊为作品宣传阵地,创作与评论,双轮同驰,两翼共飞。作家以作品立身,作品为作家扬名,太原市文学战线的“三无”局面,很快破局。1987年年底,经上级批准,太原市文学工作者协会正式更名为太原市作家协会。太原作家群,那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队伍。

在这支队伍中,我没有落伍。1986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朱衣道人》,1988年,又被中国作家协会接纳为会员。我不知道,当年《号声嘹亮》那部小说集中,除我以外,那19位来自“第一线的工人、社员、战士或基层干部”的作者们,他们,是否还在全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队伍中?我只知道,在国家开始改革开放后,在中国文学迈入新时期后,如果我不将自个儿彻底打倒,重新起步,我只会消失在新时期文学的大门外,在昔日的泥淖里,望着文学的大潮,停留在那一声可笑且怪异的嘹亮号声中了。而我知道的是,当年东阳创作学习班里的学员们,有人已成了省里文学界知名的主力,也有人,或许就是在时代蜕变和文学重生中,不愿或不能重新起步的人吧,他们业已与文学创作分道扬镳了。改革开放如大浪淘沙,文学战线上的聚合與分流,花开花落,原本寻常。

闪回:1991年。

太原市第四次文代会在这一年顺利召开,我离任《城市文学》主编,当选为太原市作家协会主席。由上届市作家协会与《城市文学》编辑部提出并军上路,到渐渐实现了并军崛起,太原作家群的创作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实现了不断井喷的态势。省作家协会驻会著名作家周宗奇便在《山西日报》上撰文,指出南华门东四条的风水,已经转移到南肖墙2号了。虽是调侃,却也道出了一点实情。南华门东四条是省作家协会的驻地,南肖墙2号是市文联和市作家协会的办公之地。晋军崛起的带头人,全在南华门东四条内,而南肖墙2号小楼内,不过是在并军崛起中,如一座前行者们的驿站,起了一点组织和引领作用。无可争议的是,在并军从上路到崛起的行程中,这种组织和引领,确实是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感谢市委对我工作职务的安排,市作协主席是个无须天天坐班的岗位,我有了更充分的创作时间。太原的作家们时有新作问世,我不敢懈怠,也开始了创作上新的冲刺。从1992年春上开始,到2001年,我先后出版了《龙迹》《龙碑》《龙蚀》《龙族》《麻雀》这五部龙城系列长篇小说。《龙迹》《龙碑》《龙蚀》被列入山东省重点出版工程,于1997年由山东济南出版社一次集中推出;《龙族》被上海文艺出版社列入“小说界文库”,于1999年推出;《麻雀》原名为《告别龙城》,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将其列入“大众文库”,于2004年推出,出版时,将其改名为《麻雀》。它们是我在改革开放后打倒自个,重新起步多年后,将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化入文学创作的一次集中实践。许多年后,这五部作品中的《龙族》,又被列入“三晋百部长篇小说文库”出版。在太原的文学百花园里,有我的几朵小花曾经开过,无论当时和现在,这都是件让我欣慰的事。

为太原作家助阵呐喊,是太原市作家协会应尽之力。那些年,市文联和作协定期召开作家恳谈会,个人谈作品的构想,大家群策群力会诊,已形成制度。经梁枫、梁志宏等多次努力,太原市的作家们,获得了市政府的专项支持资金,虽数额不多,但有限的经济补贴,也让太原的作家们感受到了一种温暖。市作家协会参与并组织了对作家梁志宏、蒋韵、李海清、皇甫琪、郭宇一、杨新雨、丰小平等太原作家的作品研讨会。对于他们的创作,此举可能并无雪中送炭之功,却有锦上添花之效。

从1991年至2003年,我在连任了两届市作家协会主席后,辞去了这个职务,由散文家杨新雨接任。2007年,我的生日刚过,就在市委宣传部办理了退休手续。

太原的文学战线上,如今百花盛开,姹紫嫣红,老圃犹歌,新人登场,旧花未谢,蓓蕾又开。作为一名亲历者和见证者,虽荷锄归去,昔日的劳作,却让心中充满记忆的浪花。回望太原文坛,辨识那一行行闪回的屐痕,让我心中,感恩这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无悔我从泥淖中爬出后,能与太原的作家们一道,与这四十年同行,同歌。

闪回:退休后的日子。

花甲退休,已至古稀。转眼间,人生又十年矣。对镜自视,满头白发里已难觅一丝黑发了。

作家的职业便是写作。退休后,我想针对曾经历过的那个年代,写一部民间信史传于后人。于是动手,写太原地区改革开放前的那些历史,没想到,为写这部书稿,不断采访当事人,寻找旧史料,写了,又改,改了,又订正,在这写不完,改不断,订正不歇中,八易其稿,虽花去了十个年头,此书依旧在修订中。

孔子编《春秋》,以所见、所闻、所传闻积累史实,此乃先贤经验。我在退休后,为了写太原地区的这部民间信史,对所见、所闻、所传闻之人之事,几经淘洗,反复思索,在这种对历史的穿越中,更加认识到,不经过寒冬,不知春风之温暖。我们的国家走向改革开放的决策,其重大的历史意义,我感受深切。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万里长江九十九座滩。无论是急弯,还是险滩,黄河与长江,不会倒流,依旧会奔腾向前。

与汪曾祺并称“文坛双璧”的林斤澜,是我尊敬的长者和仰慕的外省老作家。先生曾在1987年为我写的一篇评论中,先对我能爬出泥淖并在文学上的“喷发”做了肯定,又针对我的创作,做了如下指导:“一个时期‘左了,一个时期‘右了,都先放过一边再说好不好,就算你尽赶上不‘左不‘右了。还有,生活也不这么日新月异,你又赶上了节奏和缓。还有,人事沉浮也不这么‘翻腾,世态炎凉也不这么‘激荡,好事都叫你赶上了。可就是你要写作,是你自找的,你能踩着人家的脚印走吗?请读文学史,到了踩脚印走,文学就没出息了。还没有‘喷发的时候,不要踩人家的脚印。等到‘喷发过了,又多操一份心,自己的脚印也别踩呀。”

这话,说得真好,真实在。三十余年过去了,重读先生当年的教诲,结合当今现实,依旧耐人咀嚼、耐人寻味。

王安石有题为《元日》的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总是要换旧符的。小到对联,大到文坛,莫不如此。在年复一年的除旧迎新中,要紧的不是形式的重复,而是内容的创新。如果春节前买张红纸,把旧对联的内容重写一遍,当作新对联贴于门上,那一定是个无趣的人家。所以,回眸那些闪回的屐痕时,它们已经是一种陈年遗迹了,仅能证明太原文坛曾有的一道风景而已。

猜你喜欢

作家协会太原市太原
除夜太原寒甚
A Study on Oscar Wilde’s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太原市糖尿病足多学科诊疗联盟成立
太原工读驾校的品牌之路
太原市经济发展实现首季“开门红”
宁夏回族自治区作家协会贺信
杨松霖
奇怪的雨伞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