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2018-10-21徐璐

乡村科技 2018年14期
关键词:农村发展农业生产供给侧改革

徐璐

[摘 要] 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而且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展开探讨。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农村发展;农业生产;供求失衡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14-10-2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功步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之列,成为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我国的产业供给结构却没有跟上发展步伐,严重滞后于居民实际需求。更令人担忧的是,2015年以来,我国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CPI长期低位运行,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加大力度却效果不佳,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经济疲态大显。为纠正供需关系上的结构性失衡,我国于2015年11月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于2016年12月末发布“中央一号文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以期解决农业生产上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1]。

2 农村供给侧面临的问题

2.1 库存与进口齐头并进

农业信息网统计数据显示,2007—2015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和粮食进口量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其中粮食总产出量累计增长123.89%,粮食进口量是原来的21倍。然而,这种长期处在“高产量,高进口”两高水平的粮食供应状况明显不合常理。消费需求没有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持续的高产出与高进口必然会使国库存粮积压不断。虽然粮食比水果蔬菜更耐贮存,但长期贮存势必会影响其品质,继而影响其市场价格。

2.2 生产成本高,国际竞争力弱

统计数据还显示,历年来我国粮食成本也在不断刷新之前的记录,而单位面积产值的增长并不显著,以至于粮食生产的单位面积利润水平一直较低,2015年更是从124.78元/667 m2直接下降至19.55元/667 m2。其中,大豆的利润连续2年为负数,玉米的生产利润在2015年也变为负值。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高昂,价格居高不下,不仅直接导致农民收入减少,降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制约我国农业发展,还严重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消费者纷纷逃向海外市场。

2.3 农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随着近年来农业产能的不断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有关生态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典型表现为资源浪费、产能透支。据统计,多数过剩农业产能是靠牺牲土地生态环境换取的,如超采地下水、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而农业发展的社会不可持续问题,主要由以下2个方面构成:一是部分贫困地区或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地区实现增收尤为困难;二是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农产品价格以及收储制度改革的落实,粮食等农作物价格下跌严重,加大大规模粮食经营风险。

3 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产品供需不匹配

如前所述,我国消费需求量没有大涨的行情下,粮食的产量逐年提高,库存量不断增加,但进口量依然在不断提高。反思其原因,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归咎于供给侧,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的供给不能很好地适应消费结构的升级,以至出现产品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比如,奶制品,随着居民消费收入的提高,对这种生活必需品的质量愈发重视,但我国的奶制品生产加工业却止步不前甚至走下坡路,负面新闻频频被报道,使得一些高端消费者望而却步。再就是部分农产品供给过剩,如玉米,而另一部分农产品供求缺口巨大,如大豆,农业生产结构不甚合理。

3.2 规模不经济,生产模式落后

进口量大与我国农产品价格长期高于国外不无关系。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模式相对比较落后,许多农产品尚未形成产业链,私人供给普遍。一来造成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大型的销售商收购困难与小型的销售商经营成本偏高问题并存;二来不能保证稳定的供应量,难以发挥出规模经济的优势。另外,我国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产品运输成本高,因而国际竞争力不强。

3.3 农业污染问题长期存在

部分农业生产的生态不可持续性也是农村供给侧改革的热点议题之一。我国存在相当程度的农业产能是建立在以牺牲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为代价的基础上的,是不健康、不可持续的产能,农业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也指出,“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地下水超采以及农业内外源污染相互叠加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追本溯源,农业生态问题的关键还要看传统农业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另外,社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管,亦会使农业生态问题愈发严重。

3.4 城乡差距明显,农村人才流失

农村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消费水平的落后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进程,我国每年劳动力流动巨大,仍然留守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多数为妇女、老人,生产模式落后且效率低下,而高素質的人才纷纷涌向城市。人才乃至社会资本的缺失导致现代生产要素对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有效植入的不足,亦削弱了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4 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4.1 调整和改革农村供给结构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务之急便是优化农业资源要素的配置。减少无效的、低端的农产品供给,扩大有效的、高端的农产品供给,以此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对消费需求升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2]。结合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库存,对库存过高的粮食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消化。在这一方面政府部门扮演着重要角色,应时刻关注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和供给。重视生产环节,提倡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提高产品品质,逐步培养市场信任感,开创出具有公信力的农产品品牌。

4.2 提高金融支持力度

首先,加快农村产业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对此,银行和金融机构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发展普惠金融,挖掘有发展潜力的涉农企业并予以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其次,要加快农村的物流设施建设,以实现农产品的便捷流通,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业产业,善用现代化的销售渠道降低成本、减少库存。

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生产需要借助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要深入农村供给侧改革,应当配备一套人才激励引导机制,使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愿意留在农村,为农业现代化生产提供智力支持。并针对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性问题,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改革,促进农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改变,从根源上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4.4 提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各地也要科学制订规划,因地制宜,促进各类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及有效保护。对于部分地区农业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问题,当地应重点实施农业环境治理工程并完成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例如,丘陵等不适宜耕种的地区应提倡退耕还林还草;地下水透支严重的地区应引进轮作休耕制度,保护当地地下水资源;黄土高原等西北地区应着力发展旱作农业,不断推动当地农业绿色发展。

4.5 鼓励现代化规模化生产

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改变当下分散经营的现状,提高农业经营权的流转效率,减轻成本负担;应鼓励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分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出口竞争力;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行“互联网+行动”,促进电子商务及农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发展新产业,如发展休闲农业等较为新颖的农业生产方式[3]。

参考文献

[1]姜长云,杜志雄.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10.

[2]宋洪远.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农村经济,2016(10):18-21.

[3]杨建利,邢娇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7):613-620.

猜你喜欢

农村发展农业生产供给侧改革
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和社会治理研究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效应分析
四川省“贫困片区”全面小康发展状况与日标测算
新形势下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